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3655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项对点练28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时间:35分钟分值:33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毛滂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注】毛滂: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陶令:指陶渊明。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一句。推导流程:(1)解读词句内涵。根据语境,翻译出该句词的意思,“侵短梦”是说打破了短梦,而“秋声”是指。(2)分析词句的形式特点或运用的表达技巧。本句运用了_的手法,通过“芭蕉雨”表明了秋天的环

2、境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词人的情感。(3)点明其表现的思想内容。从景物描写对词人情感的作用上分析。“芭蕉雨”“侵短梦”,表现了词人_的心情。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雨声(2)借景抒情(3)仕途失意的惆怅自主尝试:词人正在小憩之时,雨打芭蕉的声音打破了自己的短梦。词句借景抒情,通过雨打芭蕉之声,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又表现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惆怅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伴云来天香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注岁华行暮。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

3、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注】骎骎:马快跑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映”两句细致地描写了烛影摇曳、蛩声颤抖的客舍环境,而“共苦”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呈现了词人愁苦的心境。B“不眠”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用想象的手法描写因思念征人而夜不能寐的闺妇挥杵捣衣,侧面烘托了词人对伊人的思念。C“惊动”两句用倒装的形式、比喻的修辞表述时光如奔马,以此表现时序变化之快,表达了词人内心的震惊和对人生的感慨。D“当年南浦”几句叙写了青春幻想在生命历程中破灭的状态,“幽恨”句含蓄地将自己因今昔之落差而引发的遗恨情绪表露出来。AA项,“比喻的修辞手法

4、”错误,词句中用了比拟手法,词人把“烛”“蛩”拟人化,说它们和自己一起在清秋风露中愁苦。(2)请简要赏析上片中“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三句中的“络”“逦迤”两个词语。(6分) 答案“络”是套住、缠绕的意思,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氤氲的暮霭萦绕着横向展开的山林的景色;“逦迤”表示曲折连绵的样子,化听觉为视觉(化时间的推移为空间的延续),描写钟鼓声由远及近的状态。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凝香斋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注】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

5、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香炉:香炉峰。(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的。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C任所齐州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使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激荡,悦耳清幽。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

6、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B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理解错误,“身闲无事”是因齐州大治。(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着重考查诗眼“幽”,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时,要从标题、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展开思考。西斋的景物特征、诗人的政治才干、大明湖的山水特点、诗人潜心典籍的雅兴等,都是思考的线索。答案诗眼“幽”字,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览胜。湖水清幽,白云

7、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显得作者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字展开意境。(意思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武均州:指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8、项(3分)()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DD项,“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错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9、6分) 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教师用书独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西河王埜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注】王埜(y):南宋末

10、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拓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B“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C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D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AA项,“心灰意冷”错,应是“壮心不已”。(2)这首词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1、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慷慨、激烈。开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凝练、含蓄。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

12、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BB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

13、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注】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

14、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B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2)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解析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15、。上句“莺啼燕语”四字,色彩浓丽,生机盎然,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所以用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案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