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妙真经》.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530400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妙真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老子《妙真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妙真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妙真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妙真经 妙真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 妙真经成书于东晋末年到刘宋中期,该书的撰作反映了晋宋天师道吸收重玄学道书和佛教经典整合道教教义对抗佛教的历史事实。妙真经没有被冠以道曰的部分由老子指归改编而成;而被伪托成道对尹喜训诫的部分则多属上卷,经教色彩也较为浓厚,撰作时参考了西升经和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妙真经的得名与真一相关,为后来道教重玄学和升玄内教经真一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本概念 妙真经妙真经简介当年老君西遂流沙,至涵谷关,为关令尹喜演说道德两篇,上下两卷,成五千余言。尹喜又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后人又改记为经,成西升经。西升经道藏中颇

2、多记载,又多通行本。而妙真一经,却成佚文,世不复见。敦煌道藏无上秘要中引用妙真经佚文。 妙真经为早期黄老道诠释继承道德经之作,体系完善且与其他道经相比更具有思想超越性。也正因为如此, 妙真经受到佛教支持者的“ 格外关注”而遭到攻击,成为佛教徒去之而后快的经典,屡遭禁毁。妙真经妙真经抄本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其中的道教抄本无上秘要中引用大量妙真经佚文,自此,妙真经在历经千年后,始显真容。道教隐宗妙真道的派名也起源于此。妙真经思想内容 柳存仁先生提及道籍中收录之两种可能的妙真经本,并略做了辑佚工作,足资参考

3、。是经刘宋佛道论争时,谢镇之重 与顾道士书一文已提及,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也提到这部经典, 大道家令戒之年代,根据学者研究,有的以为是三国曹魏之作品,有的认为成书於北魏,或以为成立於苻秦初至北魏初,小林正美则推翻众说以为是刘宋末期之作。因此,小林氏以此为基础认为老子妙真经 乃成立於刘宋中期至宋泰 始六年之间的经典。 基本上,小林氏之考证似嫌主观粗略,笔者赞成大道家令戒乃曹魏作品之说,而从老子妙真经之内容看来,多属素朴之黄老道家言(参考後文之论述),不应该是南朝时期道派林立竞争时代之道经。所以,老子妙真经成书时代当更早於曹魏了!从老子妙真经之残文看来,极少言及方术,甚至精气神观念亦鲜

4、出现,反多思想性之诠释。所以虽然重视守一,而言:妙真经上云道有真一,真人所以轻举虚 者,使群物自得玄得一以生也。天不得一不能清,地不得一不能明,? 人知一万事毕,不能知一,道不妄出。 不过对於一之解释,则是相当哲学式的说法,其言曰:言道未始而有,故谓之一。一即醇粹质真无为杂糅,故谓之一。天得一清,以而无不覆? 所以,老子妙真经 作为道 德经之诠释经典,谨守古典道家之原则,多似庄子以下之黄老道家之论,甚少触及修行方术。所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言: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喻本经,为道德之光华。本经即道德经 ,此正显出妙真经辅助性之地位了!综观老子妙真经、老子西昇经 这两部以行文诠

5、释而非注解道德经之新造经典,其中所论,主要是思想原则之点醒,对於法门方术则未深论。所以,从中实看不出其究竟属於养五藏神 之修行法门或守一三丹田 术,抑是存思历藏法之系统?大抵所论乃原则性之道门共法,而非殊多之方术。太玄部道经所阐述之思想,率皆秉承战国末两汉以降之黄老道家思想,重视精 气神之调养,此道教发展之大方向大原则,共法是也。妙真经名句 前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当年老君西遂流沙,至涵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两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检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又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后人又改记为经,成西升经。西升经道藏中颇多记载,

6、又多通行本。而妙真一经,却成佚文,世不复见。我好道甚笃,常诵道德一经。但多年寻觅妙真经而不可得,不能复见老君当年遗论,心中未免遗憾。清修之余,顺手翻阅敦煌道藏,却在无意中得见无上秘要中所引妙真经佚文,不由欣喜若狂,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观其经意,确有老子遗风。我不敢自秘,故录其文而成一篇,愿与诸道友共享。梁光祥2007、4、8日 1.“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静致无为之意,即与道合。”(妙真经,引自无上秘要卷五)2.“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妙真经,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3.“以无为而

