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546170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亲历科学1、亲历科学 相识自己2、相识自己1、亲历科学一、 活动目的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2、能对四周常见的现象产生新奇。3、能从四周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觉问题。二、教学过程1、通过视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 “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四周事物中的微妙产生新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2、采纳小组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3、教学中要留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

2、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稳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寻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渐渐获得。吹纸片一、活动目的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展假设、试验、说明试验现象,沟通、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根本过程。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展,一人进展试验,一人进展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试验。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试验现象原理的说明。由于科学地说明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淌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学问,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学问。因此,学生只要能说

3、出这个现象及空气的流淌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及错”。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培育学习科学课的爱好。通过揣测、试验、记录、思索、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局部学生的揣测可能及实际视察到的现象不一样,这正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爱好的良好时机。2、相识自己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登记如今的我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一种方法描绘如今的自己,并进展简洁记录。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局部。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方法对视察的结果进展记

4、录。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可以请别人帮助,同时也能扶植别人解决困难。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2、教材中实行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方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留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及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视察身体可分为哪几局部,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展视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展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爱好的局部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局部的数据时,最好不要干脆告知学生

5、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索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根底);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4、勾画轮廓图时须要肯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肯定的 困难;假如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须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扶植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构造产生爱好,提出问题,教师可告知学生此课只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准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视不计。细致视察找特征一、活动目的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视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6、。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变更的,有些是不会变更的c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绘自己的身体特征。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根据轮廓图猜人嬉戏约15分钟。思索约510分钟。2、启发学生通过视察比拟找出日已及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展细致视察找出自己及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3、引导学生猜测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变更,哪些不会变更。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及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

7、排列依次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变更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一、活动目的1、通过视察能发觉不同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探讨约15分钟。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细致视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3、小组同学打乱刚刚按指纹的依次,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亮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知名字。设法找出及前一次的指纹中

8、哪个一样,推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根本道理。4、组织学生探讨指纹的特性能扶植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络生活实际,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更一、活动目的1、能将视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更。二、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及旧图相比,找出一样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更。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变更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

9、等是简洁变更的。在学问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变更”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变更”的特征也可能会变更。教学后记: 学生可以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局部,通过视察学生能发觉不同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3、找寻动物和植物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展汇报沟通。第三课时进展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相识事物的方法。找寻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3、能及

10、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找寻和记录等活动。4、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5、能分辨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展,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展找寻、视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2、活动开场前要制定活动支配。小组内进展分工及协作。还要对找寻动植物的区域进展划分。另外,要激励学生在视察动植物时进展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及学生一起对问题进展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爱好的、可进展探究的问题。3、学生在进展找寻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展,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特别感爱好。在开场找寻前,教师必需把留意事项交代清晰,以防止危急的事情发生

11、。并强调,视察时不能打搅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4、活动时,教师应主动参及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相识的动植物,要刚好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绘记录、下来。在进展小组汇总、整理视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视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留意进展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拟标准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视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及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肯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 5在进展汇报沟通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展汇报

12、,同时进展简洁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沟通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状况选择适宜的沟通形式。6、活动后应让学生相识到:科学视察不同于一般的视察、科学视察是有目的、有支配的视察。感官在视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猜一猜一、活动目的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区分事物。2、能告知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阅历。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状况进展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展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到达活

13、动目的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留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找寻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简洁损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教学后记:学生能相识四周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及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找寻和记录等活动,可以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获小动物,分辨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4、 蚯蚓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视察蚯蚓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

14、际长度。3、能正确用放大镜视察蚯蚓的微小构造。4、能及其他同学协作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二、教学过程1、在活动开场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展梳理,找出可以探讨的问题。在此根底上,根据学生所要探讨的问题进展分组。例如,可以分为“探讨蚯蚓如何运动组”、“探讨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 “视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构造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展实际探讨之前,应先做一个探讨支配(包括怎样探讨、用哪些工具视察、怎样分工等)。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留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

15、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须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测量的方法。4、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5、将视察后的蚯蚓接着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接着视察。蚯蚓宠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活动目的1、能及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视察报告。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好处。4、能将试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长,活动开场前,对上节课的视察结果进展小组汇报沟通,在沟通后引入本节课要探讨的课题。2、让学生对蚯蚓宠爱的生活环

16、境进展预料,根据不同的预料进展分组。3、试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展提示,不做过多干预。例如,在探讨蚯蚓宠爱枯燥的还是潮湿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及湿土的分界限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留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试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展重复试验才能得出牢靠的结论。4、指导学生根据试验结果检验预料,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视察报告,并进展小组沟通汇报。5、课后组织学生把视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特别重要,是培育学生珍惜生命、酷爱大自然的好时机。蚯蚓合适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视察学生理解到蚯蚓宠爱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肯定的

17、困难。第5课 凤仙花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视察凤仙花。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或借助视察工具视察植物的微小构造。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3、能及其他同学分工进展观测凤仙花的活动。二、教学过程1、活动分组进展,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展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留意提示平安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视察时要留意植物的微小构造,指导学生相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展,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

