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2524115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时间:35分钟分值:33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欲“问化工”,却“

2、路”“信”难通,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落寞、失望、孤寂等(2)落寞、失望、孤寂等(3)欲诉无门,壮志难酬举杯浇愁,自我宽慰自主尝试: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惟有“烛花红”。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的心情。2(2020日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送钱穆父注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

3、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时,苏轼以此词赠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C“对其遭遇的同情”错,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又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4、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途,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云安之地入秋后诸般花事已谢,唯有菊花独盛,以此入题,情致楚楚。B第三句写诗人见菊蕊盈枝,不禁联想到来此登高宴饮、赏菊插枝之人应多次变换,年年不同,今亦

5、不同。C第四句写宴饮之情状,酒樽由邻座递至自己手中,饮后即递与他人,酒香亦随之轻轻飘去。可见诗人此时心情极为轻松愉悦。D颈联二句写云安的气候、地理特点。时至重阳,人们才开始穿上无絮的夹衣;登高远望,山势陡峭险峻。C此句明写酒杯酒香只暂随自己,实则暗寓自己将暂居云安,行踪漂泊不定。此乃触眼前之景而生感慨之情,颇多漂泊伤感之情,并非轻松愉悦之情。(2)请结合全诗理解分析“酣歌泪欲垂”中“泪”的意蕴。(6分)答案“酣歌泪欲垂”意思是,当郑十八所邀诸公酒酣耳热,纵情高歌之际,诗人却热泪盈眶。这一“泪”字的意蕴有:为时光悄逝而感伤。“旧摘人频异”句,去年摘菊登高之人,今已迥异,著一“频”字,今人摘花登高

6、,转眼也会成旧。时光悄逝,令人伤感。为自己的四处漂泊而伤心。“轻香酒暂随”句,今日虽有清香之酒,不过暂时随我,明年明日又不知在何处,饮何人之酒。漂泊伤感之情可见。为思念家乡而伤心。重九登高,朋友相聚甚欢,而自己不能与家人团聚,思乡之情顿生。4(2020广雅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见别离者因赠之注韩偓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向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缘由

7、,“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CC项,“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是眼前的实景。实写的景物,一般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身边的实物;虚写的景物,要么是联想或想象得到的,要么是已经发生过的。由颔联中“将远别”的“将”可判断,“尊酒阑珊”是现在发生的事,诗人能直接看到,当属实景,“秋山迤逦更斜阳”是现在所见到的,也属实景。故选C。(2)有

8、人认为此诗为继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答题时,首先确定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的内涵,然后在文本中找出与这种内涵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题干明确提示此诗“继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这需要考生首先把平时学习的“忧国忧民精神”的内涵清晰化,即把作品反映的时代和现实生活、诗人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然后在文本中寻找符合这一内涵的内容,如草草着上戎装的征人,萧萧而立的征马,呜咽着送行的人,以及联想到的战乱,天各一方的兄弟等,把这些反映民间疾苦,慨叹自身因国家的苦难而身世飘零的内容,与“忧国忧民精神”对应起来即可。答案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将要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

9、,送行的人们呜咽着,诗人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一方,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诗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教师用书独具(2020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贺新郎杜子昕凯歌刘克庄尽说番和汉。这琵琶、依稀似曲,蓦然弦断。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城危如卵。元凯后身居玉帐,报胡儿、休作寻常看。布严令,运奇算。开门决斗雌雄判。笑中宵、奚车毡屋,兽惊禽散。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也莫靠、长江能限。不论周郎并幼度

10、,便仲尼、复起嗟微管。驰露布,筑京观。【注】元凯:泛指贤臣、才士。幼度:东晋名将谢玄的字。微管:代称管仲。露布: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风格豪迈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宋军最终力挫强敌、得胜归来的喜悦之情。B上片写琵琶蓦然弦断,渲染了紧张气氛,暗示胡人再次侵汉,战事爆发。C“报胡儿、休作寻常看”意指南宋城池,几处危急,胡人攻势凶猛,不可小看。D下片运用比拟,引用典故,赞扬杜子昕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功勋不下古人。C据“元凯后身居玉帐”可知,“报胡儿、休作寻常看”意指告诫胡人,南宋贤臣身居军帐指挥,不可小看。(2)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有人评价他的诗词“抒情痛快淋漓,批判锋芒有时比辛(弃疾)更尖锐”。试结合本词内容分析这一特点。(6分)答案“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城危如卵”运用口语化语言,直接表达对胡人频繁进犯的痛恨,对南宋朝廷束手无策、国土沦丧的愤懑之情。“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两句,直指朝中大臣,表达对他们尸位素餐,不能为君王解决外敌之忧的痛斥。“也莫靠、长江能限”明确指出了南宋朝廷希图依靠天险拒敌的不切实际的侥幸心理。全诗揭露了南宋朝廷上下面对外敌进犯毫无作为的现实,批判直指弊端,尖锐不留余地。(答出三点即可)-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