7、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4.“道人图生,盖不谋名。衣弊履穿,不慕尊荣。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居处市城。积守无为,乃能长生。”5.”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为者,道之极也。虚无者,德之尊也。淡泊者,德之宫也。寂嘿者,德之渊也。清静者,神之邻。精诚者,神之门。中和者,事之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

8、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吾前以道授关令尹生,著道德二篇。将去,戒之曰:夫道,自然也,得之者知其自然,不得之者不知其所由然。譬犹若识音,不能深晓人心;知之口,不能言妙哉。道之绵绵,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所以为子书之者,欲使子觉自然,得之后以自成。尹生曰:学自然,奈何?”“道曰: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静请命而命自延无期,此岂非自然哉?非吾异道之意,非吾独道也。道不自然兮,何道焉兮?无欲无为兮,道之所施兮。虚兮无兮,道安居兮。寂兮嘿兮,道之极兮。澹兮恬兮,德之渐兮。清兮静兮,神所宅兮。精兮诚兮,神所荣兮。中兮和兮,神所化兮。

9、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怀虚而不虚,泥而不泥,使若南曜之忘虚也。化德存神,使若社稷之保光。立尊神明,使若宗庙之守处。使世不见我,若巨鱼之在大水。使人莫我知,若日出之光东。我之无穷,若大道之根相致,譬若山林大泽之自致禽兽虎狼,若深林广木之自致飞鸟百虫,若江湖之自致鱼虌蛟龙,若盛德之自致太平麒麟凤凰,若清静洁白之自致玉女芝英,若中和嘉瑞之自致吉祥,若灾异恶气之自致不祥祸殃。”6.“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 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

10、而行;能惔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7.”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盛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恐惧为之宇,忧畏为之门。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质而无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意若未生根,执守虚无而因自然。混沌为一,归于本根。”“上意正于无形,理于无声,起福于未有,绝祸于未生,故莫知其名。下德则不然,高尊富贵,显荣好美,善乐功名,生祸而忧之,寇害而伐之,身辱而报之。生长有其力,布施有其福。事为其方,曲为其法。赏善罚恶则伪善诈忠,

11、如此乃自谓功名。见与道反。”8、”制杀生者天,顺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伐,非逆人者勿杀。故王法当杀不纵天贼,当活不活杀天德。为政如此,使后世条长禁苛,兴克德之本,德莫大于活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凶。是以有甲兵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勇与敢者多权善决,安静乐能,傅国利民,不避疆大,威震百僚,摧倾境外。为政如此,得善之半。”“柔于不敢者,柔弱损退,恐惧慎言,深思远虑,临事计患,务长宽和博施。为政如此,亦得善之半。”“敢者,奉天顺地,莫神于至诚。仁以好施,义以制断,礼以凯敬

12、,智以除害,信以立事,德以无大,赦人如赦于己,法人如法其子。为政如此,亦得善之善者也。”9.“老子曰:天地媾精,阴阳自化,灾咎欲萌。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失于五味之变,言不中是非之情;贪于财货之变,虑不见邪正之倾。夫五色重而天下盲矣,五音调而天下聋矣,五味和而天下爽矣,珠玉贵而天下劳矣,币帛通而天下倾矣。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槌,五味者截舌之斧,财货者射身之矢。凡此数者,变而相生,不可穷极,难明易灭,难得易失。此殃祸之宫,患害之室。是以圣人服无色之色,听无声之声,味无味之味。名者身之害也,利者行之秽也。是以动为身税,为荣而得小,为善而得少。故有

13、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视过其目明不居,听过其耳精泄漏,爱过其心神出去。牵于欲,事汲汲。遽为于利,动惕惕。惧结连党,友以自助。此非真也。虽非道意,虽得之天不佑也。”“夫非其人而任之则废,非其事而事之则废,故代司杀者必受其咎,代大匠者必伤其手。有为者效情纵欲,快心极意。志贱强求贵,居贫强求富。离本向末,殃祸不救。”“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也。小则亡身,大则残家。”10.“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善者,君子之所本,百行之所长,吉阳之所舍,万福之所往来,流而不滞,用而不绝,百王所不变易,俗人之所不易,上以顺天,下以顺人,成万物,覆载群生

