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525709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精品文档】第 15 页高三成语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能够辨析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2、掌握辨析成语的几个主要方法。考点说明1、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2、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复习重点1、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教学过程一、题型设误类型 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

2、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万人空巷是指很多人都出来了,挤在一起;此处望文生义,用于在家看电视节目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1995年)、“指手画脚”(2001年春季)等。 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例2、巴勒斯坦的斯瓦特

3、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2003年高考北京题)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这里指旅游的人,用错对象。高考考过的成语还有:“洗心革面”(2000年)、 “车水马龙”(2001年)等。其他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3、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4、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例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雨后春笋般地、”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修饰语。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

5、995年)、“趋之若鹜”(1997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4、忽视语境,不分范围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例4、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2006全

6、国卷2)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值得当做典范或法则。成语意思与语境不符,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望其项背”(1998年)、“有口皆碑”(2002年)。 5、逆情背理,自相矛盾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自相矛盾。例4、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与本句中前文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矛盾,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莘莘

7、学子”(1997年)、“安步当车”(2001年)。 6、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例6、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2005年广东卷)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用在这里尊卑颠倒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谦辞“蓬荜生辉”(2001年)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辞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鼎力相助、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7、不合

8、语法,搭配不当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7、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2004天津)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事故的发生率”不能与“每况愈下”搭配,错误的理解成“渐渐下降”之意。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汗牛充栋”(2000年)等8、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

9、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

10、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这些词还有“按图索骥” “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秀色可餐”“粗枝大叶”“不绝如缕”“不见经传”“暗送秋波”等。 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考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二、报刊上的误用成语1、对象用错 (1)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

11、期待的眼神。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读者2004年第8期第19页) 解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显然,“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体育竞技报2004年8月17日) 解析 “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强烈不满。由释义可知,“怨声载道”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而句中是指姚明个人,所以不能用“怨声载道”。 (3)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

12、荼的地步。(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5页) 解析 “如火如荼”原指军容盛大,现在用来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也可用来比喻形势发展很快。由此可知,“如火如荼”只适用于比喻气势、场面、形势、活动等,“对秋天的礼赞”显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文史知识2004年第期第32页) 解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却走得很快,多用来比喻消息、谣言

13、、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2、褒贬失当 (5)后世合称的“高岑”,此时也登上了边塞的舞台。高适有着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他了。(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8期第15页) 解析“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可一世”意即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成语。 (6)如果不是因为他必须得唱,并一唱而不可收拾,终于成为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的话,他可能会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吧里当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琴师。(意林2004年第11期第53页) 解析 “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 3、重复累赘 (

14、7)只有那个突然不期而遇的另一个郁霆,依旧留在心里,成为永远活在心里的梦想,关于爱情,关于生活。(作品与争鸣2004年第5期第77页) 解析“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的意思;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也含有“意外”的意思,因此句中“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突然”应去掉。 (8)也许是因为诗人在这首诗里所采用的意象十分丰富多彩,因此也多少显得有些驳杂,所以给读者一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的感觉,缺少一条比较鲜明的抒情主线。(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4页) 解析 已经“丰富多彩”,怎么还“十分”?“十分”实是蛇足,应斩掉。 (9)把这样的诗歌拿给

15、中文系讲授现代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的教授去分析,不见得一定就能讲出更多到位的真知灼见。(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6页) 解析 “真知灼见”意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有重复之嫌,“到位”应去掉。 (10)据中国商报9月21日报道,各地交通厅长接二连三地出事,已经让人们觉得习以为常了。(报刊文摘2004年9月27日) 解析“习以为常”是经常做某件事,就会习惯地把它当作最平常的事情来看待,“觉得”多余。 4、词义误解 (11)他的词是最强烈的伤心之人的言语,满腔血泪,迸涌而出,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不堪卒读。(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第106 页) 解析“不堪卒

16、读”应为“不忍卒读”。“不堪卒读”多指文章写得不好,使人读不下去。“不忍卒读”多形容文章写得凄凉感人,使人不忍心读完。 (12)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第26页) (13)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日常生活”的艺术观念与“身体修辞”融为一体,消解既往的英雄戏剧化的理想型写作,把感同身受的世俗体验推向前台(名作欣赏2004年第9期第4页) 解析 “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里感激得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而这两句中,显然把“感同身受”错误地理解为有相同的感受了。 (14)伴随着穆沙拉夫

17、的强硬态度,巴方的军事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环球时报2004年3月29日) 解析 “紧锣密鼓”用来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它只能用于准备工作,而句中“巴方的军事行动”已经“进行”,又怎能用“紧锣密鼓”呢? (15)在这个浮躁鄙俗风气充斥文坛的时代,先生知人论世的高度真真是高山仰止、不可企及了。(作品与争鸣2004年第5期第77页) 解析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道德高尚;景行: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用来比喻非常仰慕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而句中把“高山仰止”错误地理解为像山一样的高度。 (16)平心而论,在于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

