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0978044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32 大小:2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doc(1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公共政策学00318简答题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相互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2.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政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2、构的出现。3.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即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政策的法制化。即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的过程。4.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5.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6.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政策目标调整。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措施调整。政策关系调整。政策主客体调整。7.政策调整的特点: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8.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形式有:1)政

3、策的增删。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等进行增补和删减。2)政策的修正。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所作的修改和订正。3)政策的更新。这是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整。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1)重新界定问题。政策制走者根据评估和监控反馈回来的信息,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政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2)提出调整方案。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认识制定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要明确应该调整的部分以及要

4、采取的形式,然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3)选择调整方案。这是对若干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加以执行。这种择优要符合双重优化的原则,即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其他备选方案,而且要优于原来的方案。4)执行调整决定。调整方案选定之后,经过合法化的程序就成为原有政策的一部分,重新进入实施阶段。政策调整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执行以后才能作出判断。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公共政策调整过程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2)渐进调试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10.结合实际,分析公共政策渐进调整的主要原因。9-412(1)利益刚性的限制。一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因为它对利益的

5、调节而形成一定的利益结构。重大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就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在一定时期对特定阶层的已建构的利益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所以,重大的政策变动和作出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政策资源,或修正现行政策部分条款的项目,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2)现行政策的制约。现行政策本身是政策决策的环境条件,是未来政策必须适应的重要环境或背景,政策决策很难不受到它的限制和约束。通常情况下,政策决策和制定是以现行政策为先决条件,在现行政策所允许的空间内自由选择;而且许多公共政策本身可能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新政策所要解决的

6、问题,往往是现行政策所衍生出来的,或者是由多个现行政策交互作用所引超的非预期结果、,可以说,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上来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的某种形式的延续。(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因此,在一个稳定有序运转的政治系统内,轮流执政的政党和政治领袖对于许多政策尤其是基本国策看法的差异程度是很小的。当他们在竞选中争取选票以及在其他情况下争取公民支持的时候,往往仅对政策提出渐进的、部分的修改。这也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一种表现。 (4)变

7、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已投入巨额的资源,重大政策变动所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因此,实际的决策并非审慎地考虑全部的政策方案,而只检讨不致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所以,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政策创新的难度越大,对各种新的历史机遇的敏感性就可能越差,反应越迟钝。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资金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虽然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仍未具有充分的预测能力,以了解每一项政策方案的将来的后果。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经常处于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交

8、互作用的情境下,实在难以预估每一项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6)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的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政策要求。重大政策创新打破了现存的利益格局,必然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和他们对新政策的冷漠,并迅速激发起各种相互冲突的、强烈的、新的社会需求,这将极大地加剧决策体制的负重程度,并在它难以承受的时候,出现制度疲劳,形成整体的制度性危机。囚此,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而不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而不断的渐进调整式的政策变动,相对于激进式的革命,应该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完善的更加成熟的理性表现。11.政策调整的作用:(1)

9、及时纠偏、预防失误。(2)协调关系、有序运行。(3)发展完善、保持稳定。12.简述政策接续的含义及意义。政策接续是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意义:(1)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2)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3)有利于获得社会对政策的认同;13.简述政策接续的途径。一是尽可能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目标。二是推行政策目标管理。三是加强政策过程评估,保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是政策目标的制度化和法制化。14.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和方式所谓公共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

10、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功能(最难)。(2)组织。(3)政策。(4)计划(最容易)。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1)政策废止。政策废止是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2)政策替代。政策替代是指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可以减少政策废止所带来的冲击(比如改革初的利改税政策)。(3)政策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比如传统的社会保障被分解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

11、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4)政策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有些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它们所担负的功能并没有被取消,因而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仍然可行的部分重新组合后以一项新政策的面貌出现。(5)政策缩减。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比如物价改革政策)。15.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和障碍。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 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 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公共政策

12、终结的作用:(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政策人员的优化和政策组织的优化两个方面。政策终结的障碍:(1)组织的持久性。组织结构的持久生命力表现在组织机构的功能性、保守型和适应性上。(2)代价。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1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17.开展公共政策评估的原因:一是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

13、程的需要。二是纠偏的需要。三是衡量成本与收益的需要。四是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18.政策评估的目的:(一)积极目的。(1)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2)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3)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4)不同的政策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这就需要通过评估活动,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力条件。(二)消极目的。(1)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2)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

14、策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3)规避责任。(4)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19.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20.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做的政策评估包括:政策调查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公民意见和投诉、政策听证会和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1.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预评估、

15、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正式评估是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根据一定的评估理论,为了实现评估目标,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而对相关的评估对象所进行的评估。特点:意识有评估组织机构和人员专门从事政策评估活动。二是评估方法比较规范。三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非正式评估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最后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在非正式评估活动中,政策评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记者采访中居民对某项政策的随意评论,也可以是政府领导人视察某地的即兴评说。非正式评估的缺点在于评估活动所获取的信息有限,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所得出的评估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

