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 .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328200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教案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短文》教案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教案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教案 .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短文教案 二、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 导学法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 全班齐读 (二) 整体感知 1、 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1、题目是日,可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

2、且是赞赏他 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 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短文教案 5 这两篇文言小短文,包含着古人对太阳这一永恒话题的不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由于二文简短,教法可以相近,因此纳入一起设计,课时可以灵活安排。由于课文文字精练而意蕴丰富,学生易于掌握,因此设计A强调指导学生多多诵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二文文字极其简练,其中的省略之处也就构成了许多空白点,适合于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想象性的

3、扩写训练,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强化对内容的理解,设计B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教学目标 : 1、能翻译,掌握基本字词。 2、能背诵默写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 导入 :人类的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关于太阳的讨论也进行了几千年,而人们似乎从未因此而停止过对太阳的探索。说说你读到过的有关太阳的故事。 一、朗读,整体感知 1、各自大声朗读全文几遍,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达到流畅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河渭(夸父追日) 盘盂(两小儿辩日) 2、自己口头翻译两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对关键字词的解释。如有疑难字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落实翻译。 需要重点注意的词:(1)夸父追日:逐走 入 欲

4、 得 河 北 大泽 邓林 (2)两小儿辩日:东 故 以 去 及 汤 为 决 孰 汝 3、全班集体朗读,限时背诵,默写。 二、品读,自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的行为?(教师提示:表现了夸父宏伟的志向,神奇的力量,英勇的气概。注意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出发正面理解,也允许保留个人见解。) 2、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提示:力量巨大,勇于追求,死而后已,为人类造福) 3、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教师提示;表现中国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挑战自然的强烈愿望。) 两小儿辩日: 1、你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教师提示:孔子不能理解,在当时很正常。讥笑反映

5、了学派之争,不值得肯定。) 2、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提示: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古人强烈要求认识自然现象的愿望。)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教师提示:博学之人认识能力也有限,人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不断学习。) 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点评。 三、拓展阅读:阅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原文略) 1、自由、流畅地朗读。 2、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能翻译全文。 3、说说这则神话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四、作业 布置 1、巩固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课外阅读山海经。 教学目标 : 1、落实翻译,能够默写。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

6、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步骤 : 一、读懂课文,排除疑难字词,搞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文章翻译。 二、熟读,限时背诵默写。 三、二文的文字极为简洁,省略了很多细节和场景。小组合作,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补充一些省略了的场景,存在哪些审美空白,并说清楚补加场景的理由。 明确: 夸父逐日: 1、夸父与日奔走的场景。 2、夸父饮于河泽的场景。 3、夸父死后的神奇变化。 两小儿辩日: 1、 孔子的有关介绍及孔子的外貌。 2、 孔子听时及听后的心理。 3、两小儿笑语孔子时的神态。 四、选做:1、在上述几种情况中选择一种情形进行扩写。2、在两篇短文中选择其中一文,补充省略之处,扩写此文。 评

7、改,交流。 1、山海经。 2、沈括日月之形。 3、地震。 短文教案 6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

8、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 骈 pin 兹z矧shn 尽粟一石sdn 董邵南sho 槽枥col慕义强仁qing 恶知 w感慨ki 2

9、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解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喂。

10、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

11、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

12、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短文教案 7 内容预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13、。 3了解两篇文章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4、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

15、劫难致密天衣无缝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 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

16、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短文教案 8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

17、、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

18、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

19、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

20、3)找出文中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

21、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

22、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新解 “班门弄斧”辩 “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

23、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

24、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

25、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新解 “班门弄斧”辩 “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

26、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讨论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短文教案 10

2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两短文选取充满情趣的细节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及将人物活动置身特定环境之中的写法。 2朗读训练,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学习短文中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2朗读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 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已经学过了三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这节由大家自读两选材新颖,表现方式独特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散文。(短文两) 二、检查预习 注音并解词: 各得其所 栩栩如生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妩媚 粗犷 分歧 酷冬 一霎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四、讨论: 1散步

28、写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2母亲听从“我”的劝说,同意去散步,说明了什么? 母新听从劝说,说明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孝子”,现在母亲便很信任“我”。这个细节表明祖辈与父辈间的信任与理解。 3儿子发现“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说明他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儿童情趣。 4第一次分歧的结果怎样?这反映了什么? 第一次分歧选择行走路线最终达成互谅和统一,反映了祖孙三代真挚的感情。 5“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提示了中年一代肩负的重任他们扶老携幼,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肩负生活使命的一

