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国学手册.doc

上传人:帮**** 文档编号:3505632 上传时间:2020-09-1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国学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实用国学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国学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国学手册.doc(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国学手册编写说明 本手册主体内容为国学典籍的经典论述,可对我院学生研习传统文化、培育道德情操起参考作用;为了便于记诵,较难的字词皆有注音,亦可对我院学生学习普通话起到辅助作用。 2 本手册仅为我院学生学习国学常识及经典所用,遵从简捷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3 本手册拟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国学常识部分,下编为国学经典选段部分。4 经典选段部分着重选择那些久经传诵、影响深远的名篇佳句,以易于记诵者为先。5 国学经典选段要指明出处,必要时可加注音和简要注释。6 为了便于学生使用,本手册初步拟为50000字。上编国学常识 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迄今为止,尚无科学、严谨的定义。一

2、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具体而言,即对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加以训诂的学问。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有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2009年3月,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3、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季羡林先生所论,自然包括了“六艺”、“五术”等,而且高屋建瓴,涵盖面更加广泛,对我们今天进行国学的研习活动有着指导意义。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何为四库是我国古代典籍的基本分类方法,即经、史、子、集。经部,即儒学经典;史部,即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子部,即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部,即各类诗文集。新唐书艺文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图籍,分藏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此为四库由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一部大型丛书,清乾隆二十

4、七年(1772)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文汇、文宗都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联军焚毁。二十五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g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八卦乾:代表天,也代表父亲等;坤

5、:代表地,也代表母亲等;震:代表雷,也代表长子等;巽(xn讯):代表风,也代表长女等;坎:代表水,也代表中男等;离:代表火,也代表中女等;艮(gn亘):代表山,也代表少男等;兑(du对):代表泽,也代表少女等。 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即所谓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的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三礼对中国历代礼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教九流三教为儒教、释教(佛教)和道教;九流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

6、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八字“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四柱加在一起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旧时以为根据这八个字能推算人的命运。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扬州八怪清代乾隆年间在扬州卖画的八个画家的总称。一般是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shn善)、李方鹰、郑板桥、罗聘。五音 中国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z

7、h止)、羽。十二生肖(xio笑)古时的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华夏华夏为中国古称。通常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而在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ch痴)尤的祖先。公元前2700年,夏族首领黄帝东进,战胜了华族领袖炎帝,后来炎、黄两族联手灭掉了蚩尤,占据了整个中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以后,又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及匈奴、鲜卑等族,进一步扩大。到西汉时,产生了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全新民族汉族。总之,所谓华夏族,即

8、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四夷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即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三公我国古代社会中央职位最高的官员,历代有所变更。周代的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则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我国古代社会中央高级官员。始设于秦朝,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其后历朝多有变化。东汉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隋唐时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但此时九卿已无行政之权。三省始设于隋代,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

9、官署,同为最高政务机构,通常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元明之际渐废。六部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官署,总称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迁等事务,为六部之首。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职事。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职事。刑部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宋以后各朝多有沿用。翰林院唐代设翰林院,储备文学、艺术、方技、医学、僧道等人才,用于内廷供奉。唐玄宗时,又增设学士院,遴选有文才的朝臣供奉内廷,负责起草诏(zho照)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

10、机构。宋代仍分设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制度与唐代基本相同。至明代,供奉内廷的翰林院被撤销,翰林学士院正式更名为翰林院,掌管制诰(go告)、史册、文翰等事。清沿明制,无重大变化。翰林院主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zhun赚)、编修、检讨等,统称翰林。国子监国子监(jin见)是中国古代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晋武帝时始设国子学。隋朝设立国子监,此后各代多相沿不变。明清时期,祭酒为国子监主官,司业副之。书院书院是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源于传统的私学,形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元明清三代仍持续不辍(chu啜)。书院通常采取个

11、别钻研、互相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四大书院 宋代有所谓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sng松)阳书院(河南嵩山;一说为石鼓书院)、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八旗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入关后生产的意义逐渐弱化。八旗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蓝奇、正蓝旗。其中,镶黄、正黄、正白为皇帝亲兵,称为上三旗。军机处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无定员,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