14、者,善也。”“不识元首,不睹本根,诈天轻地,罔鬼欺神,属辞变意,抱嫌履疑,谓之不善。不善者,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夫欺天罔地,轻侮鬼神,专己自是,动非圣人。当时虽善,恶气归流,事有邪伪而象真也,景烟类云而电不为之动。故天道不私人,人反行非天也,而自误耳!”11.“贵坚刚强,轻忽喜怒。福善出于门,妖孽入于户。故舌耳为患,齿角不定。口舌者,患祸之宫,危亡之府。言语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12.“夫道德治之于身,则心达志通,重神爱气,轻物贱名,思虑不惑,血气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身体轻强,虚实相成,

15、鬓发润光,佼好难终。治之于家,则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宜弟顺,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福实积殷,六畜繁广,事业修治常有余矣。治之于乡,则动合中和,睹正纲纪,白黑分明,曲直异理,是非自得,奸邪不起,威严尊显,奉上化下,公如父子,爱敬信向,上下亲喜,百姓和集,官无留负,职修名荣,没身不殆。治之于国,则主明臣忠,朝不隐贤,士不妒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和睦顺从,上下无怨,百官皆乐,万事自然,远人怀慕,天下向风,国富民实,不伐而强,宗庙尊显,社稷永康,阴阳和合,祸乱不生,万物丰熟,界内大宁,邻家讬命,后世繁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13.“夫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

16、不包,小无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充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澹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14.“一道之为真乎,道有真一,真人所以轻举虚迹者,使群物自得玄,得一以生也。天不得一不能清,地不得一不能明,人不得一不能成,玄不得一不能生,非一不能承一,非一不能御万神、制万物,万物皆称为人,知一万事毕,不能知一,道不妄出。”15.“道曰:夫人为道,道身五藏者,皆思

17、气之盛壮微妙,从虚无来,故实者不如虚也,有者不如无也,疾者不如迟也。”16.“道曰:虚而白者,吾宅也。道者质真无形,无有音声,非有言也。人欲傅于知道者,借言以通意,虚者天地之动也,白者神明之所居也。天地之初皆从道来,有气而未有形,法自然而白,白之中未有体也。”17.“道曰:故易而为一者,吾号也。言道未始而有,故谓之一。一即醇粹质真、无为杂糅,故谓之一。天得一以清而无不覆,地得一则宁而无不载。日月得一则明而无不照,真人法则之,浑形而为一则无一不能为,神明知而为一则与鬼神共化,视而为一则无不见,听而为一则无不闻,心通而为一则无不知。吾,我也;号,名也。人能浑其形而为一,即我之名号也。” 原文地址:

18、老子妙真经作者:荒山野庙里的沉思 一 道曰: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静致无为之意,即与道合。 二 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盛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恐惧为之宇,忧畏为之门。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质而无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意若未生根,执守虚无而因自然。混沌为一,归于本根。 上意正于无形,理于无声,起福于未有,绝祸于未生,故莫知其名。下德则不然,高尊富贵,显荣好美,善乐功名,生祸而忧之,寇害而伐之,身辱而报之。生长有其力,布施有其福。事为其方,曲为其法。赏善罚恶则伪善诈忠,如此乃自谓功名。见与道反。 三 制杀生者天,顺性

19、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伐,非逆人者勿杀。故王法当杀不纵天贼,当活不活杀天德。为政如此,使后世条长禁苛,兴克德之本,德莫大于活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凶。是以有甲兵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勇与敢者多权善决,安静乐能,傅国利民,不避疆大,威震百僚,摧倾境外。为政如此,得善之半。柔于不敢者,柔弱损退,恐惧慎言,深思远虑,临事计患,务长宽和博施。为政如此,亦得善之半。敢者,奉天顺地,莫神于至诚。仁以好施,义以制断,礼以凯敬,智以除害,信以立事,德以无大,赦人如赦于己,法人如法其子。为政如

20、此,亦得善之善者也。四 老子曰:天地媾精,阴阳自化,灾咎欲萌。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失于五味之变,言不中是非之情;贪于财货之变,虑不见邪正之倾。夫五色重而天下盲矣,五音调而天下聋矣,五味和而天下爽矣,珠玉贵而天下劳矣,币帛通而天下倾矣。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槌,五味者截舌之斧,财货者射身之矢。凡此数者,变而相生,不可穷极,难明易灭,难得易失。此殃祸之宫,患害之室。是以圣人服无色之色,听无声之声,味无味之味。名者身之害也,利者行之秽也。是以动为身税,为荣而得小,为善而得少。故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 视过其目明不居,听过其耳精泄漏

