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481045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古代文学史(2)名词解释【精品文档】第 14 页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是因创始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酬唱共收诗人17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诗列为“山谷体”。山谷体诗的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其艺术特点有三:一是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二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

2、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三是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一组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组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宗是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后山体:陈师道好后山居士。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与黄庭坚无异。他的诗风格瘦硬,被称为“后山体”。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

3、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江西诗社宗派图:是吕本中早年的一时兴到之作。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忠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此图是吕本中早年的一时兴起之作。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宗派图显示的是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

4、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易安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色。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第三,倜傥的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

5、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朱敦儒晚年隐居之时,常放浪烟霞,写了大量的隐逸词,旷逸俊迈,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色彩比较浓厚的篇章。这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的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遂形成了南宋影响颇大的“朱希真体”或称“樵歌体”。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中以结局最为出色。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是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即徐玑,

6、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子灵舒;赵师秀,字灵秀。由于他们四人的字号中均有一“灵”字灵,顾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似,且都由叶适鼓吹而闻名于世,故谓之“永嘉四灵”。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江湖诗人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极少。由于功名上不得志,进退无据,他们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持生活,或游走干谒于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无形中成为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刻江湖诗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曰江湖派。国朝文学:金世宗

7、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讲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赵可、刘迎、赵讽和周昂等,可谓人才辈出。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借才异代”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散曲:散曲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散曲

8、的特点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元诗四家:元大德、延祐年间,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傒斯四人因有文才入选翰林院,在京城称为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史称元诗四家。铁崖体:杨维桢,号铁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元代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其风格香艳绮靡。(“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铁崖体”主要指的是杨维桢所作的古乐府,他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学李贺而能得其神气。甚至多用拗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多爱古

9、韵。时人称为“铁崖体”又称“铁崖”。)话本:所谓“话本”,即“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它原为口头文字,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

10、式。台阁体:明代永乐至天顺的半个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一统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他们的的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以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令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前七子:“前七子”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轻。但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后

11、七子:“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念,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公安三袁: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三袁”是指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句格套”即是由他提出来的。“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

12、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小品:“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人提出这一要领主要是为了区别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它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那些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与宋琬的并称。施闰章,宣城(今

13、属安徽)人;宋琬,莱阳(今属山东)人。二人一南(施闰章)一北(宋琬),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保守派,所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故称为“南施北宋”。“神韵说”:清初诗派之一,创始者王士祯。所谓“神韵说”,即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格调说”:清代中叶宗法唐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沈德潜。所谓“格调说”即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故此派倡导“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唐代的诗歌流派,创始者为翁方纲。他认为“神韵说”问题在于空泛,“格调

14、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古倡导“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肌理”和结构词章方面的“文理”。实际是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达到统一。“性灵说”:清代中叶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真正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与“道统”文学观相对的诗歌流派。创始者为袁枚。所谓“性灵诗派”,即是上承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阳羡派:陈维崧是清代著名诗人,他才情横溢,长调小令均运用自如。他使用过的词调达四百余种,词作达一千六百余首,均为古今之最。陈氏是清代词坛风气的词作大家,他师法苏、辛,尤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陈氏为宜兴(今性江苏)

15、人,宜兴古地名“阳羡”,所以陈维崧代表的词派被人们称作是“阳羡派”,属于此派的尚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等。浙西派:朱彝尊,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彝张炎所言“清空”为作词的最高标准。朱尊词风醇雅清丽。朱彝尊的词论与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标举朱彝尊推崇的姜夔、张炎为楷模,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 日、沈岸登及他本人之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称。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