12、郎或京堂充任,称军机大臣,即大军机。军机处设军机章京为僚属,通称小军机。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制为设置州郡中正(通常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由他们来评议人物,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品。由于中正职务长期被门阀世族把持,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始行于隋代,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最后一科结束,经历了1300余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开科举考试之先河。唐承其制

13、,并进一步制度化。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尤以进士科为重。宋代科举沿用唐制,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考试内容有较大改革,王安石改用经义。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但以四书试士,影响明清。到了明朝,科举制进入鼎盛期。清承明制,无重大变化。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阐发、解释必须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相对于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制度有其进步意义。它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仕进的道路,为政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培育了民间的读书风气。但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

14、。明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日益陈腐和形式愈加僵化,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三元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xi谢)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如果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黄老学派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形成于战国时期。“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道家的始祖老子。这一学派尊黄帝、老子为学派创始人,以他们的言论为指导思想,故称为黄老学派。黄老思想流行于西汉初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汉武帝即位后,黄老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无为而治道家主张的治国方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认为“道”的根本规律是自然、本然,人们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要横加干涉,从而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小国寡民先秦道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老子描述了这个社会的具体图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法术势先秦法家的政治术语。“法”,指刑法、法令。“术”,指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即权术。“势”,指君主的统治权力,即权势。先秦的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

16、主“术”,慎到尚“势”,而韩非则力主“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四民即士农工商,中国古代社会国民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士”,指读书人,居于四民之首,官员多出于这一阶层。“农”,指从事农业的人口,包括地主和佃户。“工”,指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商”,即经商之人。古代社会以士为上,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结果,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工商业的严重滞后。封禅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是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shn善)是指在泰山旁边的梁父山筑坛祭地。阴阳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历来引伸为气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

17、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到了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相结合的神秘概念。五行(xng型)中国古代有关宇宙万物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哲学范畴,具体而言,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了时间万物,是世界的本源,且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在阴阳家的学说中

18、,五行不再是五种具体事务,而是五种基本属性,称为“五德”。天地万物、宇宙四方无不与“五德”相对应,如就方位而论,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属土。“五德”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依照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阴阳家称之为“五德转移”或“五德始终”。太极“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描述了宇宙本原及无限性。“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太极”的意思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此时,天地万物还未产生,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气中国哲学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这里的“气”是关于宇宙万物构成的哲学范畴,并非实体的“空气”或

19、“气体”,它是抽象的不可数的整体,和西方哲学的“原子”、“元素”说截然不同。道中国哲学范畴,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关于“道”,老子道德经有经典论述:“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含义有二,一指宇宙本原,一指自然规律。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命题,集中体现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后来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将其概括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儒张载、程颢(ho浩)、朱熹(x昔)等又多有发扬,从而成为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哲

20、学中关于天人交互感应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董仲舒对贤良策一云:“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同时,人君的某些行政措施,某些宗教仪式,也能感动上天,促使天改变它原来的安排。这种“天人感应”说成为封建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主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

21、伦理道德教育。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实行“罢黜(ch触)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至元明清三代则成为官方哲学,取得至尊地位。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学说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与儒墨之说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王弼(b必)、何晏等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22、产生了玄学。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墨家战国时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家的反对派。创始人墨子。墨家是当时惟一有严密组织和鲜明宗旨的学派,核心主张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西汉以后,统治者崇儒抑墨,墨学渐趋衰微。至清中叶以后,墨学著作才被学者们重视研究。名家战国时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名家强调“控名责实,参伍不失”,着重讨论“名”(概念)“实”(事实)关系问题,但是其代表人物的认识并非一律,如惠施强调事物的同一性,公孙龙则强调事物的差异性。他们对古代逻辑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

23、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苏秦约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淮南子览冥训)。他们分别代表合纵(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故有纵横家之称。法家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李悝(ku亏)、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韩非等。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集其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厉行严刑峻法。法家的主要著作有商君书和韩非子等,对后来法学思想影响很大。释教即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又与儒家、道家并驾