29、代。 金黄的大斗笠 自读要点: 1. 这短文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它又由三幅图构成宛如电影中三个镜头的叠现。试根据提示找出这三幅图来,指出它们的起讫。 2这短文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在这幅风雨图中点染出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表现了什么? 3朗读全文,设计停顿。 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

30、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试读 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问其故 桓候故使人问之 温故而知新 我以日出始时去人近 以思,无益 及其日中如探汤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31、 汤熨之所及也 (五)学生复述故事 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 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学习乐羊子妻 (一)试读 (二)教师正音后范读 (三)学生朗读 (四)点拨重点词语 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引刀趋机 日知其所无 中道而归 (五)学生复述 (六)讨论 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

32、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 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 四、现场表演 两小儿辨日 五、作业 见练习册 短文教案 12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的特殊心境,领悟的人生态度。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记记叙、记述、记载 文体:笔记体散文 承天寺地点(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夜时间 游记叙的内容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

33、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解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释词:元丰宋神宗的年号。(背景:元丰年间,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职务是黄州团练副使并加上“本州安置”的字样。团练副使本来就是闲散官职,朝廷又明令不许签署公事。苏轼此时其心情十分郁闷。本文就写于此时期。) 欲打算、将要。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要睡的时候。 过渡:这就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那一天的深夜了。那么在那样的深夜到底为什么本已打

34、算睡觉却又去游览了呢?接着看下文。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释词:户门。教师引导“户”指的是“门”,事实上月色不仅入门,也会入窗。这样我们不禁想起李白的一首诗静夜思中写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欣然愉快地。 翻译:月光从门口照了进来,我愉快地起身赏识去了。 3、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释词: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翻译:思量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教师提问 这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地点、人物-同游人、事件-步于

35、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释词:空明清澈透明。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教师提问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学生回答 比喻分析“空明” 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的浮游者,人们仿佛感到水的流动,这样,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组成了有色有形、有静有动的画面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释词: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翻译: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拍的影子啊! 教帅提问 此处“水”和“藻荇”是真实的吗? 学生回答 不是。“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释词:但只不过。耳罢了。

36、翻译:哪个夜里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教师引导 前两句是虚写,不是写实。正如我们导入里提到的那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只是表明了普天之下。有月亮的夜晚很多,有竹柏的地方也很多的意思。 教师提问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一种人? 学生回答 答案可能不一。无一定职守,不为俗事所累,悠闲自适之人。 能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提问:请同学来逐词分析课文题目,看看课文题目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3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1、教师提问 这半句话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交待了时间。 教师提问 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解衣欲睡时。 2、教师提问 这后半句交待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向我们交待了欣然起行夜游的原因。 过渡:起行赏月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看下文。 3、教师引导总结:行文至此共47个字,却向我们支持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由此来看,这一段文字完成了记事、绘景、抒怀的哪一项工作?(记事)他用这样短的文字记叙了五项内容。由此看来,苏轼“记”的特点是:简。用一分钟时间朗读并背诵这47个字。 4、教师引导 这个比喻

38、写月光如水看似比较平常,细一品味就不简单了。月光看似静的,水时静时动,闭上眼,月光就像水一样静静的泻下来这就给月光以动感。这句话精妙处,还在于紧承比喻用了“空明”这个词,“空明”的意思是清澈透明,这样想似乎还不够,空,还有一种空灵、无处不在的感觉。这便使月光的形象生动起来了,不仅让人感到月光如水一般的清澈透明,还让人感到那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乃至整个夜晚。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 教师引导:此处依然是比喻,直接把月下是写成水中景,正是月光如水,所以竹柏影才成了水中的藻荇。突出了前文比喻的效果。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这正是此句话广为人称道的原因。 5、教师

39、引导总结:本句话是绘景,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月夜美景跃然纸上看来文不在多而在乎精。请同学用1分钟听音乐看画面,想象当时月下的美景并诵读这句话。 过渡:在这清澄的月光下,两个有同样情怀际遇的人,“相与步于中庭”那情景何其美好。可是又是清冷的,读来。总使人感到抑郁。那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在文中寄予了哪一种情怀。 教师引导 据唐宋贬官之制:“贬官而犹有职守,仍不得为闭;谪将而本郡官承朝中之意加以监束致言动皆不自由。亦仍不得为闲。”当时。苏轼既无职守也不受人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张怀民当时也是贬居黄州,境况相似。所以此处既表现了解脱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娱自乐的欣慰;又在这种随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怅和无奈的情绪。所以,也许辗转难眠才是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起行赏月、排解郁闷的根本原因。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在苦中求乐吧。 教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力求落实,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从“内容呈现”到“师生互动”再到“交流对话”,最后到“链接生活”,整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