21、,爱过其心神出去。牵于欲,事汲汲。遽为于利,动惕惕。惧结连党,友以自助。此非真也。虽非道意,虽得之天不佑也。 夫非其人而任之则废,非其事而事之则废,故代司杀者必受其咎,代大匠者必伤其手。有为者效情纵欲,快心极意。志贱强求贵,居贫强求富。离本向末,殃祸不救。 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也。小则亡身,大则残家。五 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善者,君子之所本,百行之所长,吉阳之所舍,万福之所往来,流而不滞,用而不绝,百王所不变易,俗人之所不易,上以顺天,下以顺人,成万物,覆载群生者,善也。 不识元首,不睹本根,诈天轻地,罔鬼欺神,属辞变意,抱嫌履疑,谓之不善。

22、不善者,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 夫欺天罔地,轻侮鬼神,专己自是,动非圣人。当时虽善,恶气归流,事有邪伪而象真也,景烟类云而电不为之动。故天道不私人,人反行非天也,而自误耳! 六 贵坚刚强,轻忽喜怒。福善出于门,妖孽入于户。故舌耳为患,齿角不定。口舌者,患祸之宫,危亡之府。言语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七 夫道德治之于身,则心达志通,重神爱气,轻物贱名,思虑不惑,血气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身体轻强,虚实相成,鬓发润光,佼好难终。 治之于家,则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宜弟顺,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福实积殷,六

23、畜繁广,事业修治常有余矣。治之于乡,则动合中和,睹正纲纪,白黑分明,曲直异理,是非自得,奸邪不起,威严尊显,奉上化下,公如父子,爱敬信向,上下亲喜,百姓和集,官无留负,职修名荣,没身不殆。 治之于国,则主明臣忠,朝不隐贤,士不妒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和睦顺从,上下无怨,百官皆乐,万事自然,远人怀慕,天下向风,国富民实,不伐而强,宗庙尊显,社稷永康,阴阳和合,祸乱不生,万物丰熟,界内大宁,邻家讬命,后世繁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 八 夫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

24、疾于风矣。充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澹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 九 道人图生,盖不谋名。衣弊履穿,不慕尊荣。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居处市城。积守无为,乃能长生。 十 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为者,道之极也。虚无者,德之尊也。淡泊者,德之宫也。寂嘿者,德之渊也。清静者,神之邻。精诚者,神之门。中和者,事之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

25、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吾前以道授关令尹生,著道德二篇。将去,戒之曰:夫道,自然也,得之者知其自然,不得之者不知其所由然。譬犹若识音,不能深晓人心;知之口,不能言妙哉。道之绵绵,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所以为子书之者,欲使子觉自然,得之后以自成。尹生曰:学自然,奈何? 道曰: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静请命而命自延无期,此岂非自然哉?非吾异道之意,非吾独道也。道不自然兮,何道焉兮?无欲无为兮,道之所施兮。虚兮无兮,道安居兮。寂兮嘿兮,道之极兮。澹兮恬兮,德

26、之渐兮。清兮静兮,神所宅兮。精兮诚兮,神所荣兮。中兮和兮,神所化兮。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怀虚而不虚,泥而不泥,使若南曜之忘虚也。化德存神,使若社稷之保光。立尊神明,使若宗庙之守处。使世不见我,若巨鱼之在大水。使人莫我知,若日出之光东。我之无穷,若大道之根相致,譬若山林大泽之自致禽兽虎狼,若深林广木之自致飞鸟百虫,若江湖之自致鱼虌蛟龙,若盛德之自致太平麒麟凤凰,若清静洁白之自致玉女芝英,若中和嘉瑞之自致吉祥,若灾异恶气之自致不祥祸殃。 十一 道曰:虚

