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34897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8.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 展 规 划(征求意见稿)苏州市农业委员会二零一六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1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1二、“十三五”发展的制约因素6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8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10一、基本思路10二、发展定位11三、发展目标12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13一、政策路径13二、模式路径14三、技术路径17第四章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19一、优质水稻19二、特色水产19三、高效园艺20四、生态林地22五、规模畜禽23六、生态湿地24七、加工营销25八、休闲观光26第五章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任务28一、着力优化“四个百万亩”空间形态28二、加快构建现

2、代农业产业体系29三、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31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33五、加快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35六、突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36七、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8八、优化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旅游39九、持续促进农民收入新增长41十、探索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42第六章 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措施43一、强化组织领导43二、强化投入保障44三、强化部门协作44四、强化服务保障45五、强化督查考核45附表1-246附表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十大重点工程47附表2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体系49附图1-551附图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空间整体布局图

3、51附图2 苏州市“十三五”优质水稻产业空间布局图52附图3 苏州市“十三五”高效园艺产业空间布局图53附图4 苏州市“十三五”特色水产产业空间布局图54附图5 苏州市“十三五”生态林地空间布局图555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是苏州市加快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目的在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苏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立足“十二五”农业发展现实基础,正确把握“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

4、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十三五”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导苏州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苏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在“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下,提出苏州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十大重点工程。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城乡发展

5、一体化为导向,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功能定位,不断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市现代农业呈现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和区域性都市化的鲜明特征。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质、量齐增的局面。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2亿元,粮食总产108.22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10.84万吨,禽蛋产量4.34万吨,水产品产量26.47万吨;水稻种植面积111.6万亩,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1.7%;水产养殖面积109.3万亩(池塘养殖57.36万亩),实现渔业产值122

6、.64亿元;常年菜地35万亩,茶果20.61 万亩,花卉苗木19.7万亩,蚕桑3.1万亩;出栏生猪 103.46 万头、家禽 1826.98万羽;存栏2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场60个,存栏奶牛2.53万头。图1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及产量情况图2 全市农林牧渔种养规模发展情况二是“四个百万亩”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完成落地上图工作。按照苏州市人大关于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进一步提升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决定,着力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主导产业的落地上图和产业发展布局等基础工作,构建了“四个百万亩”政策支撑体系框架,建立了“四个百万亩”动态长效监管

7、机制。“十二五”末,全市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面积413.1万亩,其中优质水稻112.18万亩,特色水产103.05万亩,高效园艺96.9万亩,生态林地100.97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三是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截至 “十二五” 末,全市累计土地流转占承包耕地面积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90%以上实现流转,流转土地中90%以上流转到村集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达到92%,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8.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3%;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9个,农业园区总面积

8、从“十二五”初的49.5万亩扩大到105.9万亩,相城区、吴江区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1家,全市各类合作社达4535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80元,全市167个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产业特点。同比“十一五”末的全市70%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3043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4460元,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较好转变。图3 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效四是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启,农业产业形态和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末,现代农业园区、

9、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苏州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201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3.15万亩,所占比重达68.5%,苏州及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先后通过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考核验收。农业休闲服务功能拓展积极,建成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场所1000多家,年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超过30亿元。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85%以上,“三品”总数达到1807只,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51个。五是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

10、国范围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颁布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以法律形式创新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列为“四个百万亩”保护的水稻田、生态湿地、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等实施生态补偿。截至“十二五”末,苏州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4.12亿元,对103.51万亩水稻田、29.76万亩生态公益林、96个生态湿地、22个水源地、210个村进行生态补偿。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分别下降3.3%和3.5%,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过90%,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6.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99%,其中稻麦

11、秸秆机械化还田率80.22%,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效开展,推广了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建设了一批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工程、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乡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吴中区被列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六是城乡一体化凸显苏州特色,农业发展呈现都市化趋势。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打破传统城乡分割规划旧格局,以“三集中”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以“三置换”构建出富民强村机制,以“三合作”构筑起新型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农业发

