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780348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十六课 古文翻译【精品文档】第 5 页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原文】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闻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

2、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馑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若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译文】 鬬且

3、在朝廷见了令尹子常,子常和他谈话,询问怎样才能聚敛财宝和马匹。鬬且回家后告诉了他的弟弟,说:“楚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如果不是这样,令尹恐怕不免于难。我见到令尹,令尹询问怎样积聚财宝,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败亡的。 “古时候积聚财货不妨害百姓衣食的利益,聚敛马匹不损害百姓的财物,国家征收的马匹能满足行军所用,公卿的戎马能与兵赋的需要相称,不超过这个限度。公卿的财货足够馈赠贡献所用,大夫家的财货足够供给使用,不超过这个限度,财货与马匹过多百姓就会穷困,百姓过于穷困就会产生背叛之心,那凭什么来立国呢? “以前鬬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没有一天的储粮,是由于体恤百姓的缘故。楚成王听说子文吃了

4、早饭就没有晚饭,因此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已成为对待令尹的惯例。成王每次颁下子文的俸禄,子文一定要逃避,等到成王不再这样做,然后他才回来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都追求富贵,但您却逃避它,为什么呢?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保护人民的。民众都很贫困,而我却取得富贵,这是劳苦了百姓而使自己富厚,不知哪天就会遭祸而死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掉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还在,一直到现在还住在郧地,做楚国的良臣。这不是首先体恤百姓然后自己才富有吗? “现在子常,是先大夫的后代,辅佐楚国国君却在四方没有好名声。百姓饥瘦挨饿,一天比一天更

5、厉害了。四周边境布满了堡垒,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可见,盗贼张目窥伺,民众无所依靠。他不去顾恤这些,反而聚敛不已,招致民众怨恨的太多了。积累的财货越多,蓄积的怨恨也就越深,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对待百姓心中的愤怒,就像堤防大河一样,一旦崩溃了破坏一定很大。子常的下场能比成王和灵王好吗?成王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就死了。灵王不顾百姓死活,全国的人都抛弃了他,就像丢下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对别人的无礼和不顾百姓死活,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个人有什么力量来抵御呢?”一年以后,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亡到了郑国,楚昭王逃到随国。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

6、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读音gu三声,乐官,古代乐官多用盲人)献曲,史献书,师箴(读音zhen一声,劝戒),瞍(读音sou三声,没有瞳人的盲人)赋,蒙(读音meng 二声,有瞳人的盲人)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读音qi二声,耆艾师傅)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读音x

7、i二声,低湿)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读音zhi四声)。 【注释】1.止谤:消除职责;2.卫巫:卫国的巫者;3.壅:堵塞;4.宣:宣泄,引导【补充注释】1.卫巫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天命鬼神,每事必求神问卜而后决。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但统治者仍幻想用鬼神来愚弄人民。所以“巫”在当时具有特殊的作用。韦昭国语注说:“以巫有神灵,有谤必知之。”意思是说,巫能通神,他能觉察到谁是谤者。其实,课文中的“卫巫”,已完全变成了厉王的

8、耳目和帮凶,是厉王用来镇压人民的工具。2.公卿至于列士周代大臣的等级分公、卿、大夫、士四等,而士又分上士、中士和下士,故称“列士”。3.献诗当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搜集的歌谣和士大夫撰写的诗篇。流传到今天的诗经就是从周代保留下来的这类诗篇的一部分。4.瞽、瞍、蒙他们都是盲人。这里也兼指官职。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在先秦文献中,瞽与史,有时合称,有时又分而言之。如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古代乐官皆以盲人充任,据说是由于他们的听觉敏锐,善于辨别音律。但这几种盲人又略有差别。从等级上讲,“瞽”是乐官中的太师(下文“师”是少师,比“太

9、师”级别略低,也是盲人),地位比“瞍”“蒙”高。从失明的情况讲,眼睫间有缝隙,内有眼珠而不能见物者叫“瞽”;眼中空洞无眼珠者叫“瞍”;眼中有珠,双睫也能开合,但不能见物者叫“蒙”,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青光眼。5.百工古代的“百工”有三种用法,一可指各种手工艺者,二可指百官,三可指各种乐工。这里,我们认为晋杜预的解释较为确切,即指“各种乐工”,不仅合乎情理,避免了上下文意思重复,而且可通过“乐”字与上文的盲乐官相联系,通过“工”字与下文的“庶人”相联系,在内容上与前后句密切相关。【译文】 厉王残暴,国人指责国王。召公告诉说:“民众不堪忍受现在这样的生活啊!”厉王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

10、视指责的人。(谁)被告发,就杀死他。国人没有敢说话的,道路上(见了面)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厉王很开心,告诉召公说:“我可以制止指责啊,都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样是阻隔它们啊。防民众的口,比防川水更难。河川堵塞然后溃堤,伤害的人必定更多,民众(的怨恨)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川的人挖开迂塞让水按照所引导的(方向)流泻,治理民众的人让他们发言宣泄。所以天子听政,让公卿到列士献诗。瞽官献曲(民间歌谣),史官献(记载古王事迹的)书,师官读箴言,瞍官念赋,蒙官诵读,百官劝谏,百姓(口耳)传言,(国王身边的)近臣尽力按法度约束(国王),亲戚作为补救帮着察看,瞽、史官(的职责)是(用歌谣和史实)教诲(

11、国王),老师整理这些,然后国王对它们进行分析决策,这样(国王)事情做得就不会谬误。民众有嘴,如同大地有山川,财物使用的事物(都是)从这出来的,如同它有便于繁衍的肥沃的低湿原野,衣服食物在这里生长(出来)。口用语言说出来,(政治的)好坏在这就(显)出来了,施行好的(政策)备有(以前)失败的经验,这些就是用来增加(国家)财物、(民众)衣食的基础啊。民众心中所想的就从口中说出来,好的就施行怎么可以堵塞啊?如果堵塞他们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厉王不听,在这时国人没有敢说话的,三年后,(厉王)就被流放到彘。叔向贺贫国语【原文】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

12、,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

13、下嘉吾子之赐。”【译文】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

14、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

15、,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导读】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提示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