27、而白者,吾宅也。道者质真无形,无有音声,非有言也。人欲傅于知道者,借言以通意,虚者天地之动也,白者神明之所居也。天地之初皆从道来,有气而未有形,法自然而白,白之中未有体也。 十二 道曰:故易而为一者,吾号也。言道未始而有,故谓之一。一即醇粹质真、无为杂糅,故谓之一。天得一以清而无不覆,地得一则宁而无不载。日月得一则明而无不照,真人法则之,浑形而为一则无一不能为,神明知而为一则与鬼神共化,视而为一则无不见,听而为一则无不闻,心通而为一则无不知。吾,我也;号,名也。人能浑其形而为一,即我之名号也。 十三 一道之为真乎,道有真一,真人所以轻举虚迹者,使群物自得玄,得一以生也。天不得一不能清,地不得一

28、不能明,人不得一不能成,玄不得一不能生,非一不能承一,非一不能御万神、制万物,万物皆称为人,知一万事毕,不能知一,道不妄出。 十四 道曰:夫人为道,道身五藏者,皆思气之盛壮微妙,从虚无来,故实者不如虚也,有者不如无也,疾者不如迟也。 补充 道曰: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为无之宫,形乃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魂为变。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存。魂劳神散,气竭命终矣。 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妙真经的内容 妙真经

29、被士族列为早期道教 “ 太玄部”道书,在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道教中,该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全书早已亡佚,使得相关研究较为有限。上世纪 8 0 年代末开始,才有前田繁树对 妙真经进行辑佚, 尽管这些辑佚工作还可以继续完善。 妙真经佚文主要见引于南北朝晚期和隋唐道教著作,尤在类书之中最为多见, 无上秘要 、 大道通玄要、 要修科仪戒律钞和 云笈七签都曾大段征引 妙真经 。 妙真经大部份来自于西汉严遵的 老子指归 ,例如: 无上秘要卷 7 修真养生品 “ 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至 “ 言伤人物,默而害鬼”百余字皆来源于 老子指归信言不美章 “ 动合天心,静得地意,言无不通,

30、默无不利,谓之善”至 “ 言伤人物,默而害鬼,之谓不善”一段。 同卷 “ 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百余字,则来源于 老子指归五色令人盲章“ 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失于五味之变,言不中是非之情”一段。 无上秘要卷4 2 修学品 “ 夫道德治之于身,则心达志通,重神爱炁,轻物贱名,思虑不惑,血炁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至 “ 后世繁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的两百余字来源于 老子指归善建章“ 治之于身则性简情易,心达志通,远所不远”一段。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 1 2 念道缘 “ 鹑鷃高飞,志在苗禾;鴽鹅高飞,志在陂池

31、”至 “ 利害不栖于意,此大圣所体行也”以下近一百字的文字来源于 老子指归上士闻道章 “ 鹑鷃高飞,终日驰骛,而志在乎蒿苗;鸿鹄高举,径历东西,通千达万,而志在乎陂池”至 “ 抱德含和,帅然反化;大圣之所尚”一段。 除了以上所述的大段摘抄外,还有不少是片段引用 老子指归的,例如 妙真经最常被他书引用的格言 “ 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一句,就来源于 老子指归名声孰亲章 “ 夫无名之名,生我之宅也;有名之名,丧我之橐也” ; 无上秘要卷7 修真养生品所引佚文 “ 贵坚刚强,轻忽喜怒。福善出于门,妖孽入于户”来源于 老子指归道生一章“ 故贵坚刚思虑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门,妖孽入户

32、” ;卷 6 5 柔弱品所引佚文“ 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澹无心,荡若无已,变动无常”也来源于 老子指归上善若水章 “ 人者,体柔守弱,去高处下,受辱如地,含垢如海,言顺人心,身在人后,人之所恶,常独处之,恬若无心,荡若无已,变动无常,与道流止,去己任因,莫过于水”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老子指归今存只有 德经指归部份,另一半 道经指归仅少量保存于其他道书中,尤其是强思齐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的转引颇多阙谬 ,考虑到这点,妙真经引用 老子指归的比例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所以 妙真经大部份主体是以严遵 老子指归为主体改编而成的。 再从总体风格和主旨