12、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性特色和都市化特征。“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8%,92%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生态、经济、环境统一协调的都市化发展趋势。二、“十三五”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的功能性和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大,要素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较为明显。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苏州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8.1%下降至2015年的1.6%左右,重工轻农的思想仍然存在。从全局来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和农村还是全面

13、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一是资源稀缺问题突出。随着全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全市人均耕地已不足半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规模流转的成本也随之趋高,每亩已达1050元,直接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同时,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发挥不足。二是农业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剧。目前,在苏州与土地打交道的本地农民只有20万人,面临着日渐老龄化的现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

14、下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务农劳动力的比重不足15%,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 三是生态环境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强度、人口和工业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水环境敏感地段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统型大气污染仍未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农业生产的环境压力对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及竞争

15、力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农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不能真正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政府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且对农产品安全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优势不明显,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压力。五是现代营销手段应用不足。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地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加工储运和销售能力偏弱,不能完全满足市民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订单履约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者仍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居民小区生鲜农产品销售平台没有

16、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工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还没有充分发挥好电商平台等现代营销手段的作用。六是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弱、服务供给不足,且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覆盖面窄。七是农业基础和保障水平需要提升。全市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不高,道路、沟渠、水利等配套设施水平差,特别是高标准果茶园比例较低,园艺产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覆盖面不高,农田废弃物收集运输设施设备严重欠缺,适用于蔬菜、果树、茶

17、叶的新型农机少。财政支农惠农、农业保险等保障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依然较大。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一是国家对“三农”工作持续高度重视。中央连续12年把1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上,凸显了党和国家对 “三农”工作的持续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对苏州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二是苏州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特大城市建设使

18、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与价值定位更加明确。一方面,苏州特大城市建设对农业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不仅承担着最基础的民需,而且要在城市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诸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开始向农村合理流动,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引导农业围绕城市需求发展,从而形成城乡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三是农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国务院和江苏省都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意见,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农产品市场

19、多样化需求与农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之间的矛盾,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推进。在充分发挥“四个百万亩”在承担市场保供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其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致富农民等综合功能,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动、环境互补,为实现新一轮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当前,苏州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核心在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苏州城乡一体化晋升为国家级试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世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动性越来越强,资源要素的

20、融合性越来越大、差异化越来越小。苏州农业的发展已深深打上了城镇化发展的诸多烙印,都市农业正在快速发展。五是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现今,全国上下正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互联网+农业”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逐渐打破小农经济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土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业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

21、目标一、基本思路坚持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时的重要嘱托,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任务,全面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政策管理机制创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增强农产品保障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新苏州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定位“十三五”期间,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体定位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五年的

22、建设发展,将农业打造成服务都市的农业、生态人文的农业、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富农惠民的农业和传承文明的农业,成为全国都市型农业的领跑者。(一)城乡一体,体现特色,留住乡愁。在发展方式上,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留有空间,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配置资源。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科技手段、人才优势等方面加快实现城乡对接。在功能形态上,不忽视农产品生产功能,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发展规划上,要少拆迁多改造、少征用多提升、少索取多给与,优化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强化乡村基本生活功能完善,美化田容田貌,

23、呈现江南农村新气象。(二)精致精准,优质安全,生态高效。苏州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已超越了生产价值,必须积极发展“生产精致化、技术精准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单位农用地产出率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把“田园”整理成“公园”,而是田园、山水、乡村、社区相结合,建“山水苏州”、“田园城镇”,把城镇与农村、农田串联起来,实现城镇与山水一体、田园与村庄融合的良好生态格局,呈现江南鱼米之乡新风貌。(三)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传承文明。苏州城乡之间、农与非农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要进一步缩小这

24、种差距,通过服务市民富裕农民,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同时,苏州是我国水乡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耕文化图景比比皆是。要努力传承和弘扬江南农耕文化,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与精准智能的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让苏州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呈现江南水乡新特色。三、发展目标(一)战略目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接轨,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带好头、领好向,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领跑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

