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doc

上传人:模** 文档编号:3406686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6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

2、的想象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之前学过的课文导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1.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2.理解作者观点。(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预设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预设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理解文章内

3、容。(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预设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三者的关系。预设 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文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再概括,接着进一步理解

4、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三、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思路1.分析例子。本文着重举了哪两个例子来分析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方法和目的上说说运用两个例子的相同之处。预设 例子:使至塞上海燕。相同点: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目的都是论证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2.概括论证思路。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预设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使至塞上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驱遣想象的意义,收束全文。【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有利于更好地

5、理解课文。四、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透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预设 (1)任何一篇文艺作品,虽然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2)“见”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

6、见深度;“见”也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偏抒情的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格外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文艺论文,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为我们提高阅读能力提供指导,分析这样的句子既能加

7、深理解,又有积累作用。五、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例来进行鉴赏吗?注意要发挥想象。预设 以刚学过的第二单元的溜索为例,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腮上绷出筋来”这段描述首领神态、动作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能更加生动。他“稳稳”“笑一笑”,可见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可以想象出他从容不迫的样子。“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个硬汉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首领的形象真切起来,为后文突出首领冷静、坚毅的形象做铺垫,人物也就

8、走入了读者的内心,打动了读者。 结束语:同学们,“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由此可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举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学以致用。六、布置作业任意选择一首古诗词,发挥想象,描绘其画面,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本课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赏析语言。驱遣想象的文学鉴赏方法从字面意义上比较好理解,但是学生实际拓

9、展运用时比较抽象,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到实用的阅读方法,将学与用充分结合。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有叶圣陶文集行世。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是一篇关于阅读和作品鉴赏的专论,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部分,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第一节“要认真

10、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关键能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

11、赏亦如此。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鉴赏时要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关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

12、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做的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进行简要分析。(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

13、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的结构安排,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四)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

14、度进行评价,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类文阅读训练语感叶圣陶前面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回不说“言外”而是“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审慎的作家

15、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因而很有效法他的。我还知道有一些少

16、年看书,遇见不很了了的地方就一眼带过;他们自以为有一宗可靠的经验,只要多遇见几回,不很了了的自然就会了了。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很大益处。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滋味来?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来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但是现在许多少年仿佛有这样一种见解:翻查字典辞典只是国文课预习的事情,其他功课就用不到,自动地阅读文艺作品当然更无须那样了。这种见解不免

17、错误。产生这个错误不是没有缘由的。其一,除了国文教师以外,所有辅导少年的人都不曾督促少年去利用字典辞典。其二,现在还没有一种适于少年用的比较完善的字典和辞典。虽然有这些缘由,但是从原则上说,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字典辞典即使还不完善,能利用总比不利用好。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完全不了解什么叫作“踌躇”、什么叫作“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但是在

18、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

19、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才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在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

20、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