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41423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doc(8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精品文档】第 86 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内容纲要选用教材:臧平、张金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知识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一、心理的含义什么是心理?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就心理的实质而言,辩证唯物主义产生后,人们对心理的实质有了科

2、学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就心理的构成成分而言,它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并不是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经历着,只要处在清醒状态下,就会感到它的存在。但人的心理现象又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它摸不着,看不见,很难把握和控制。为了了解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也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把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划分成相互联系的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健康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一

3、直认为“只要躯体上没有疾病、没有缺损、不虚弱就是健康”。也就是说,过去人们把健康与疾病看成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无病便是健康,健康就是无病。而现在人们更多地把健康看成是一个连接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人们把这一空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从医学上讲,处于“亚健康”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胜的疾病,但与健康的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背痛、疲乏无力等不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亚健康”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但却表现为工作、学习

4、效率不高,注意力易分散,情绪烦躁焦虑,缺乏生活目标与动力,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人际关系紧张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局限于躯体没有疾病、没有缺损、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生理方面,即躯体、器官方面;二是心理方面即认识、情感、意志及人格;三是社会适应方面,即个体存在于社会的关系能动的调适能力。三、心理健康的含义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5、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 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人格;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

6、要。国内有些学者,如郭念锋在1986年提出了10条考察心理状况的标准: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马建青在1992年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点。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同见解,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7、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着重考虑。(一)智力正常;(二)情绪健康;(三)意志健全;(四)人格完整;(五)自我评价正确;(六)人际关系和谐;(七)适应能力强;(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

8、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人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在大学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特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体的心理发展,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其间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心理学将个体心理发展按其阶段一生不同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乳儿期(01 岁)、婴儿期(l3 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 岁)、青年期(14、152

9、7、28岁)、成年期(27、2855岁)、老年期(55岁以后)。其中青年期又可具体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前期14、15 岁至17、18 岁,相当于高中阶段,个体的生长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心理发展特别是人格心理特征变化明显。青年中期17、18岁至22、23岁,相当于大学阶段,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均趋于成熟。青年晚期:22、23 岁至27、28岁,相当于完成学业、选择职业、组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初期阶段,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稳定化。青年期是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于青年期的大学阶段又是由青年前期向青年晚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期的自然延伸,大学生仍旧在不安和躁动中顽强地向“成熟”迈进;作为向成年

10、期的过渡,大学生已经开始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步获得成人的地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不再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大学生身上,强烈地体现出了一些不同于少年、又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风华正茂,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季节但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因素,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呈现出矛盾的状况。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闭锁心理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求知欲强与鉴别力低的矛盾;性生理早熟与性心理晚熟的矛盾。(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是在矛盾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和跃进的,青年中期

11、,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发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能力迅速提高;情感发展复杂多变、丰富而强烈;意志品质的发展日益完善;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增强;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方面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在30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左右。不过,大学生是否就是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目前下结论尚早。大体说来,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二)学习和考试的过分压力而导致高度紧张和焦虑;(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导致的烦恼和孤独;(四)恋爱和性心理的发

12、展导致心理困扰;(五)人生价值观上的消极取向导致认知上的偏执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对某校20002011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看,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感的大学生约占被调查总数的32左右。影响大学生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发展过程中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个体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一)社会因素的影响(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三)学校因素的影响(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其着重表现为:个体的人格缺陷;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情绪上的

13、困扰;学习、考试的压力;恋爱问题;择业困难。第三节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他们毕业后的发展,尤其对国家一代新人总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教育部于2001年3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

14、是,还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没有上升到应该有的位置。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抬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有效地开展。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学技德育工作的需要;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学习科学理论,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提高文化素质,塑造完美人格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氛围四、创造有利条件,健

15、全教育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确保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一)建好一个中心(二)开好一组课程(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五)进一步搞好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六)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七)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拓展性阅读材料: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其调适(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学生有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实上,大

16、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心理困扰。但是,即使一般性心理困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一般性心理困扰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适应问题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改变。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学习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

17、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人际关系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恋爱与性

18、心理问题从个体的生理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正是开始恋爱的时候。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恋爱与性的问题都不容易处理好。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大学生会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并且能体验到对性的压抑。这些困扰,通常只带来一般程度的 不安和躁动,但如果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恰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造成诸多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受到高年级男生或同班同学的约会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有的为了填补单调 学习生活上的空虚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藉;有的深陷恋爱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因失恋而沮丧,委靡不振;有的看到

19、同伴交友而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恋爱不能自制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性心理问题,如因手淫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沉溺于性幻想,出现个别性变态行为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一定困难,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加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待转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比如:很多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挫折心理;有的人明显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或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有的因对择业中的消极社会现象愤怒而有意 逃避现实,丧失理性应对和择业时

20、机;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招聘,因不知自己今后的人 生之路该如何选择而无所适从。大学生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在毕业生中更为突出。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接近成熟,已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强烈。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和期望,并努力认识和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高度关注人格发展,期望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这是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走向心理成熟的内在动力。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中出现了顾此失彼或放大“自我”的现象,在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往往与现实发生冲突,因而在人格塑造过程中,会产生过分追求完美、期望值太高、非理性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不高