25、境良好、土地产出高效、传承农耕文明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把全市广大农村建成 “鱼米之乡”特色更加浓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全市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坚实基础。(二)目标任务。参照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苏发(2011)13号、江苏省统计局关于修订完善的通知苏统(2015)63号及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其基本构成包括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5大类22项指标值(附表2: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体系

26、)。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苏州人多、地少、水面大,全市土地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9.53万亩,耕地保有量为336万亩,规划到“十三五”末为330万亩左右,扣除生态林地、山地、水塘等面积,全市实际可利用耕地为250万亩左右。借鉴资源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及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模式,结合苏州自身特点,提出“十三五”期间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政策路径(一)红线政策:规划红线保护。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划定严格的土地规划红线和生态规划红线,实施农业用地保护措施。对农业规划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禁止随意改变、占用,如果确需占用,必须报批市农委、

27、国土和规划进行审批,并按照占用面积以新建基地形式在本行政区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要坚持“四个百万亩”发展战略,把保护和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政策意见上升到地方法规层面。(二)黄线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提供重点工程资金保障,确保农业农村增量和总量都有提高,全市范围农业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实施产权分红政策,开展土地入股分红、一村二楼宇集体资产分红、合作社和村级实体分红。采取更加积极的农民创就业政策,支持农民创业开办农家乐、农产品网店,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三)绿线政策:区域生态补偿。坚持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生态红线

28、区域保护配套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和生态补偿条例实施细则,探索建立环境资源限额分配、有偿转让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形式,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生态补偿金由过去的市、区两级财政分担逐步转变为由市级财政统筹和全额承担模式,并根据全市GDP总量增减幅度适时调整生态补偿金额度。(四)蓝线政策:科技惠农强农。加强科技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引领,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分县区和重点乡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农业大数据和科技服务云平台。继续支持并建设一批

29、集聚科技和产业的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家庭农场。二、模式路径(一)农业示范园区模式。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高新科技高度汇聚的场所。要探索建立跨村域、镇域、县域的大规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新装备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破解制约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路径。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千亩以上中大规模的农业。(二)合作农场模式。合作农场是苏州创新发展的集承包制和合作制优势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新模式,

30、是土地流转之后交给村集体经营的一种新模式。合作农场主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参股实现合作经营,其成员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企业。农民可以土地入股拿租金,或以资金入股拿股金,或以劳务入股拿薪金。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千亩左右中等规模的农业。(三)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省农委确定的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模式之一。计划在全省每个县和重要乡镇都要建立至少1个300亩左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主要功能在于成为农民不出县(乡、镇)就能看到先进农业科技的地方、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地方、农科教部门农业

31、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地方。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符合政府科技示范基地条件的农业。(四)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是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之一,其经营主体以家庭为主,每个家庭成员人均土地经营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00亩。在土地上工作的农业劳动者以家庭成员为主,家庭收入以农场经营收入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应该是机械化生产,生产技术应该是科技化生产,而不是土地流转集中之后依然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种田大户。该模式主要适用于50-300亩以及符合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基本条件的中小规模农业。(五)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在目前旅游

32、成为社会消费热点的情况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游客可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亲自参与、体验部分生产过程。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的农业。(六)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传统农业有效经验,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栽培措施建立起来的,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发挥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能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经

33、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生产模式之一。该模式适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任何类型农业。(七)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养殖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池塘循环水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稻鱼共生养殖、鱼菜共生养殖、多层次循环立体养殖、畜禽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发酵床养殖、三分离一净化等措施,最终实现养殖方式的安全化、粪污处理的无害化、废(尾)水处理的生态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同规模的水产养殖业、生态休闲渔业、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八)品牌特色农产品产销模式。

34、特色发展是苏州现代农业的生命线,建设一片规模就要形成一个特色。把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作为农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现代农业的都市型发展需要。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苏州拥有的大闸蟹、苏太猪、太湖鹅、湖羊、太湖三白、长江四鲜、水八仙、碧螺春、白沙枇杷、洞庭杨梅、优质稻米、香青菜等众多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苏字号”著名农产品,都可以做成品牌特色农产品。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拥有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农业。(九)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社会服务。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服务有效水平,农业生产、加