16、主观性和片面性。内部评估是指政府内部的评估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政策运行机构和人员自身所进行的评估、由政府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是政府部门外的评估主体所完成的评估。可以分为受委托和不受委托两种类型。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包括:立法机关评估、司法机关评估、大众传播媒介评估、投资者评估、公民评估、研究机构评估和社会团体评估。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即政策方案处在规划阶段时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预评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政策可行性评估、政策优缺点评估、政策优先顺序评估、政策有效性评估和政策影响评估。22.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政策成本评估。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

17、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需求评估。政策需求评估是评估政策运作所需的社会条件及满足社会问题的程度等问题,即评估社会组织或个体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来解决。(3)政策效益评估。政策效益评估就是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4)政策过程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涉及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调整过程的操作状况。(5)政策影响评估。政策影响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政策结果,政策对社会环境的干预是否已经发生了作用,政策影响中是否包含着意想不到的效果。(6)政策价值评估。23.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一)评估筹划。明确评估目的、选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条件。(二)评估实

18、施。政策评估实施阶段是整个评估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三)评估总结。具体工作步骤:首先,听取政策评估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评估报告;其次,有些评估报告需要递交给有关的政府部门,为政府评估政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材料,使评估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最后,将评估报告公之于众,使社会公众知道评估的结论24.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25.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与价值标准。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主要包括:(1)政策效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投入

19、或成本、行政开支与业务开支的关系、人均开支或单位开支成本三方面来衡量。(2)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政策得以实现的程度。(3)政策影响。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4)回应性。回应性就是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技术标准的内容包括多样化、系统化和数量化。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价值标准的内容有:(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社会发展的规

20、律,只有那些代表着先进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和社会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对政策进行评估,最能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2)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指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政策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或阶层中间分配的均衡程度。(3)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须处理好当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政治利益的关系,协调好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与资源、发展之间的关系,使政策活动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26.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政策信息、资料。准确的政策信息资源是高质量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政策制

21、定者与执行者。(3)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评估政策的依据和前提。(4)政策的沉淀成本。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是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科学的评估应该是多种评估方法的互相协调,按需适时运用。27.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一)定量分析。(1)指标法。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经济效益取向、主观性的福利取向和公平性取向。(2)回归分析。(3)实验法。(二)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的步骤:(1)首先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

22、。(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6)尽可能更多地收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8)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建构一次。28. 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和内容。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

23、政策监控的主体。政策监控的主体是指从事政策监控活动的个人和组织,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利益集团和公民等主体。(2)政策监控的对象。从广义将,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都被包括在政策监控的范围内;从狭义上讲,政策监控的对象只是指从事某一项政策过程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包括特定的政府组织和公务员。(3)政策监控的目的。通过政策监控,确保政策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及时纠正政策过程各个环节出现的偏差,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4)政策监控的过程。政策监控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行动过程。29.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是政策制定过程合

24、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民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的各种利益要求。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30.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一)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运行路线为自

25、上而下监控和自下而上监控。(二)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表现: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对政策资源内容、模式、分配与方向加以监控。以行使人事任免权的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选择产生影响。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控。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或制定政策的高级领导人实施监控。以检查、视察或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对政策执行进行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表现: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理。裁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裁定公共政策的

26、执行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方式:把政党成员选入立法机关作为议员或代表,直接参加立法和制定政策,并参与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以此影响和监控行政决策。通过政党成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或左右制定法律权和制定政府政策权,直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通过政党所控制和影响的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来制造各种政党所需要的舆论,对法律和政府政策施加外在的影响,达到间接监控公共政策的目的。(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表现:接近。提供信息。游说。提供竞选支持。(5)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方式:面访、写信、发Email、投诉和提起诉讼

27、等。31.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一是目标调整。二是人员调整。32.在政策制定阶段导致政策制定缺陷的因素。(1)决策者个体有较强的利益偏好,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决策者群体只是结构配置不合理,能力结构配置不当,年龄机构配置失衡。(2)政策所依据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能满足政策所处理的公共问题。(3)决策程序没有遵守严格的和科学的规范,容易引发必经程序的疏漏。(4)决策方案不完备,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5)所制定的政策偏离客观需求,政策目标选择错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33

28、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型。(2)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3)它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显现出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充实。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某一个亚模型中去的。(4)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方法、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社会操作中大显身手。34简述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29、(1)作为辅助政策的咨询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2)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探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3)作为评估行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决策的实施程序和工具,起着一种诊断社会机能和运行状态的作用。(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有更

30、全面、系统的了解。35.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1)政策分析师应具有政治头脑,他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决策的政治方面,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政治可行性方面争取支持,调节冲突目标,承认价值的多元性。(2)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观念,而不是仅仅把政策当做资源的分配,在思考问题时应突破资源分配的概念框架。(3)政策分析师应当致力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而是本着革新的精神,致力于创造新的政策备选方案。(4)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要重视对政策内容和实质的分析,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外在的形式和技术方法上。(5)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于未来,要有未来学家的胸怀和眼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用社会科

