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16367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寓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古代寓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寓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古代寓言教案古代寓言教案1 第一课时 1能借助课文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

2、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

3、,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

4、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

5、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1.(1)韩非子 战 法2.du d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

6、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1能借助课文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古代寓言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7、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

8、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

9、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学生先读通课文。 2.根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 四.教师引导,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同学范读课文。 2.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 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

10、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 古代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

11、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 20xx.9.1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du)量长短 (du)量长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尺码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

12、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解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

13、“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 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古代寓言教案4 主

14、备:沈丽丽 审核:沈丽丽 复习内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 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自学 一,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选自 ,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 家学说集大成者 。 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 5,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二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选自 ,亦称 ,是 (时间)秦相 组织编写的 集。 2.这个故事分为两

15、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3.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展示 质疑 点拨: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2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检测: 一, 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忘持度。 先自度其足,而

16、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理: 现实意义: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 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 (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2

17、)何 不 试 之 以 足 (3)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4)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E何不试之以足 F是吾剑之所从坠 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 一、阅读理解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解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揠(

18、 ) 谓( ) 2、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返归取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北人:北方人 菱:一年生水生草

19、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仕于南方( ) 席上啖菱( ) 或曰:“啖菱须去壳。”( )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 三,阅读月怀一鸡,回答问题。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解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0、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 A、都相同 B、相同相同 C、相同相同 D、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是非君子之道。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教案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

2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

22、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 履 su 遂 nng 宁 度:du量长短 d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

23、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 涉 j遽 q 契 y 矣 ru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

24、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

25、、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古代寓言教案6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

26、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

27、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28、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解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9、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

30、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

31、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

32、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

33、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文章古代寓言两则。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感知意境。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朗诵这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 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自学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的含义。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

34、 第2课时 一、自读自悟,能通读懂每句话。 1、学习郑人买履。 2、自读课文,结合注视了解词句的含义。 3、全班交流文章的含义。 4、练习朗读,教师与学生进行评议。 二、讲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交流,进行推选,全班汇报,集体评议。 3、理解寓意:郑人买鞋可笑吗?为什么?你能悟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吗? 4、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三、熟读、背诵课文。 1、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含义。 2、完成书后练习题,领会“之”的不同含义。 古代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解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

36、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

37、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

38、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解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