21、、各种人格缺陷等。这些自我和人格发展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冲突和问题。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对于农村和下岗工人家庭来说,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十分困难的,家庭不堪重负,不少大学生在校常为生活发愁。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心理问题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为: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大学生网

22、络心理问题大多数表现为感情上自我迷失、角色上自我混淆、道德上自我失范、心理上自我脆弱、交往上自我失落。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五类: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网络成瘾综合征。(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曾指出:对于贫穷落后的国家而言,心理学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心理学是“调味品”;在发达国家,心理学是“必需品”。他的这个概括是根据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经验总结的。在文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理健康,很多学者提出每一个人一生至少要接受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科学知识,心理健康影响人一生的发

23、展,是人安身立命,谋得发展,获得成功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人们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目标往往能提高大学生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并使大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对人生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并正确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事情;有益于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大学生能敏锐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在工作中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敢于并乐于把爱慷慨地献给他人与社会。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

24、和自我调适的重要理论武器。知识贫乏、闭目塞听的大学生容易钻牛角尖,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有一学生对自慰缺乏足够的知识,认为自慰是可耻的,整日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当了解到自慰的相关知识后,他就能正确对待了。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课程、聆听心理健康讲座、阅读心理健康书刊,提高自己对人对事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一个拥有较多良好习惯和较少不良习惯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很高。在养成良好习惯中特别指出大学生要学会 积极休息,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精神。休息可以是睡觉,也可以是参加文体活动,而后者这种休息更有

25、利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有: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的服药;体育运动不够或突然运动量过大;吃热量过高和多盐的饮食及饮食没有节制;不接受合理 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过破坏身体生物节奏和精神 节奏的生活等。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给人创造出融洽、亲切的气氛,给人以温暖,传递精神力量,多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思路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使身心获得有益的放松。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悦纳的态度大

26、学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过低,容易实现抱负,但并不能带来满足,会觉得生活没有滋味,缺少幸福感;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水平或社会现实,又会因为有失败而苦恼。学会调节抱负水平,才能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就越接近,表明个体的防御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相反,那些全盘否定自己或者盲目夸大自己的人,不仅常常体验到焦虑紧张情绪,而且还会出现过于歪曲自我和现实的危险,从而导致适应障碍。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与过去的自我的纵向比较,来认清自己;同时不苛求自己,也不为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沮丧,不以己之短来比人之长。

27、因此,客观的自我评价,接纳自我的态度对于促进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主动接受生活的磨炼,提高耐挫折的能力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此时,是选择逃避还是积极面对,是消沉还是奋起,往往会考验一个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意志力品质。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磨炼,获取宝贵的生活经验,掌握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完善自己意志品质,使自己的心理更趋于成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0-2007 级新生心理访谈发现,大多数同学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对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冷静

28、分析,学会抑制不必要的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被消极、负面的情绪左右,做情绪的主人。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H.马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如果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如果失去心理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大学生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朋友的帮助,尤其是当心理负荷比较重,自己又不能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复习思考题 为什么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知识目标:了解自

29、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理解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矛盾所产生的心理困惑;掌握提高自我意识的方式。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人在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产生了自我评价(我这个人怎么样),进而实现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一)从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见下表)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分类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

30、有物等的认识英俊、漂亮、有吸引力、迷人、自我悦纳追求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特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二)从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上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一)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已经从

31、对自身外部特点(如身体、容貌、仪表等)的关注和探究,进到对自身内心品质(如气质、性格、能力和品德等)的关注和探究;(二)在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中,对自我社会属性(社会归属、社会角色、社会价值、社会义务等)的关注和探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日益成为重要的内容;(三)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历着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肯定性的评价为主;(五)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高估走向平衡。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是随着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个时期最主要的自我体验有:(一)自尊感(二)优越感(三)义务感(四)爱美感(五)孤独感(六)抑郁感(七)烦恼三、大学生自我意向

32、的发展大学生对待自我的意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独立自主的意向(二)获得尊重的意向(三)自我完善的意向(四)渴求理解的意向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及偏差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冲突大学阶段正好是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探索、寻求自我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但还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出现自我意识的冲突。(一)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三)独立与依赖的冲突(四)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五)自负与自卑的冲突(六)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七)上进与退缩的冲突二、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个体的自我意识是自我的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大学生正

33、处于心理迅 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对他们产 生很大的影响,由此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一)过分追求完美心理(二)自卑心理(三)自负心理(四)虚荣心理(五)逆反心理(六)从众心理(七)自我中心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一、正确认识自己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国也有句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就是说,认识自己并不容易,知人难,知己更难。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否则,就无法正确处理自己与别人、自己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一)全面地剖析自己要全面地

