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尊重虚构.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31735060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材多用、尊重虚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材多用、尊重虚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材多用、尊重虚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材多用、尊重虚构.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材多用、尊重虚构一材多用、尊重虚构 编号:G40(20XX)20-01-01 作者:田永跃 从教以来,一直对作文教学感慨良多,特别是教改后新编教材把作文教学处理成实践活动后,周围同事普遍感叹,作文课较以往更是难以操作,收效亦更加微薄。参加教改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一材多用,尊重虚构”的作文教学理念。自感学生收获较大,特在此谈几点感想,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首先,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真实”,宽容对待“虚构”。写实话、抒真情是为文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学生作文只能“实话实说”,只能写生活中的实有其事?学生能综合自己的感性材料(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等间接获得的材料),作

2、一定的“艺术加工”以求尽量写得生动一些、完美一些,或根据已掌握的感性材料做一些合理的想象虚构,这都是符合写作规律的,也是无可非议的。 事实上,要求学生作文绝对“真实”也是不现实的。作家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今,在高考、中考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学生的生活是那样的单调。他们绝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也可能不被允许去图书馆、阅览室,更没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这样的生活,写作材料的贫乏是可想而知的。如此的经历,在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面前,又怎能写出“真实”的文章来呢?所以我们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对学生学步阶段的一些欠缺大惊小怪,我们可以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作文中的

3、“虚假”。进而鼓励、引导,使学生不怕作文,进而喜欢上作文。 其次,学生作文重在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对事件的观察、感悟、评议的能力。只要思想不偏颇,中心突出,语言流畅皆值得肯定。随着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他们习作内容的真实性自然会渐趋成熟。我个人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作文应从“一事一议”来落实科学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事件记叙、感悟、分析、评议的能力,最终实现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常言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要有事可写,才有悟可感、有议可发。所以我在教学中走的是一条“一材多用”的训练之路,好让学生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充分利用学生优秀范文 最初的写作活动就是一个模仿的过

4、程,并且这个活动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乃至终生。所以,大凡语文老师在讲评作文时都爱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当范文来读,但我认为,光做到这一步,学生的收获是比较小的,听了同学的优秀范文,如何化为己有?我从一位同学的文章中找到了灵感。 在一节作文评讲课上,我读了我们班同学一篇题目为那刺眼的红的范文。文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作者在放学回家等车的时候,看到一连几个人都被旁边一根电线杆上刚涂的红色油漆弄脏了衣服,可是没有一个人吱声,他们都选择了站在一旁静观下一位倒霉蛋悲剧重演。这些人中有中年人、有青年人,也包括作者自己。后来,在作者“期待”另一位倒霉蛋重演悲剧的时候,一位三、四岁的小女孩揭穿了这个“陷阱”。小女孩的善良

5、与童贞给了小作者心灵极大的震撼,于是那一抹红便在她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文章结尾,这位同学写到:“随着那小妹妹的一声银玲似的喊声,那抹红开始在我眼前放大,我好像被人重重的抽了一记耳光,那抹红也永远的烙在了我的心里。” 事有凑巧,中期考试时,初二年级的作文题为“难忘的_”要求学生写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评卷结果,我班的另一位同学写的难忘那一抹红”获得满分,故事与我前面所读的范文出奇相似,只是把故事搬到了学校的阶梯教室,电线杆换成凳子,而人物换成初二与初一的学生,小女孩变成了初一的一位同学,而初二的同学全都采取前故事里成人的做法,在文章的结尾,该同学写到:“这件事让我难忘,更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我

6、们在多学了一年知识的同时,是不是也丢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二、教师“下水”,巧用学生材料做示范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做写作示范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学生认可了你的写作能力,他们才会尊重并接受你的教学。除了平日与学生同时“下水”作文外,我还亲自利用学生的材料,作一材多用的迁移示范。 一次,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叫温馨的旅行,记了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她一直用身体给一位老太太“护航”的事。文章最后,拥挤的车厢里传来赞许的掌声,人们自发的给老太太让出一块很“空旷”的空间。有感于这个故事,我想起自己每次与妻子出门时,我总是用我那不是很强壮的身体为她遮风挡雨,虽然周围的人并没有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但我的行为已表达了我作为男人的勇毅、责任以及对妻子的至爱、关怀。于是我把这个故事转化为最幸福的旅行记了我与妻子外出所感,表达为亲情而幸福,视旅行为婚姻、生命历程的美好情感。当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时,我告诉我的弟子们,别人的材料可以用,但不能仅仅机械的换几个人,换几个地点,而是要转换为自己的事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实验中学 xxxx)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