35、工、营销、金融全面由第三方提供专业化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程专业化社会服务。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农业。三、技术路径(一)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现代装备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苏州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规模以上粮食作物生产经营主体全部配备75马力以上舒适型现代化农业机械,引进适用于温室蔬菜、花卉、茶叶、果树生产的小型现代化农业机械,把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中高端温室设施大棚配备智能化操作和控制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开展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二)生态循环

36、农业技术。苏州农业的生态功能已超越了生产功能,成为农业的第一功能。推广应用和研究创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渔业循环水养殖技术、农业尾水生态拦截循环利用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化技术、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周边敏感水体生态缓冲带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欧洲良好农业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以及其他节水农业、节肥农业和节药技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设施化建设过程中

37、,要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相关的高新生产技术、装备技术和保障技术的应用。推广应用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和农业智能化技术,重点开展温室构建低成本新材料技术、温室节能环保技术、温室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农业小气候调控技术、农业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引进和推广适用于设施农业的生产机械和设施设备。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四)互联网+农业技术。把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农业”技术并运用到农业和农村,为农业发展带了崭新的机遇。在农业生产上积极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农场,借助物联网技术发展苏州智慧农业。在广

38、大农村全面普及互联网,高速网络光纤和高频宽带进村入户,加快农业信息化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业信息高速公路,推进农业电商和农民网店的快速发展。第四章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一、优质水稻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百万亩优质水稻建设为抓手,确保稳定基本农田用地红线保护的面积,按照苏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投入,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提升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凸显农业生态功能,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水稻110.56万亩,永久性保护面积104.56万亩,粮油总产量12

39、0万吨,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优质水稻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27万亩,张家港市22万亩,昆山市13万亩,太仓市16万亩,吴江区20万亩,吴中区3万亩,相城区3万亩,高新区0.5万亩,工业园区0.06万亩。二、特色水产进一步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加快开发地方种质资源,加大阳澄湖大闸蟹、太湖大闸蟹以及“太湖三白”原产地保护力度,扩大地方特色水产品牌影响力。挖掘和传承太湖地区渔耕文化,加大沿湖渔耕文化村的建设力度,形成我市特有的渔业产业文化。加大对太湖、阳澄湖、澄湖、淀山湖、昆承湖等淡水资源保护力度,设立渔业资源保护区。打造沿江特色产业带、沿湖蟹文化及资源开发保护区、沿城生态休闲渔业产

40、业圈的“一带、一区、一圈”的产业布局,建成“特色高效、绿色生态、三业融合”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00.2万亩左右(其中池塘养殖面积50万亩),水产品总量2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0亿元。特色水产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16万亩,张家港市4.8万亩,昆山市17.5万亩,太仓市6万亩,吴江区30万亩,吴中区10万亩,相城区8.3万亩,高新区0.4万亩,工业园区1万亩。三、高效园艺以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快苏州市园艺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园艺,提升设施装备和管理服

41、务水平,提高职业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园艺产业的覆盖度,建立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市级以上现代园艺生产基地,整体提升园艺产品的供给力和综合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市高效园艺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值90亿元左右。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14万亩,张家港市24.1万亩,昆山市7.2万亩,太仓市15.6万亩,吴江区14.9万亩,吴中区18万亩,相城区2.7万亩,高新区3.5万亩。(一)蔬菜基地进一步推进蔬菜永久基地标准园创建,按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节水栽培。保护和适度开发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芡实、莲藕、

42、茭白、菱、水芹、莼菜、茨菇、荸荠等水生蔬菜资源,进行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到“十三五”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120万亩次)左右,蔬菜总量260万吨以上,自给率超过40%,叶菜类自给率达到80%左右;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80%左右,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00个左右。蔬菜种植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11.8万亩,张家港市7.2万亩,昆山市2.0万亩,太仓市8.4万亩,吴江区8.6万亩,市区(含吴中、相城)12.3万亩。(二)茶果苗桑以发展“生态、特优、高效”林果产业为核心,以碧螺春茶、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优质蚕桑规模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茶叶、林果、花卉苗木、