31、学理论和经验方法来预测备选方案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并且把未来因素纳入当前的政策分析中。(6)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36.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1)道德品质要求。(2)行为规范的要求。(3)价值判断要求。37.简述政策分析的过程。作为一种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政策分析包含定义、预测、规定、描述、评估五个程序。(1)定义。这个步骤也就是问题构建的过程,政策分析者和决策者通过对支撑问题定义的基本假设质疑,获得了有关政策问题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含的假设、判断问题成因、勾画可能的目标、综合冲突的观点,以及设计新的选择方案。(2)预测。预测可以提供有关事件未来状态的相关知识,也就是采纳

32、的可选方案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预测还可以检验那些看似合理的可评估的前景,指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并评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3)规定。规定也就是建议,它将对结果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与政策相关的知识。规定(建议)有助于评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程度,明确外部性和溢出量,形成选择的标准并指明政策执行的责任。(4)描述。描述也就是监控,它提供了对先前采纳的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产生有关的政策知识,并在政策执行阶段提供帮助。它有助于考察政策的接受和顺从程度,发现项目所没有考虑到的结果,识别政策执行的障碍和限制,确定政策偏离的责任归属等。(5)评估。它提供了关于有关

33、解决或缓解问题的实际结果的信息,冒在设法发现预想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由此提供相关的知识,从而在评估阶段提供帮助。38简述政策分析的价值。(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39.政策分析的原则:民主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分合原则和预测性原则。40.政策分析的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和信息。41.知识的特征:不可逆性、共享性、非磨损性、交换的不对称性和可传播性。42.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

34、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43.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44.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45.“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的过程。46.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35、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47.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48.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1)执行者因素。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2)资源因素。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3)工具因素。执行工具是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手段。(4)环境因素。49.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首先,优化公民参与机制。其次,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制

36、、绩效制、功绩制和职务晋升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功能共享机制包括:第一,构建信息沟通机制,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时提高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基础。第二,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规定执行主体对执行过程及其结果应承担的责任。要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完善行政过程责任追究制。第三,完善执行监督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要构建良好的利益均衡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二是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三是要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四是要建立利益调节机制。五是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50.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本身。(1)政策的合理性。合理性:首先,公共

37、政策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科学价值,具有可执行性。其次,公共政策必须具有合法化程序。(2)政策的具体性。(3)政策的稳定性。(二)执行主体。(1)政策执行组织。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执行组织全责的明确性。(2)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和能力因素。(三)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即为政策对象。政策对象的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和主观差异性。(四)政策环境。(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51.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影响的表现。(1)国家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机构设置、公共政策的执行程序与执行方式。(2)政党

38、制度影响着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执行沟通、执行评估与监督。(3)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公开化程度就越高,越能反映民意、体察民情、服务民众。政治局势的稳定也影响政策执行系统的稳定与有序运转。(4)国际政治环境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稳定和功能发挥。52.经济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第一,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政策执行的社会管理功能更为突出和复杂。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仅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战略高度考虑,而且要求从全世界以及周边国家环境的影响来统筹规划,

39、政策执行不仅要有利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2)生产关系状况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第一,经济基础决定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第二,经济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效率和运行模式。53.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及其表现。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政策偏差的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2)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3)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4)替代式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观

40、望式政策执行(软拖)。(6)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分工不合理,全责不明确)。54.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自身利益和需求。(2)执行者的素质缺陷。(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表现: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组织制度缺陷;政策关系处理不当(4)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表现:宣传不足、宣传过度、宣传不实(5)准备工作不够完善(计划不周、投入不足)。(二)客观原因(1)政策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环境的变化。(3)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4)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

41、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通畅。55.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56.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57.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2)民主原则。(3)法制原则。(4)创新原则。58. 公共政策有效

42、执行的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第二,优化政策信息传播和反馈渠道,加大政策信息及时披露力度。(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第一,引入竞争机制。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第二,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责任追究机制(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43、59.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政策的法律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60.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政策。提出议案。政策议案的提出主体既可以是立法机关的民意代表、有关委员会以及领导机构等,也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案例中关于修改宪法的议案,是先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政策建议形成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

44、次会议审议的。审议议案是立法机关对有关政策议案的审议程序。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经过了代表们的反复讨论、修改。通过议案。规则一般是过半数通过。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经过了人大代表投票表决的程序,并且是以高票通过的。公布政策。政策通过后还必须经过法定的公布程序,才能生效。立法系统通过的法律、政策都要经过国家元首的签署和发布。在我国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签署主席令公布法律和政策。61.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62.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1)认定政策问题;(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

45、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63.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决策者的变动;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政策资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64.简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1)道德品质要求; (2)行为规范要求; (3)价值判断要求。65.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66.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7-350原则:1)忠实原则。

46、 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

47、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公民参与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67.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管制功能。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