33、看, 老子指归是严遵以韵文形式阐释 老子的著作,这和 妙真经文辞古奥、句式相骈、韵文为主的风格相近;而 老子指归以哲学、养生、修身、治国为主要内容,也和前田繁树氏所总结的 妙真经主旨相符。此外, 妙真经相当于老子的“ 道”向尹喜解说 道德经大义,故而在 “ 三洞四辅”系统中被归入太玄部;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上 道德经目中 妙真经也和 河上公注 、 相尔注 、 西升 、 内解并列,同属于阐解 道德经大义的道经;而 老子指归作为早期解说 老子的名著,被两汉黄老道家采用阐解 道德经也是非常合理的。这也是士族道家把 妙真经视作重玄学经典的原因。 据 汉书所记,严遵参考 庄子以解释 老子 ,故而 老

34、子指归带有玄虚的思辨色彩和返璞归真的思想主旨,这也和 妙真经被归为 “ 重玄学”早期经典的史实相符。北朝魏、周之际的重玄学宗师楼观道士韦节 (4 9 65 6 9 )用注释 西升经和 妙真经等道书的方式以士族文化改造道教,是北朝道教义学的代表 。从其残存的 西升经注 “ 道体虚无而包罗万象” 、“ 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来看,韦节之义学以清虚无为、返朴归真为指归;而从 妙真经 “ 为道者,损聪明,弃智虑,反真归朴,游于太素”之类的文字看,其教理似也与北朝义学清虚无为、返朴归真的主旨相近。 在南朝,与韦氏同时的重玄派道士臧矜同样重视 妙真经 :太玄一部之中本无此书,臧矜重订为 妙真经 、 西升经

35、、 道德经 3 种。南北两位重玄派士族重镇几乎同时奉 妙真经为主要经典,显然 妙真经的主旨符合道家重玄学的理论。而 妙真经的重玄思想和修真理论也应该部分来源于 老子指归 。唐初重玄学的集大成者成玄英在 老子道德经开题中说:夫释义解经,宜识其宗致。然古今注疏,玄情各别。而严君平 旨归以玄虚为宗;顾征君 堂诰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晋世孙登云 “ 托重玄以寄宗” 。作为唐初重玄学代表人物的成玄英,在 道德经义疏中列举的这些人与著作,除梁武帝外,孙登、顾欢、孟智周、臧矜都是重玄学学者,而 老子指归身居其中,也透露出该书自有其 “ 玄虚”之特点为重玄派所倚重。 妙真

36、经不仅在文字上摘抄 老子指归 ,思想内容上也深受其影响。 妙真经的撰作是基于 “ 指归于自然”的 老子指归 ,也就是说该书是申发 道德经“的,而 西升经的主旨也恰与之相近,也正因为如此, 妙真经才会受到佛教支持者的“ 格外关注”而遭到攻击。 二、天师道之关系 妙真经的佚文带有浓厚的秦汉黄老道家色彩。 妙真经和 西升经同属太玄部,是重玄派和楼观派除了 道德经外最重要的两本道经。将 西升经第一、二、三章和 妙真经进行了对比,明确两书非常相似,皆本老子之道,为敢离也。总之,老子西昇经对诸多方术,仅作原则性之论述与提掇,而以类似於西汉黄老道家之思想作贯串。所以此经所述,多为原则性之共法,对於差殊之方术

37、则著墨不多。这些 妙真经佚文主要是 “ 道”和 “ 尹生”的对话。从 “ 吾前以道授关令尹生,著 道德二篇”可知,这个 “ 道”的原型就是老子。汉末曹魏时期道经中有 “ 道曰”的,也见于 女青鬼律卷5 ,而 女青鬼律首卷又曰 “ 大道不禁,天师不勑太上大道不忍见之” ,由此可知这个 “ 道”即 “ 大道” ,也就是 “ 太上大道” 。在 妙真经中,同样应该把 “ 道曰”的 “ 道”理解成天师道的最高主神 “ 大道” (老子),因为它正好和 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经大道家令戒的话相符:道复作五千文何以 想尔 、 妙真 、三灵七言复不真正,而谓道欺人 妙真自吾所作, 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 道德之