43、蚕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构建规范高效产业体系,做大规模,形成品牌,进一步加快推进品种结构优化,提高产业化水平。到“十三五”末,全市茶果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保护开发地方良种资源,调优品种结构,坚持早、中、晚合理搭配,拉长茶果市场供应期。促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实现茶果产业向生态型转型升级。吴中区、常熟市、高新区等丘陵山地重点发展茶叶、枇杷、杨梅等适应性、资源性品种,重点抓好茶果标准园和示范基地建设。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等市,在发展葡萄、桃、梨等品种的基础上,适度引进综合效益好的新优果品。到“十三五”末,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提升特色花卉

44、和林木种苗的科技创新、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能力,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花卉苗木良种基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花木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快构建花卉苗木良种选育推广、生产供应、市场监管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型体系,重点提升吴中区藏书花木、吴江区桃源、昆山海峡两岸花卉产业基地、张家港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花卉苗木基地和园区,全面提高花卉苗木产业综合效益。到“十三五”末,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万亩左右。调整蚕桑生产布局,优选优良蚕桑品种,发展新型蚕桑生产机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基地和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吴江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太仓优质蚕种生产示范区和天平山蚕种质资源

45、基地,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特色蚕业。四、生态林地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结合绿色苏州建设,以森林公园、沿水绿廊、农区林网、村镇美化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一网”(路、河林网)“多轴”(高速公路、铁路绿廊)、“群园”(森林公园、农区林园、村镇绿园)镶嵌的造林绿化格局,着力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优化生态补偿、资源流转、从业队伍构建等机制。破解森林抚育推进制约因素,推广森林抚育先进模式,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密林疏伐、林相优化及低效林改造进程,促使苏州森林质量、功能、景观取得质的突破。加大森林防火、有害生物检疫防控及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建成健康

46、森林体系,确保森林资源量、质安全。到“十三五”末,全市林(绿)地面积稳定在215万亩左右,其中成片林在115万亩左右,市级以上公益林面积32万亩左右,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左右。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万亩左右,完成森林抚育15万亩左右,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20万立方米以上,建成40个500亩以上的大型生态片林,创建2500个以上的绿色示范村,10家市级以上“生态文明基地”、“生态文化村”。新建市区合一的综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一个,建设森林防火蓄水池50个,防火通道50公里。成片林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15.6万亩,张家港市13.6万亩,昆山市16.7万亩,太仓市9.9万亩,吴江区20.3

47、万亩,吴中区20万亩,相城区6.6万亩,高新区6.6万亩,工业园区5.7万亩。五、规模畜禽着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空间布局,实现畜牧业存量优化和总量平衡,稳定畜牧业发展。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分配工作,编制全市畜牧养殖业空间一张图,强化监督,依法治农,查处违法行为。按照畜牧业养殖用地总量稳定、内部调节、占补平衡的原则,将畜禽养殖空间从禁养区转移置换到适养区。重点在现代农业园区和大中型农场配套建设规模养殖场、林地养鸡等项目,对地方优质畜禽品种实施分期、分批保护开发。确保地产畜禽产品自给率保持在20%左右,满足市民对地方畜禽产品的日

48、常供应需求及应急供应需求。规模畜禽养殖场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生猪屠宰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家禽、牛、羊集中屠宰,确保全市畜禽上市肉品质量安全。到 “十三五”末,生猪存栏量90万头左右,奶牛存栏量2.3万头左右,生鲜奶产量10万吨以上,湖羊存栏量10万只左右,家禽饲养量保持在3000万羽左右;生猪屠宰企业不超过20家,年屠宰量稳定在400万头左右,畜产品安全监测合格率超过99%以上;畜禽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生猪存栏量分配到各县市(区)指标是:常熟市4.8万头,张家港市15.5万头,昆山市16.5万头,太仓市6万头,吴江区28万头,吴中区10万头,相城区8.7万头,高新区0.5万头。六、生态湿地以建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为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措施,提高自然湿地面积所占的比例,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使苏州湿地保护与利用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到“十三五”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