18、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8期第22页) 解析“同日而语”应改为“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相提并论”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两种事物或两个人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但如果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要用“同日而语”。 (17)向人们坦白波澜壮阔、心系朝廷的人生艰辛,讲述着他对诗的至纯至美、至真至善境界的不悔追求。(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1页) 解析 “波澜壮阔”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显然不能用来修饰“人生艰辛”。 (18)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

19、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6页) 解析“登堂入室”也作“升堂入室”,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说,子路学习虽然有成就,但还须更进一步。后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而句中把“登堂入室”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了。 5、不合语法 (19)据介绍,这位盲人并非走后门照顾来的,她在美国女子1500米奥运选拔赛中名列第三,许多明眼运动员只能望其项背。(意林2004年第11期第60页) 解析“望其项背”指能够望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其用法是多用于否定句中。句中要表示的意思是许多

20、明眼运动员比不上她,所以应改为“许多明眼运动员难以(或“不能”)望其项背”。 (20)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第22页) 解析“乐此不疲”意即乐于做某件事,沉浸其中,不知疲倦。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应改为“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 三、高考典型题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004福建)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21、。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答案:B解析:A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犯了顾名思义的错误,错误的理解成一种纸张。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C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这里写大学生不正确。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很华美,里头一团糟;这里写文字不恰当。就该句而言,“文字优美”与“金玉其外”可以呼应,但“败絮其中”与“言之有物”则显然不能衔接。另解:A选项,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或说是修饰不当、,“纸醉金迷

22、”一般用于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为。而在该句中,它用作“晋商大院”的定语,修饰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是不妥帖的。C选项,也是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之时。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花。常用以比喻少女。如:这些豆蔻年华中的姑娘们对未来充满着梦一般的幻想。在C项语句中它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显然是不妥当的。D选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却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却一团糟。如:别看他风度翩翩的,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可用来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内容与形式不统一。2、下列各

23、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04江苏)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答案:B解析:在劫难逃,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劣质食品”被暴光对我们而言是好事;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

24、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形容人聪明伶俐;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很容易过去,用在此句适用对象不当;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此句中家长的做法无“巧”可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4浙江)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C、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D、在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答案:B解析:B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25、A勉为其难,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C山不转水转,事物总是运动的,强调事在人为,办法总汇有的;D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达到某种目的。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5全国二)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B、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C、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D、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答案D解析:本项从成语特定的搭配或修饰对象的角度来设置错误。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紧锣密鼓:锣鼓点敲的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

26、的舆论准备工作。取而代之: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等而代替他。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江苏卷)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答案:D解析: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B、巧舌如簧:含贬义,意思是指灵动的舌头好象簧片,形容言词巧伪,说得美妙动听

27、。C、画地为牢:在地面上画一个圈儿当作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D、讳莫如深:紧紧隐瞒。6、下列语句中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005辽宁卷)A、我不是笼统地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因为适当地使用方言,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活,乡土气息浓郁;我只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因为方言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B、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认。“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C、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

28、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D、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答案:D解析:A、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不分事情的底细、缘由或是非曲直;用在此处不当。B、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由于发生冲突,用在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身上不当。C、白头如新指相识很久但相知不深,用在曾非常要好的老王和老李身上不当。D、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6全国卷1)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

29、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答案:B解析:A项“一念之差”的词义是“念:念头。差:差错。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很明显用错。B选项中“乐此不疲”的词义是“对某事特别爱好,精力为之贯注,不觉得疲倦”。C项“拍手称快”的词义是“鼓掌欢呼,表示非常高

30、兴。多用于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或事情的结局称人的心意”,泼水节泼水,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的意思。D选项中“功败垂成”的词义是“垂: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6山东卷)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了人居环境。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区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

31、,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D、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答案:B解析:“刚柔相济”指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符合句意。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的起了变化。这里用于“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属使用对象错误;“筚路蓝缕”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误解词义;“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主语应是人,使用对象错误。四、成语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B、

32、他们两家是多年的老邻居了,这么多年来一直相敬如宾、关系和睦。 C、小军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D、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真是一对天作之合的双打组合。 答案AB“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句中用来指邻居显然不当,类似的成语还有“举案齐眉”。 C“忍痛割爱”指忍受疼痛而失去。上句本来就没有买到,何谈失去。D“天作之合”是祝颂夫妻姻缘美满的。句中用错了对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B、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

33、啊! C、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D、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 答案CA “萍水相逢”这一成语出自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思是:像水里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此成语用在句中,明显与前面的“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相矛盾B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使病危的人痊愈。显然该成语不能在一般的情况下称赞医生,句中对该成语适用的范围不明。 D “因人成事”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公等录录,此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思是: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此成语用在句中,明显与后面

34、的“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相矛盾。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B、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 C、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获得第八名。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答案DA“涣然冰释”是比喻疑团消除,这里用来指“烦恼”,显然用错了。 B“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该成语适用对象不能用于某一人,句中显然用错了。 C成语“功亏一篑”见伪古文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

