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虚词.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65184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虚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点虚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虚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虚词.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 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另: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 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另:宫中之事 山间之四时也山

2、水之乐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如: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3)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

3、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 宋何罪之有?(公输)3、动词:到 往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练习: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6.宋何罪之有?(公输)7.公将鼓之。(曹刿论战)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二、其1. 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

4、,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2.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表

5、反问),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表猜测)。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练习: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狼犬坐于前。(狼)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7.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公输)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公输)9.醉能同其乐,醒能

6、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三、而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一般不译。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人不知而不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详解:l并

7、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8、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练习:1.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十则) 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7.朝而往,暮而归。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10.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醉翁亭记)四、以1. 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

9、,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另: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

10、以情(根据)2. 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另: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以志以激怒其众将以攻宋(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

11、以兴隆也(5)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6)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练习: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2.何以战?(曹刿论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10.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1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12、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五、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另

13、解: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练习: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4.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

14、十夜而至于郢。(公输)5.胡不见我于王?(公输)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8.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1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六、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

15、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七、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练

16、习: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5.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八、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17、,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九、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

18、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十、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一、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 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

19、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十二、者(一) 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十三、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进去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 代词,相当于“之”。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父异焉”,也就是“父异之”的意思。这个“异”是意动用法,以为异的意思。相当于说,父亲对这件事感到诧异。4、 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翻译成“从这里”“在那里”等。例: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等于说“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冬夏换季,才从那里回家一次。【精品文档】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