34、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全面剖析自己还要正确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二)客观地评价自己二、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对自我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悦纳自我,才会对自己有所期望和要求,才能自我实现。如果对自我缺乏积极的体验,对自己不满意、不喜欢,甚至厌恶,就有可能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那么,大学生应该获得哪些积极的自我体验呢?(一)积极进取、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二)关爱他人、多行善事、获得道德的体验三、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控(一)科学建构“理想的我”理想的我是通过大学生长期学习与生活的实践、接受社会楷模的影响和自己有意识的思考抉择而确立的。它体现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和

35、要求。建构理想的我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策略。建构理想的我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建构“理想的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建构“理想的我”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要立足现实,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不断完善“现实的我”自我监督,经常反省;自我批评,不断改进;自我调节,自觉控制。总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意识修养时,要树立一个终身修养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要把自己培养成心理健康、品质高尚的人才,决不能放松中断对自我意识的培养。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午到老年,都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这样才能不断改进与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36、拓展性阅读材料: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或健全自我意识)的塑造(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二)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有内省法、比较法、他人评价法、测验法、实践成果法等多种方法。内省法内省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认识自我的方法。它是人们进行自我认识最主要的一种途径

37、。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功过得失,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客观评价,才能有的放矢地调节自我。比较法从与他人的比较中来认识自我。他人是照见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与同龄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比较,“以人为镜”找出自己的特点,认识自我在参照系中所处的位置。他人评价法他人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有利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测验法测验法可以分为生理测量和心理测验。通过生理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而通过心理测验,可以了解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等。通过一些较为成熟的、信效度较高的测验来了解自己的心理

38、状况是一种比较科学、准确的方法。但是,选用心理测验时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测验并解释结果,不要随意使用心理测验。实践成果法实践成果法是通过活动的效果来了解自己的一种方法。在活动中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因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在性格、能力上的优劣势。例如,参加歌手大赛得了一等奖,则说明在这个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长。但要注意的是,在某项活动上屡遭失败,并不能说明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积极悦纳自我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悦纳自我是一条重要标准。所谓悦纳自我是指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欣赏自己好的一面,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39、首先,是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接纳自己的缺点和限制,欣赏自己的优点;其次,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再次,要接纳自己的不完善和失败,接纳自己的不完善也是自信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起点;最后,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塑造自我通过合理定位理想自我,制订完善的行动计划;学会控制自我,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对自我的超越,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障。“自知者胜,自胜者强,惟志坚者始能遂其志。”为此,大学生应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耐力和自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加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干扰,胜不骄、

40、败不馁,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资料来源:卿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8.第1版:75-76)复习思考题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试从学习、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列出自己人格的10个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适应知识目标了解适应的内涵、标准和分类;理解大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大学生“理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大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调适。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概述一、适应的内涵(一)适应的含义所谓适应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

41、该辞典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的;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如对光的变化的适应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深入探究,可以发现

42、适应包含着两个含义。其一,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没有适应的问题。但由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处在不间断地变化之中,因此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生中都要面临的任务,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不同个体来说、由于适应水平不同,最终会导致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当我们谈到适应时,通常是指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条件。因为对于个体来说,他能直接支配和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现实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个人操纵和掌控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

43、都有许多无法选择的、强加于他的生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只能依靠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例如,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会产生一些新的心理矛盾,这时,不能期望环境和生活条件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改变,而必须通过自我调适、自我努力去尽快适应高校的新环境和生活条件。适应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但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观察人的一生,就会发现这种适应状态总是暂时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适应期中总是孕育着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要么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要么是个人自身的改变,

44、这两种因素一旦变化到一定的程度,适应的平衡即被破坏。接着便是一个新的调整期,逐渐达到新的适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适应定义为: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的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个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二)适应的基本环节适应的心理机制是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的:个体对环境的认知;个体对环境的接纳;个体对自身的改变;保持积极心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二、适应的标准适应是一种智慧,作为大学生,要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顺利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适应。那么,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适

45、应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何为适应良好,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客观、完整、统一的定论。有学者主张,应该从社会适应角度、生活适应角度、经验的角度三个方面来看。(一)社会适应的标准(二)生活适应的标准(三)经验的标准三、适应的分类关于适应的类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孔维民认为,根据适应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根据适应的基础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根据适应的程度可以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

46、极又可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等。这些分类各有自己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二)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三)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方面的主要问题一、大学生活的新变化(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的生活环境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之外的业余生活方式,包括个人活动、娱乐活动、交往方式等。从生活方式上看从生活习惯上看从生活范围上看从生活条件上看(二)学习生活的变化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三)人际关系的变化交往方式与对象交往所处的地位交往的要求二、大学生造应中的心理问题(一)环境适应的困惑感(二)幻想破灭的迷失感学习目标的迷失理想大学的迷失专业理想的迷失(三)知音难觅的孤独

47、感离开家乡和父母带来的孤独人际关系复杂带来的孤独(四)相形见绌的自卑感新集体的出现带来的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五)竞争压力的恐惧感学习压力带来的恐惧感经济压力带来的恐惧就业压力带来的恐惧第三节 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大学生在适应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二、家庭造成的心理定势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辅导为预防和克服在心理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和生活,大学新生必须通过学习、交友等心理教育途径和方法,努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一、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基本要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一)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二)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三)坚定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