24、齐驱,称为儒释道。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zng奘),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西汉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和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相牵合,用以巩固皇权。东汉时,古文经盛行,研究文字训诂的“小学”因而兴起。到了宋代,经学发展成为理学。经学对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

25、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弼、何晏等。理学亦称“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主要是古文经学派)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儒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此称。实则会合宋以前儒家学说,又兼采佛学之长,不再拘泥于阐释旧经而以倡导义理为主,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道器、义利、体用、知行、动静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是儒学的新发展。宋代理学四派宋代理学有所谓濂、洛、关、闽四派。濂学的代表人物是周敦颐。周敦颐,北宋人,是理学的初创者。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提出“无极”是宇宙之源,其它诸如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哲学范畴,均成为

26、后代理学家的研究对象。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生,因称他代表的学派为“濂学”。“洛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认为宇宙之间惟有一物,即所谓理;天下惟有一理,所谓性者,即是此理。理为何物?一言以蔽之曰仁。由于程氏兄弟都是洛阳人,又自成一派,因称之“洛学。”“关学”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张氏治学,气象博大,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说,主张“学以变化气质”。因世居关中,因称其学为“关学”。“闽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为南宋人,治学远绍周敦颐、张载、二程,尤其契合程颐,将其理气之说阐发弘扬,称为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为

27、闽人,因称其学为“闽学”。心学又称“陆王心学”,为理学的一派。心学肇端于南宋陆九渊,他认为“心即理”,“圣人之学,心学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代王守仁承其学说,正式建立心学流派,他指出:“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陆、王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证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顾炎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汉学)。主要分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振为首的“皖派”两大派系。因为他们主要以汉儒经注为宗,推

28、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所以也有称之为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的。建安七子代表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七位作家,有孔融、王粲(cn灿)、徐干、陈琳、刘桢、阮瑀(y语)、应玚(yng阳)。竹林七贤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有阮籍、嵇(j机)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唐代有两家,即韩愈和柳宗元;宋代有六家,即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六义亦即诗经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在形式上不拘对仗、平仄,押韵灵活,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其中以五言、七言为多,简称五古、七

29、古。如李白的古风、行路难、蜀道难等。近体诗即格律诗,分律诗、排律和绝句三种。近体诗讲求格律,在句式、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律诗根据字数,分为五律和七律两种,各为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各为四句。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曲韵文文学的一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

30、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前者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后者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简称“关马郑白”。赋 文体名。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以赋名篇的一般认为是战国荀卿的赋篇。到两汉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流行,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如鲍照的芜城赋等。骈文 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

31、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世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代表作有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晚唐已有杂剧之名,其后又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多指元杂剧。元杂剧的体裁一般为一本四折(相当于四出)一楔子(类似序幕);内容有宾白(对白等)、唱词、科介(动作兼舞台效果);角(ju觉)色分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威武或滑稽人物)、杂(其它杂角)等四类。传奇传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义,一为小说,一为戏剧。传奇作为小说,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元稹(zhn枕)的莺莺传等。传奇作为戏剧,指明清

32、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更完整,曲调更丰富,兼用一些北曲,脚色分行更细,每本一般分四五十“出”。明嘉靖至清乾隆初年,最为盛行。著名的作家有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笔记小说文言小说的一种形式。内容十分庞杂,囊括了古代的志怪、传奇、杂事、逸闻、风俗礼仪、训诂考证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笔记小说不同于我们今天“小说”的概念。与以虚构为特征的“小说”相比,笔记小说重在实录,是记人和事的散文随笔,风格简洁,往往只需三言两语即能传情达物,规模类似今天的“微型小说”。代表作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

33、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时,由于很难在一两次把大段的历史故事说完,因此说话人就要分次讲述,每次讲之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回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出现,标志着章回小说的成熟,清代红楼梦则标志着章回小说艺术发展的高峰。四大奇书四大奇书即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和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六才子书金圣叹所谓六才子书是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诗、西厢记、水浒传。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jin检)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小学古代“小学”有两义。一为文字学之义。汉代