38、光华。 大道家令戒中 “ 大道”宣称自己作 妙真经 ,和 妙真经 “( 道)将去,诫之曰:”相应。所以 妙真经的成书应该在 大道家令戒颁布之前。而 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经中的 大道家令戒是曹魏时期的作品,此说以饶宗颐和大渊忍尔为代表;而 女青鬼律的成书T h o m a s P e t e r s o n 认为成书在 4世纪之前,是汉末曹魏时期五斗米道的作品。 四、“ 妙真偈”北周甄鸾作 笑道论认为 妙真经中的偈语 “ 假使声闻众,其数如恒沙,尽思共度量,不能测道智”是从 妙法莲华经 “ 假使满世闲,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改编的。这句偈语和 妙真经其他佚文风格差异很大。至于为何要在已

39、经成书的妙真经后加这样一段和全文内容不相干的偈语,则是佛道相争的结果。经过道教徒的修改, 法华经的原文一下子变得充满对佛教的攻击性。声闻 (S r a v a k a y a n a ) ,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 大乘义章卷1 7曰: “ 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 ”所以“ 假使声闻众,其数如恒沙,尽思共度量,不能测道智”就是说数目再多的佛教证悟弟子极尽思考,也不可能测知人格化 “ 大道”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在早已成书的妙真经后添加这一段偈语的原因。 五、“ 真一”与 妙真经的得名 西升经和 妙真经是重玄学的两部经典。 西升经尚存于世,我们能得知其大概;而 妙真经除了心性修养

40、之外,其真一思想又受到重玄派与士族的重视。 大道通玄要引 妙真经佚文云:一道之为真乎,道有真一,真人所以轻举虚迹者,使群物自得玄,得一以生也非一不能御群神、制万物,万物皆称为人。知一,万事毕;不能知一,道不妄出。“ 真一”这一概念在先秦的鬼谷子中早已有之, 抱朴子内篇 地真中更是所论甚详。 妙真经的 “ 真一”是道本身,所以说 “ 一道之为真乎,道有真一” ;同时也是一切智慧的总和,即 妙真经所说的“ 知一,万事毕” 。这和后世成书的 升玄内教经和 本际经的 “ 真一”观念相当接近。 升玄内教经卷 4 曰:道陵又问:向者天尊云,道不二念,不审为二,是一也,为非一也。念一者想不散,一念者心得定也

41、。心定在一,万伪不能迁,群邪不能动,故谓真一。类似的内容也见于 本际经 。这都和 妙真经的 “ 真一”非常相似,所以 大道通玄要卷1 4“ 真一品”才会把 妙真经的这段佚文和 升玄经讨论 “ 真一”的文字放在同一品类之中。考虑到 妙真经的成书早于 升玄内教经 ,而太玄部道经的另外两部早期经典 道德经和 西 升经都 没有提到 “ 真一” ,那么 升玄内教经的 “ 真一”观念来源于太玄部的 妙真经也未必不可能。万毅先生通过比对 升玄内教经和臧矜的 “ 不一不二”学说,也认为 “ 道教太玄部以 真一为道体,正是构建 升玄内教经义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云笈七签卷 6 三洞经教部说“ 太玄部”云:玄靖法师

42、开为三部,先说以 道德为体,其致则总,以其文内无的、对扬之旨故也; 西升次说以无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对照孟安排 道教义枢卷 2 “ 尹生所受,唯得 道德 妙真 西升等五卷” ,我们知道 “ 玄靖法师开为三部”的 “ 三部”是 道德经 、 西升经和 妙真经 。 云笈七签说 妙真经“ 以真一为体” ,可见 妙真经的得名应该和 “ 真一”有关。 老子妙真经,而是某位高人对道德经的注解。比如“老子曰:天地媾精,阴阳自化,灾咎欲萌。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失于五味之变,言不中是非之情;贪于财货之变,虑不见邪正之倾。夫五色重而天

43、下盲矣,五音调而天下聋矣,五味和而天下爽矣,珠玉贵而天下劳矣,币帛通而天下倾矣。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槌,五味者截舌之斧,财货者射身之矢。凡此数者,变而相生,不可穷极,难明易灭,难得易失。此殃祸之宫,患害之室。是以圣人服无色之色,听无声之声,味无味之味。名者身之害也,利者行之秽也。是以动为身税,为荣而得小,为善而得少。故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这段就是对道德经第十二章的解释,可以仔细品读。虽然如此,但此作者或作者群,水平是非常高的,如“道曰: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如“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非对道德经体悟甚深之人不能言之,在无数的道德经注解中,此人的水平绝对是第一流一列的。可惜,这篇文章没能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