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3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29329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3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3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第 34 页国学概说内涵和分类(一)内涵简单地说,“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又称“中学”、“国故”、“国粹”等。“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乐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学校,而“国子”主要指贵族子弟。用“国学”一词来指代中国传统的学问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现的。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西洋学术开始进入中国,从此就有国学、西学的名称相对而存在。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所谓“中学”即为“国学”。1902年,由于担心中国学术的衰亡,梁启超将“国学”与“新学”、“外学”对比,使

2、“国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并逐渐传播开来。之后,虽有“国故”和“国粹”等称谓和讨论,但到了19世纪20年代后,仍普遍采用“国学”一词来概括中国传统的学术或学问,并一直延续至今。(二)分类国学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它的范围相当广泛,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国学的分类有两个标准,一是四部,一是四门。四部将国学分为四部是针对国学典籍而言的。古代分书籍为四类,即经、史、子、集,称为“四部”。这种分类方式最早见于晋代,到清代时比较系统,清代四库全书所收三万六千多册古籍就是按照四部分类的。“经”就是“经典”的意思,主要是儒家经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其相关书籍。战国时期,孔子删定六经,奠

3、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典地位。后乐亡失,至汉代确立为“五经”;到了唐代,由于科举等原因,孝经、论语和孟子被提出来与六经并列;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加上被视为解释经典的尔雅,因而,有一种说法:经部共有十三经。 关于“史”的定义,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而关于“史”的分类,一般沿用梁启超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和政书”四体。“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以给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加上后来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

4、“四史”。我们经常听到的“二十四史”是指包括“四史”在内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如晋书、宋书、元史、明史等。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编年体”是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这类史书起源最早,春秋、左传就是,还有比较著名的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体”是以事迹为主,叙述一事的始末,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后来,受袁枢的启发,陆续有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九朝纪事本末;“政书”是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广泛地收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加以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政书是三通,即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子”是指传统图书分类中的子部文

5、献,可称为“诸子学”。所谓“诸子学”,用白话文说,就是:各位先生的学问。关于这些先生们的学问,有很多种分类方式,较为大家认同的是将诸子百家的学问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等九流十家。各家都有其代表作,如儒家的荀子、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管子等。“集”,就是把各类文章放在一起,是真正的杂家。与经、史、子各部主要的差别在于,集部不管如何杂,其图书以文学为主,因而,有“文学常识”一说。“集部”虽杂,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总集,一是别集。总集指许多人或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群人的合集,如诗经、楚辞;而别集则指某人个别的文集,如韩愈集、柳宗元集。四门四

6、门的分类法出自对国学知识的分类,先哲把学问分为三类:义理、辞章和考据。清乾隆年间,姚鼐从学术史角度,将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辞章之学和考据之学。同治年间,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经世之学,与上述三门并列,合为“四门”。“义理之学”是国学的主体,主要论及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宗教哲学等,包括经学、史学、玄学、佛学、理学和现代哲学等。“辞章之学”指文学艺术之学,包括文章学、文法学、修辞学、诗学、词学、散曲学、戏剧学、小说学、俗文学、文学批评等。“考据之学”是工具性的学问,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金石学、敦煌学等。“经世之学”即经济之学,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兵学、

7、政学、历算学、博物学、医学,以及当今所说的自然科学。大师说国学(一)章太炎:国学概论我在东京曾讲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甲 国学之本体一、经史非神话二、经典诸子非宗教三、历史非小说传奇乙 治国学之方法 一、辩书籍的真

8、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辩文学应用选自章太炎讲国学,金城出版社,2008年(二)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我以为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走的大路:一 文献的学问 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 德性的学问 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第一条路,便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这部分事业。这部分事业最浩博最繁难而且最有趣的,便是历史。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我们一家里弟兄姊妹们,便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我们的祖宗世世代代在“宇宙进化线”上头不断的做他们的工作,我们替全人类积下一大份遗产,从五千年前的老祖宗手里一直传到今日没有失掉。我们许多文化产品,都用我们极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

9、。虽然记录方法不很整齐,虽然所记录的随时散失了不少,但即以现存的正史、别史、杂史、编年、纪事本末、法典、政书、方志、谱牒,以至各种笔记、金石刻文等累而论,十层大楼的图书馆也容不下。我们只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得精密巧妙而且耐烦,自然会将学术界无尽藏的富源开发出来,不独对得起先人,而且可以替世界人类恢复许多公共产业。此外,和史学范围相出入或者性质相类似的文献学还有许多,都是要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例如文字学、社会状态学、古典考释学、艺术鉴评学。我们做这类文献学问,要悬着三个标准以求到达:第一求真,第二求博,第三求通。以上关于文献学,算是讲完。两条路已言其一。此外则为德性学。此学应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来研究,

