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697405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世界三个国家跨流域调水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地和供水区的气候类型一致的是()A图1B图2C图3 D图1和图22图2调水线路施工中遇到最大的技术难题为()A开挖尼罗河水道B沿途荒漠生态保护C输水隧洞穿越运河D西奈半岛输水渠3跨流域调水对受水区域的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增加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有利于水循环增加地表水的补给和土壤含水量,形成局部湿润地区,改善受水区的气候利于发展灌溉农业和高耗水工业补偿并调节河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于防治地面沉降等ABCD解析:第1题

2、,图1为美国西部的北水南调工程,是从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向南部地中海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供水;图2为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水源地所在的尼罗河下游与供水区的西奈半岛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图3中的中线和东线工程都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输水到温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穿越苏伊士运河工程是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中的最大单项工程,也是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第3题,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属于社会经济效益。答案:1.B2.C3.D(2016河南十校测试)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该工程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金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主要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下图为滇中

3、引水工程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云南省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是()A滇中地区降水多且时空分布均匀,水土资源匹配好B金沙江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C滇中地区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区域D沿线地势较高,工程难度大,需要逐级提水5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主要影响是()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滇中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滇中引水工程造成长江中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减少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A BC D解析:第4题,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不同地区资源的供需状

4、况不平衡。滇中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A项错误;金沙江作为水源调出区,水量较大,又位于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季节变化也比较大,B项错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C项正确;从河流流向可知,引水线路基本上顺河流而下,工程难度不大,D项错误。第5题,由于滇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正确;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导致的,金沙江跨区域调水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且由于水资源得到补充,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应该增收,错误;金沙江调水取水处距离长江中下游

5、地区较远,且长江支流众多,流域内降水丰富,所以该调水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影响不大,错误;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正确。故选C项。答案:4.C5.C(2016湖北七市一模)下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读图,完成67题。6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阶段甲、乙两地区都实现了产业升级甲地区的低端产业转移到了乙地区A BC D7图中箭头“”表示产业转移,图中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是()A阶段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B阶段甲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数

6、量多C两阶段甲地区市场更为广阔D阶段后期乙地区该产业的区位优势殆尽,而甲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解析:第6题,横向看,两个阶段产业布局都是乙地区高于甲地区,说明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故正确;纵向看,两个地区都是阶段比阶段的产业更高端,说明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故、正确。第7题,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落后产业,主要是此阶段甲地区发展此类产业比乙地区更有优势。答案:6.A7.D(2016晋冀豫质检)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读我国

7、相邻的甲、乙两省(直辖市)部分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完成89题。8图中信息说明()A家具企业从甲省向乙省转移的趋势最明显B乙省一直输出图中所列制造业的产品C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甲省向乙省转移的趋势D2012年甲省的各产业竞争力均高于乙省9乙省图示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系数均变大,其主要原因是()A交通便利 B原材料丰富C科技水平高 D产业转移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知与1990年相比,2012年甲省文体用品和皮革的竞争力系数明显下降,而乙省文体用品和皮革的竞争力系数明显上升,由此可知这两类企业可能从甲省转移到乙省。第9题,乙省图示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系数均变大,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转移。答案:8.C9.D

8、(2016唐山二检)下图为某年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在华机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先转入我国的生产环节是()A研究设计 B销售C零部件生产 D零部件组装 11据统计,近几年来图中两地的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的零部件组装产值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此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A增大,减小,主要受交通、科技等因素影响B增大,减小,主要受市场、原料等因素影响C减小,增大,主要受劳动力、土地成本等因素影响D减小,增大,主要受燃料、内部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解析:第10题,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设计、零部件生产需要较高的科技条件,而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故电子信息产业首先转入我国的是

9、零部件组装;销售不属于生产环节。第11题,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组装环节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我国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不断上升,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组装发展的“瓶颈”,导致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的组装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答案:10.D11.C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6长春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这个横跨上千千米,被称为“天河”的宏伟工程,历时11年终告完成。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材料二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1)简述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8分)(2)分析中线工程建设技

10、术难度大的原因。(6分)(3)多位专家表示,尽管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提高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却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北方严重缺水的困局。为缓解北方缺水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8分)解析:(1)南水北调对于输入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态角度回答。(2)技术难度大需要从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角度回答。(3)缓解水资源短缺需从开源和节流的角度作答。答案:(1)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状况,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2)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技术难度高。穿越多条山

11、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3)修水库;人工增雨;提高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中要倡导人们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任答4点即可)13(2016上海市徐汇区一模)读德国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4分)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波德平原、中部中德山地和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德国除煤炭和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原料供应和能源很大程度依赖进口。二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能源、钢铁、建筑、机械、化学和汽车工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点发展了新兴产业,微电子技术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1)二战后至1970年德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12、主要承接了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分析这段时期德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12分)(2)1970年后,德国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钢铁、纺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请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原理,阐述这一阶段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12分)解析:第(1)题,战后重建,市场广阔;材料所示的资源条件以及德国的交通、工业和劳动力基础都很优越。第(2)题,区域发展初期,一般先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升、资源的消耗,区域慢慢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

13、建设,为钢铁、纺织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德国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这一时期德国劳动力价格低于美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队伍。(任答3点即可)(2)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劳动力价格上涨,因此钢铁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德国经济发展,因此大量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这一阶段德国利用其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等条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德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