18、的大自然中进展,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视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相识,比拟它们的一样及不同。3、要让学生先对所视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视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状况和学生的爱好,选择所要视察的植物。4、把视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当让学生画出所视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展沟通。通过沟通、思索,学生会发觉不仅自己视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

19、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搜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展沟通。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一、活动目的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一样点及不同点。2、能区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根本器官。3、能及其他同学沟通自己的视察结果。二、教学过程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稳固活动1对植物的相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展比拟,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2、进展沟通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敬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及其他同学的沟通能扩大自己的学问面,进步自己的实力。爱惜花草树木一、活动目

20、的1、利用学到的植物学问,对爱护四周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爱护四周植物的事情。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肯定的方式赞美植物。二、教学过程1、观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2、引导学生爱护植物。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爱护植物的建议。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洁工具相识植物;能仿照别人的支配指定本组的支配;能用图画记录所视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一样点和不同点。第六课、土 壤课时支配: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支配且课时探讨、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纳以下两种方式进展:(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2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视察土壤一、活动目的1、能用感官和简洁工具能对土壤进展视察、记录。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4、可以分工合作进展活动。5、在视察活动完毕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二、教学过程1、本活动在室外进展,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2、采集的土样中假如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视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假如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视察并及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拟,分析土壤中的主

22、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视察。4、指导学生把视察到的结果刚好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展汇报、总结和沟通。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一、活动目的1、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二、教学过程1、先组织学生猜测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供应的工具,设计试验操作的过程。激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3、假如学生设计运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依次操作。由于这个试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试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视察。4、引导学生

23、思索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及用小筛子做的试验结果是否一样?5、教师可以根据状况激励学行进一步探讨,视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视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展有效的视察。这个活动及“埋垃圾”活动有联络,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6、在以上探讨的根底上指导学生相识砂和粘土的特性,探讨的方法主要是比拟。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

24、、粘性等性质上进展比拟试验。进一步相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7、最终各小组汇报,及全班同学沟通各自的试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实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扶植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假如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扶植学生理解。8、激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试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展探讨是本活动的重点。埋垃圾一、活动目的1、能应用自己的学问和阅历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状况做出测。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猜测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

25、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扶植加快腐烂的过程。3、让学生再用比拟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视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6、把试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7、将试验结果及猜测比照。8、组织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识的土壤为探讨对象,接着培育学生用感官和简洁工具相识事物的实力,理解土壤的成分和根本性质。第七课 土壤的爱护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

26、时完成活动1的试验,并通过分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缘由;第二课时完成爱护土壤的拓展活动。水土流失试验一、活动目的1、能猜测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缘由,并能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猜测。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缘由。4、能及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展试验。二、教学过程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试验。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

27、托盘式盆。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明验的科学性。4、让学生细致视察并比拟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更,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探讨草对土壤的作用。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假如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探讨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7、在本课完毕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理解四周的土壤受破坏的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爱护土壤一、活

28、动目的1、能调查四周土壤遭到破坏的缘由,并做好记录。2、意识到爱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3、联络当地实际状况,提出一条爱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二、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要充分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状况,支配本课的教学方式和详细过程。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及主动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激励。3、在沟通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根底上,组织学生探讨,提出爱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展评比。对于那些实在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学后记:通过模拟试

29、验学生相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缘由。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激励学生提出爱护土壤的建议。第八课 水课时支配:建议用3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三课时完成拓展局部的教学。一、活动目的1、可以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根本物理性质。2、可以把视察到的现象实事培育是地记录下来。3、情愿将自己的发觉及同学沟通。4、能详细说出水有哪些根本物理性质。二、教学过程1、活动开场,教师可简洁提一引些活动要求,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方法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可能用及其别

30、人不同的方法视察,不要干脆教详细方法。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插图。2、教师指导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淌,无固定形态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拟,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淌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亮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干脆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留意提示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意尝。3、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状况赐予启发和指导。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依次一步一步操作。详细视察方法的指导,可在组织探讨时给学生一些启发。5、活动1完毕后,可支配学生课后围绕水及生命的关

31、系开展调查。水和生命一、活动目的1、能意识到水及生物的亲密关系。2、能和同学沟通自己对于水及生命脉关系的不同看法。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二、教学过程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水及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等。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相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沟通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溢,引导学生发觉水及生命之间既有干脆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分绽开想像,探讨“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四周环境会变成什么样?”4、在学生探讨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

32、潮湿地区繁茂的植被、美丽的风光。假如的条件,还可以播放一些的关水及生命的影像资料片。5、探讨完毕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榨果汁一、活动目的1、能完成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2、能用视察、比拟的方法说明水及植物的亲密关系。二、教学过程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课时,也可支配学生在家里完成。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5、如有条件,可利用天平来分别比拟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更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识的水为探究对象,接着培育学生用感官

33、相识事物的实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设计试验及简洁制作等方面的实力,扶植学生理解水及生命的关系。第九课 浮及沉课时支配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物体的浮及沉一、活动目的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展预料。2、能利用试验的方法推断物体的沉浮。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展分类。二、教学过程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展。2、在本课导入局部,引导学生比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阅历的回忆。在学生答复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场本次活动。3、学生预料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