10、与文献学之应以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者绝不同。这可说是国学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人应当领会的。必走通了这一条路,乃能走上那一条路。我们先儒始终看得知行是一贯的,从无看到是分离的。后人多谓知行合一之说,是王阳明所首倡,其实王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孔子一生为人,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学而不厌”,又说“为之不厌”,可知“学”即是“为”,“为”即是“学”。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从不像西人之从知识方法而求知识。所以王阳明曰:“知而不行,是谓不知。”所以说这类学问,必须自证,必须躬行,这却是西人始终未看得的一点。又儒家看得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宇宙绝不是另外一件东

11、西,乃是人生的活动,故宇宙的进化,全基于人类努力的创造。所以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其次,儒家是不承认人是单独可以存在的。故“仁”的社会,为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仁”字,从二人,郑玄曰:“仁,相人偶也。”非人与人相偶,则“人”的概念不能成立此外我们国学的第二源泉就是佛教。佛,本传于印度,但是盛于中国。现在大乘各派,五印全绝;正法一派,全在中国。世间的佛教的确是印度以外才能发生,的确是表现中国人的特质,叫出世法与入世法并行不悖。他所讲的宇宙精微,的确还在儒家之上,说宇宙流动不居,永无圆满,可说是与儒家相同。曰“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即孔子立人达人之意。儒、佛所略不同的,就是一

12、偏于现世的居多,一偏于出世的居多。至于他的共同目的,都是愿世人精神方面完全自由。选自梁著国学入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三)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然各科学,有各科学之沿革。而史学又有史学之科学,如

13、刘知幾史通 之类。若夫文学,则有文学之学如文心雕龙之类焉,有文学之史如各史文苑传焉。而科学、史学之杰作,亦即文学之杰作。故三者非斠然有疆界,而学术之蕃变,书籍之浩瀚,得以此三者括之焉。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而欲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古今东西之为学,均不能出此三者。惟一国之民,性质有所毗,境遇有所限,故或长于此学而短于彼学。承学之子,资力有偏颇,岁月有涯涘,故不能不主此学,而从彼学。且于一学之中,又择

14、其一部而从事焉。此不独治一学当如是,自学问之性质言之,亦固宜然。然为一学,无不有待于一切他学,亦无不有造于一切他学。故是丹而非素,主入而奴出,昔之学者或有之,今日之真知学、真为学者,可信其无是也。节选自国学丛刊序(四)钱基博: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今天承欧阳校长招我来贵校演讲国学。我想诸位第一句先要问:“什么叫做国学呢?这国学两个字,究竟怎么样解释才对?”我记得从前小时候,在蒙馆里读书,第一部论语,开篇第一句书就是:“学而时习之。”从前老先生,照着“叠韵为训”的一个大例,下着注说:“学,觉也。”换句话说:“学”就是“觉悟”的意义。因为学的目标,要在能使得人觉悟。学的有效无效,就看这个人,

15、得了一种学问以后,究竟得到一种觉悟没有?譬如学科学,就是要使人们觉悟到自然界和人生的关系。学政治社会学,就是使人们觉到人生的关系,不能离开群众的全体。其他文学、哲学、心理学,一切关到内心的研究和记录,是在要使得人能觉悟,更不必说。照这样说,“学”就是“觉悟”。“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性的自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学了国学,我们可以觉到,这个国家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法律、政治等等能够保障我们生命财产一切权力;并且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也很够惹我们的系恋,发生一种固结不解的爱。就像我们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人人可以觉到法律政治,早已没有效力;生命财产,早已没有保

16、障;然而我们的中国,还比一切大英、大美、大日本和苏俄无论世界何等的强国,来得可爱!就是我们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系恋住我们的心,不忍得抛蔽缘故!这是一层。第二,我们觉得中国数千年文化,古色古香,自然来得可爱!然而我们也要觉到中国的文化,经了数千年,好比一面古镜,搁了岁月,也许尘封生翳,当得加以磨拭,才能光可鉴人;万勿把镜面上封了的尘,就当他镜面看,忍不得磨拭;那就千年尘封,愈古愈暗淡!这也是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我们新得到的一种觉悟。所以“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起我们“国性的自觉”;这是我的一番愚见。(女师大附中三月二十七日演讲稿) 选自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

17、法之评判,大家国学 钱基博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五)胡适:研究国学的方法“国故”的名词,比“国粹”好得多。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如果讲是“国粹”,就有人讲是“国渣”。“国故”这个名词是中立的。古人讲,知道过去才能知道现在。国故专讲国家过去的文化,要研究它,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种方法:历史的观念、疑古的态度、系统的研究、整理。(六)钱穆:中国文化特质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何谓“一天人”?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人生在大自然中,其本身即是一自然。脱离了自然,又哪里有人生。则一切人文,亦可谓尽是自然。自然人文会通和合,融为一体,

