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诗词鉴赏(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049320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古代诗歌五首诗词鉴赏(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古代诗歌五首诗词鉴赏(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古代诗歌五首诗词鉴赏(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古代诗歌五首诗词鉴赏(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词句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 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前:过去。占人:占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o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2-34白话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单独落泪。创作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 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那么天采纳,并

2、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那么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 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作品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 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

3、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 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 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 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

4、明朗刚 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 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 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r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 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占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 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一一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 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 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 后相

5、互映照,格外动人。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拟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拟舒 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 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5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5),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词句注释岱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 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u”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6、。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 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4)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忤晓:黄肉和早晨。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i): ait: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8)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白话译文东岳泰山,美景

7、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 北,分出清晨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俯瞰群山豪情满怀。4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土,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12作品鉴赏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 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8、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 朝气。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 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 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 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 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 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

9、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 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 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 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 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那么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 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 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里,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 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 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 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 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

11、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 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比照,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 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苜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 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三、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不畏浮云遮望眼(4),自缘身在最高层。1注释译文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那郡东武县飞 来的,故名飞来峰。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

12、为寻。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白话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 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6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邺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 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非凡,正好借登飞 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25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 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13、,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 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 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 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旦作者用事,深具匠心。诗人用事, 常

14、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 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句即用此意。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 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假设就 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 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 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15、”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II、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 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 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认方 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四、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假设许闲乘月(7),拄杖无时夜叩门(8)。注释译文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足鸡豚(tUn):意思是准备了丰富的菜肴。足:足够,丰富。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段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箫鼓:吹落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 收。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梅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 宗老孙子,质朴占人风。”占风存:保存着淳朴占代风俗。假设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假设月光前来。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7、。叩(kbu)门:敲门。1白话译文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4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乂浑, 山峦重登水流曲折正担忧无路可走,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 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

18、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 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 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所作。作品鉴赏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 赞赏。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 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

19、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 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墓,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 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 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 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 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 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假设无路,忽又开

20、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 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 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那么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 画卷。诗人要表达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 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 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 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 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

21、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 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 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 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 一联。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 “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游意不尽。乂层次清楚。尤其中间两联,

22、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到达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五、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释译文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花:比喻国家。即:到。作品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 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 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1创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

23、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 毅然决然辞官南归,问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 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 也”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作品鉴赏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缢 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 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

24、为愁绪郁积在胸 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 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竞,岁月蹉昵,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 都,也许不再回还,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路 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气氛,窒息的人性,拮据 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 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由

25、时时拂面 而过的“落红”撩起。“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苜诗从离 愁中解脱出来,转入卜.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此时诗人在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 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那么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 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说明了诗人无比坚定 的决心。“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 宣誓。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 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这苜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结构分析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局部,前两句为第一局部,后两句为第二局部。在第一局部里, 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局部 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一一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 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 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和为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