34、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一为儿童教育的名称。西周即有小学,其后各代继续设立,名称不一。宋代朱熹、刘子澄编有小学,成为其后儿童教育的主要教材。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何为“六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区),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辉),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35、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实际上,“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属于造字法,“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法。四声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反切古汉语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具体方法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l、“甸”字的韵母和声调in而拼成“练”字的音lin。训诂也叫“故训”、“诂训”、“训故”。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

36、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后来,“训”、“诂”二字并用,成为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从“起股”到“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合八股,故称“八股文”,也叫“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编年体编年体系以年为经、以事为

37、纬来编写历史的体例,长处在于能使读者了解史实与时代的关系。代表性的著作为春秋。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写历史的方法,其长处在于能容纳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代表性的著作为史记。起居注有关皇帝言行的记录。由史官以编年体的方式,逐日累月记载而成。有关“起居注”的文献,最早可追溯(s肃)至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后世一直沿袭这一制度,每朝每代都设专官记录。早先,修“起居注”严格保密,连皇帝也不能阅览。宋以后,“起居注”必经皇帝本人过目,因此,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类书分类编排各种资料以供检索之用的工具书,与近代

38、的百科全书类似。书分若干部,如天文、地理、职官、帝王、服饰等。著名的类书有古今注、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道德关系,体现了鲜明的封建等级观念。纲是提网的总绳,在此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才亦作“三材”。古代以天、地、人为三才。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五伦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于这五种伦常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39、朋友有信。”三纲八目“三纲八目”,是大学的纲领、原则。所谓“三纲”,是指大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出自大学正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核心即八个关键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40、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儒家所推崇的“不朽”的人生追求。所谓立德,即建立德业,泽被后世。所谓立功,即解除危难,建功立业。所谓立言,即著书立说,嘉言传世。七出“七出”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专门设立的惩罚性规条,集中体现了对妇女的歧视。“七出”即休妻的七条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恶疾、嫉妒、多口舌、盗窃。“七出”的本质即是为了维护父权、夫权和家族秩序,不惜牺牲妇女的利益。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所谓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三从”出自仪礼:“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出自礼记:“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又简称作德、言、容、功。五礼中国古代社会的五种基本礼仪,

41、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指祭祀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日。传说女娲创世时,先造出鸡狗猪牛马等动物,于第七日创造了人,于是,将这一天称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冠礼古代男子通常在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可以娶妻婚配了。笄礼古代女子通常在十五岁盘发插笄(j机),以示成年,称为笄礼。因由称成年为“及笄”或“笄年”。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孔门四圣曾参被称为“宗圣”,颜渊被称为“复圣”,孔子之

42、孙子思被称为“述圣”,孟子被称为“亚圣”。下编国学经典选段大学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2。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3。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

43、:朱熹集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2明明德:彰显美善的德性。第一个“明”用作动词,彰明、彰显之意。3亲民:“亲”为“新”之误,意谓使人以明德来自新。4至善:最美善的道德境界。5“知止”五句:知道所当处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详,虑事周详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6“知所先后”二句: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学习的目的了。7齐:整治。8致其知:谓致吾心之良知。良知,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意。9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一说谓格去物欲之蔽。10“物格”句:穷究事物原理之后良知到来。11庶(sh束)人:平民,百姓。12壹:

44、统一。13“其本”二句:根本乱了而要末端治理好,是不可能的。14“其所厚者”三句:该用力深厚的用力薄,而该用力薄的却用力厚,(要想治国平天下)是从未有过的事。中庸(节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5,谓之中;发而皆中节6,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7;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注释】1“天命”三句: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炼道就叫做教。率性:循性行之。 2“道也者”三句:道,片刻不可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 3“是故”二句:因此君子在没人看见时也谨慎守道,在没人知道时也生怕离开道。 4“莫见(xin县)乎隐”三句:即使在隐僻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时也谨慎有加。见:同“现”,显露出来。 5发:表现出来。 6中(zhng仲)节:符合节度。 7大本:天下各种道理的本原。 8达道:天下一切事物的通理。 9“致中和”三句:达到中和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仲尼曰:“君子中庸1,小人反中庸。君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