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通路-打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34482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导通路-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导通路-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导通路-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导通路-打印.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传导通路-打印【精品文档】第 6 页传导通路传导通路的概念: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总体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分,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称反射通路。(1)感觉传导通路: 起于各类感受器的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中枢后,经过中继,最后达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的神经通路,称上行或感觉传导通路。(2)运动传导通路:由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发出纤维,直接或通过中继终止于脑干、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再经周围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下行或运动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

2、通路深感觉:来自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也称本体感觉。1.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肌肉 脊神经元 薄束核、楔束核换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肌腱 周围突 中 枢 突关节 随脊神经 经脊髓后根入脊髓后索形成薄束、楔束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部分纤维至中央前回。皮肤 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第三级神经元交叉(丘系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部位位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后面 经内囊后肢文字叙述: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

3、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背方呈前后方向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呈横位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

4、、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损伤后表现: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以下的损伤,损伤出现在平面以下的同侧;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以上的损伤,障碍出现在对侧。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把深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由2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节段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为胸核、楔束副核和V层细胞。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

5、腰骶膨大第V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层的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交换神经元后经同侧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脊髓后角换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躯干四肢皮肤周围突 中 枢 突 随脊神经 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节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第三级神经元交叉到对侧,形成脊髓丘系侧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交叉部位位于白质前连合侧索上行 经内囊后

6、脚损伤后的表现若在脊髓损伤脊髓丘脑束,对侧伤面12节段以下痛、温觉消失;若在脊髓以上损伤此通路,感觉障碍涉及整个对侧躯干和四肢。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第二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头面部皮肤 周围突 中 枢 突眼口鼻腔黏膜 随三叉神经 随三叉神经入脑桥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丘脑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的下部第三级神经元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 部位位于脑桥被盖腹侧 经内囊后肢 2.损伤的表现若在脑桥及以上部位损伤三叉丘系,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损伤三叉神经脊髓束,则感觉障碍在同侧。角膜反射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 面神经核两眼同时闭合 眼轮匝肌面神经常用来检查昏迷

7、病人的角膜反射情况,若此反射已经不存在,说明脑桥功能已发生障碍,是深度昏迷的一种表现三、视觉传导通路视神经第二级神经元双极细胞 节 细 胞第一级神经元视锥、视杆细胞周围突 轴突大脑半球距状沟两边皮质(视区) 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 视交叉 视 束 视辐射(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含两眼视网膜) 经内囊后脚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同侧半的纤维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空间范围称视野。2.损伤的表现:不同部位的损伤症状不同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眼全盲 视交叉中部损伤: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视野鼻侧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视区皮质)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

8、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光照 一侧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双侧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一侧视神经受损,光照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无反应;光照健侧瞳孔,两侧瞳孔均缩小,即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患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但是健侧眼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四、听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为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神经元

9、为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在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4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acoustic radiation,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的听区额横回。 少数蜗神经腹侧核和背侧核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也

10、有少数外侧丘系的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上橄榄核换元,然后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的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 此外,大脑皮质听区还可发出下行纤维,经听觉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中继,影响内耳螺旋器的感受功能,形成听觉通路上的抑制性反馈调节。损伤表现外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含有两耳的听觉冲动,故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中枢受损,不致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只有中耳

11、、内耳、蜗神经或蜗核病变才能引起患侧听力障碍。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的运动一、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 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 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1.组成 锥体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2.锥体系传导通路 眼外肌 皮质核素束 脑神经 舌肌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咀嚼肌中央前回 锥体束 在

12、脑干不同平面 表情肌旁中央小叶 至对侧或两侧 咽喉肌锥体细胞 经内囊和大脑脚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束 脊神经 躯干肌 在延髓下段交叉 四肢肌 脊髓侧索4.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上运动神经元:是位于大脑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是脑神经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或脊神经。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名 称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部位 大脑皮质运动区域、锥体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 行程的某个部位 脊神经前支及脊神经、脑神经 肌张力 增高(痉挛

13、性瘫痪) 降低(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 亢进 浅、深反射均消失 肌萎缩 无 有 病理反射 有 无损伤表现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 对侧肢体肌瘫痪锥体交叉平面以下损伤; 同侧肢体肌瘫痪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径路,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 锥体外系的主要通路(1)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2)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3)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