18、故称“一天人”。何谓“合内外”?人生寄在身,身则必赖外物而生存。如食如衣如住如行,皆赖外物。若谓行只赖两足,但必穿鞋,鞋亦即身外之物。使无身外之物,又何以有此一身,故称“一内外”。但由一般人想来,天是天,人是人,内是内,外是外,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乃是一种思想理论,虚而无实。但就中国传统文化言,但对此两语已竭实践之可能,非同空论。选自中国文化特质(台北阳明山庄1983年9月版)(七)朱自清:经典常谈序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国学”这名字,和

19、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选自朱自清讲国学,金城出版社,2008年(八)张岱年:说“国学”中国学术,照传统的说法,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是哲学,考据之学是史学,词章之学是文学,经世之学是政治学、经济学。其实传统学术的领域不止于此。此外还有天算之学、兵学、法学、农学、地学、水利学、医学等等。这些学术中,医学、兵学都有突出贡献,到今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两个原则还值得注意,一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二是“信则传信,疑则传

20、疑”。选自中华国学1989年创刊号(九)季羡林:国学漫谈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经过这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发展。“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一只鸟”的人(借用德国现成的话),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工夫去探讨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无权反对。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

21、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目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

22、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

23、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人都会承认这一点的。 选自季羡林说国学,中华书店,2007年国学精粹尊亲重礼 “尊亲”的核心是“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是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对兄长要敬重,对兄弟姊妹要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当然,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有相对性,并不只是单方面无原则的顺从。中华民族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传承千年,誉播海外。相传

24、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精神。“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民众和上层人士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立身治国都以礼而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和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中国的形象

25、将会因为“重礼仪”而更加亮丽。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大意: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出门要尊敬兄长友爱他人,做人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大意: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要专心致力于

26、根本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大意: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吃好。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敬重敬爱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4.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大意: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5. 道德仁义,非礼

27、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大意: 道德仁义没有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没有礼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介入,就不可能解决;君臣、上下级、父子、兄弟之间的名分礼遇,没有礼便不能确定;外出游学拜师,没有礼便不会亲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级和整治军

28、队,官员到位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因事祭祀和日常例行的祭祀、供养神鬼、若没有礼的程式,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这样说来,君子总是以恭敬、克制和退让来阐释礼。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仪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6.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29、(礼记曲礼上)大意: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给予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7.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重礼,所以

30、为国本也。(礼记冠义)大意: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开始,是在于使举动端正,使态度端正,使言谈恭顺。举动端正,态度端正,言谈恭顺,然后礼仪才算齐备;并用来使君臣各安其位,使父子相亲,使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建立敬重礼仪才是国家的根本。8.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大意: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

31、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亲仁贵和 “仁”“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仁”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完善自我;就家庭而言,就是要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亲善;就社会而言,就是要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治理国家而言,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行德政和仁政。“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对一切人及其所处理的社会关系的最高要求,也是孔子衡量和评价一切人的个人修养及其社会道德优劣的终极标准。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欣赏宇宙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极力追求人际之间

32、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也是政治成功的重要保障。 “仁”“和”也正是现代文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大意: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对百姓博施恩惠,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哪里只是仁呢,一定是达到圣的境界啊!尧、舜大概对此还会感到为难呢!真正的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要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例子

33、,推己及人地去做,这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大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只要有一天能做到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天下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他。修行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修行仁德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这话去做吧。”3. 仲

34、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大意: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尊敬谨慎,役使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典一样小心。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里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大夫的采邑里做官也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这话去做吧。”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大意: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

35、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诚恳信实就会有别人为你效力,勤快敏捷就会有成就,广施慈惠就可以凭借它役使别人。”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原则去做。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懂得为和谐而和谐,不能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行不通的。”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

36、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大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要统一天下就很容易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没法保护。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7、。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大意:哪有仁人做了君主,而用这种陷害人的方法治理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所以

38、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对上不够奉养父母,对下不够用来养活妻儿,好年成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恭谨地从事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8.乐民之乐者,民

39、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大意: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却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40、,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大意: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41、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胜利。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推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给自己收藏;唯恐在劳动中自己不能出力,而不是为了私利(才这样做)。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11

43、.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大意:乾即是天,好比父亲,坤即是地,好比母亲;渺小的我,处在天地之间。所以充满天地的阴阳之气,是我的身体;天地之间起主导作用的乾健坤顺之性,是我的本性。天下百姓都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的同类。 诚信知耻 “诚”与“信”,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两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诚信是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

44、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步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立身行事的第二张身份证。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知耻近乎勇”。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是人进入文化层次的前提,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

45、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1.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大意: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小车没有軏(音)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2. 诚者,天

46、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离娄上)大意:诚信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信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就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就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信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3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篇)大意: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诚实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

47、果说话不诚实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出现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4.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大意:天地要算大的了,不诚实守信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诚实守信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诚实守信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诚实守信就会受到鄙视。诚实守信,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5.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中庸)大意: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知道了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身的品德了。 6.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