35、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后来人们用以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上面例句中既然说“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 连连失利”, “只获得第八名”,那么就不能说是“功亏一篑”(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决赛中惜败获得亚军才是“功亏一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B、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C、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良莠不齐,差别不大。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答案DA“相濡以沫”比喻

36、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该成语适用范围要注意一是用于两人之间,二是要处于困境中,句中成语是误用了。 B“断线风筝”: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而句中“小燕”却在“打电话给妈妈”,显然自相矛盾。C“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文中用来指成绩不齐显然是误用,可改为“参差不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B、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冬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C、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

37、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答案DA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B“自食其果”指自己犯了罪,自己承担责任,罪有应得。句中陈冬只不过做错了事,何罪之有呢?此处言重了,应换语义较轻的“自作自受”。 C“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

38、他近来的所做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C、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D、小明的妈妈一进来,我们寝室的人就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答案BA“狼狈为奸”适用的范围是两个人,应用“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因为句中是指一伙人。 C“义无反顾”,意思是“道义上不容许徘徊退缩;只能勇往直前”。而句中“为出版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D“不谋而合”指主张、意见、计划等相同,一般在句中作谦语,这里应用“不约而同”。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B、王小海经常向老师请

39、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C、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答案DA“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B中的“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而这里则颠倒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显得不正确。C“耸人听闻”的意思是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感到惊异、震动或害怕。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

40、渴。B、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C、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球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D、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5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答案C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

41、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历史上的这类教训,虽说值得注意,可惜流风余韵还是绵绵不绝。 答案BA贬义误用为褒义C“光明磊落”形容心地光明,胸怀坦白,与“光明正大”意思差不多,但前者偏重于人的行为,句中宜用“光明正大”。 D“流风余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高尚韵致,褒义。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C、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D、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

42、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槐聚诗存,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答案BA “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这里应用“不谋而合”。 C“绘声绘色”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该成语一般限于跟“讲”、“写”有联系的词语搭配。如叙述、描写、刻画、讲述等,从该句的语看,宜用“有声有色”形容表演精彩,具体生动。也形容叙述或描绘得十分生动。D“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快而且不用修改,“点”删改。这个成语不是说写文章草率,连标点都不加。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43、B、伟大的奋斗目标,决不是一挥而就能实现的,而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C、刘晓庆日前见诸媒体的许多话都是一味标榜自己的炒作,是极其媚俗的不刊之论。 D、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答案AB“一挥而就”是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了。从句子的语境看显然宜改为“一蹴而就”。 C“不刊之论”的“刊”,古代指削除刻错的字,不是刊登、发表的意思,这个成语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D“遍体鳞伤”包含了“浑身”的意思,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体无完肤”也是类似于此,可改为“伤痕累累”。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

44、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B、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C、这件事,她一直讲得津津乐道。 D、现在市场上伪劣假冒商品比比皆是,鱼龙混杂,让顾客实在难以分辨真伪。 答案AB “不足为训”意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训”不是“教训”,而是“典范”、“法则”。C“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从句子语境来看与前面的“讲”语意上有重复,可改为“津津有味”。 D用鱼、龙比喻伪劣假冒商品不当,“鱼龙混杂”当为“鱼目混珠”。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

45、声誉。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C、谁也不曾注意到,巧夺天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D、他极力抑制自己的激动,想冷静地分析一下这燃眉之急的紧张情况。 答案BA“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从语境看与前面的“被人”语意上重复了。 C“巧夺天工”指人工胜过天然,“石林”本为天然,故与语境不合。D“燃眉之急”指非常紧迫的事情,不做定语,常充当宾语。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外面风传厂长要辞职,这纯属空穴来风,胡说八道。 B、咱们俩不打不成交,一块儿干,杀它个翻天覆地。 C.对于孩子的

46、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最近有传媒说本公司将并入龙泰公司,改换招牌,纯属流言蜚语。 答案CA“空穴来风”是说有孔就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纯属空穴来风”显然是把 “空穴来风”理解为完全没有根据 。B“翻天覆地”多用做定语,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常用来作“杀、闹、吵”等词的补语应是“天翻地覆”。 D“流言蜚语”指没有根据的话,与句中“有传媒说”不符。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听到我们班获得冠军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B、我收到有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C、一项社

47、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D、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不住也追不回。 答案CA“载歌载舞”多用作谓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欢乐的大型场面。句中用来作补语不行,且语境也不合。 B“不胫而走”只能指消息,表达对象错了。D“昨日黄花”使用有误,成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苏轼旭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比喻事物虽好,但已过时,例句一是不懂语源,一是望文生义。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拿破仑1815年3月重返巴黎,沿途受到农民箪食瓢饮的欢迎。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D、坐在记者身旁的一位外国人突然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答案CA“箪食瓢饮”形容生活清苦,“箪食壶浆”方形容热烈欢迎。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