34、(有盖及无盖)、废纸等,假如有争议,教师应激励学生说出预料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料将材料在试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4、指导学生试验时,肯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留意视察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等。a)教师在巡察的时候,可根据各组试验状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全部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b)可以边试验边记录,也可以在试验完毕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c)活动完毕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料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试验的重要性。变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

35、、活动目的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展探讨,并制订简洁的究支配。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变更物体沉浮。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二、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洁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2、试验前先要设计好试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3、沟通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晰试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胜利的试验过程。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阅历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想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感受浮力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

36、到浮力。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消费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1、分成4人一组。2、在上一活动的根底上自然进展。例如,学生沟通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场本活动。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依次细致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渐渐将手抬起。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详细谈谈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假如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知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5、活动完毕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消费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

37、: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教学后记:学生以有的日常生活的根底上,推断“物体的浮沉”、“变更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学生相识浮沉现象,对浮力有一种切身的感受。第十课 流淌的水课时支配: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局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探讨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成拓展活动。感受流水和静水一、活动目的: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气。2、能用文学语言描绘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漂亮。二、活动过程:1、4人一组开展活动。2、首先组织学生视察教材引入局部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觉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程度如镜,有的奔腾咆哮,隐藏

38、着宏大的力气。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气。3、让学生通过限制烧杯的凹凸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气。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展。 ,4、激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加活动的兴趣性。在充分活动的根底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小水轮转起来一、活动目的:1、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试验用的小水轮。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二、活动过程:1、4人一组开展活动。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好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扶植每个学生体验胜利的感觉。3、怎样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时机,学生充分的思索时间,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自己尝试并推

39、断方法的可行性,自己比拟哪种方法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4、沟通时,留意启发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方法。对那些实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他们对想到的方法进展归纳。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方法: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个及水轮图样完全一样的圆圈。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3、教师帮助在中心处打一孔。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整叶片,使轮的每一个叶片都能转动接水。5、把竹扦插入吸管。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是否转动敏捷。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方法:1、仿照教材拓展局部的水轮插图。2、切一段萝卜,四周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

40、行车辐条。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个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评价建议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展评价: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2、你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怎样?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怎样?5、你知道哪些利用流水的例子?流水能扶植我们做什么一、活动目的:能举例说出水的力气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二、活动过程:1、在活动2的根底上,启发学生思索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流水的力气。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气能扶植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消费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索哪些体育工程及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3、教师还可

41、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能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状况、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流水是有力气。第十一课 节约用水课时支配:活动支配:用2课时完成。海水和淡水一、活动目的: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理已知数据。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状况。4、能提出一些合理运用水资源的建议。二、活动过程:1、 4人一组开展活动。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探讨:地球外表是水多还是陆地多,探讨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根据。3、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的根底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利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留意

42、启发学生思索“多一点”和“缺乏”应怎么表示。4、告知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统计图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方法。5、在运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作补充。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相识后,再让学生进展如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探讨,激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评价建议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是否正确,提出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是否可行。家庭用水调查一、活动目的i、能举例说诞生活中奢侈水的现象。2、能实事求是地进展科学调查。3、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活动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展,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助。2、学生探讨时,引导学生相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43、,尽量不奢侈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详细状况调整调查表的内容。统计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一、活动目的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2、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施行建议1、课上要用肯定的时间教给学生怎样认读水表,简要介绍记录表中各栏目的内容。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状况,下一个学期要支配时间总结。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敏捷布置其他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到达活动目的即可。调查四周奢侈水的现象一、活动目的1、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要探讨的问题。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3、树立节约用水意识。施行建议1、可在活动2的根底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奢侈水的现象,

44、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题,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调查专题,各组尽量不重复。2、设计调查支配时要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展调查。3、完成调查后,要刚好组织沟通活动,激励学生将调查结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可供调查的专题:(1)学校水龙头漏水状况;(2)农田浇灌问题;(3)公厕冲水状况;(4)玩水嬉戏。教学后记:学生能切合实际举例说诞生活中奢侈水的现象,并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第十二课 相识空气课时支配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展。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找空气一、活动目的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搜集空气。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45、。二、活动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场,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纳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干脆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视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活动后,应让学生相识到:地球外表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的确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比拟空气和水一、活动目的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拟水和空气的异同点。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绘空气的根本物理性质。二、活动过程:1、空气及水具有很多一样的根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相识水,理解了水的根本物理性质。2、视察、比拟水和空气的一样点。教师为各组准

46、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根据探讨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视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拟,找出空气和水的一样点。空气的流淌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试验,或根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相识空气的流淌。3、活动后,应让学生相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亮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亮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留意:空气(气体)及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阅历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活动目的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试验

47、。2、能感受到及小组同学共同设计试验方案的好处。二、活动过程:1、空气占据空间的试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探讨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实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试验的探究实力。教学时肯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索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2、探讨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试验开场,试验中应让学生清晰地视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局部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及否进展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料,并探讨。探讨过程还可以为设计试验打下根底。教材中试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试验类推。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试验,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