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docx

上传人:D****n 文档编号:3079745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冲刺名校作文押题:生逢大时代,有喜亦有忧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云的助理陈伟在这就是马云里写到,某年年底,员工没有年终奖还必须加班。马云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会,问道:“如果你有500万年终奖,想怎么花?”员工们兴奋地你一言我一语,幻想自己有钱后的样子,畅谈了一个小时。公司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大家继续开心地工作。与马云没钱穷开心形成鲜明对比,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开篇就说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任正非提出:“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马云和任

2、正非,一个没钱,却对未来很乐观,让员工幻想年终奖有500万;一个有钱,却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让员工念着冬天的寒冷。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他们俩人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审题:这是一组对比性材料。材料选取了马云和任正

3、非在企业管理中的两个事例,最后一段具有总结性:“马云和任正非,一个没钱,却对未来很乐观,让员工幻想年终奖有500万;一个有钱,却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让员工念着冬天的寒冷。”马云和任正非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背后,隐藏着一个相同的成功因素,他们都拥有成功的人生,拥有那些成功领导者的共性。它启示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有怎样的对待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逆境应保持乐观心态,不忘初心,追求梦想;面对顺境应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题目要求从他们俩人中选择一个来写,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考生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一个角度来写。参考立意:(1)马云:乐观面对逆境;人生要有梦想。(2)任正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走

4、得更远【范文展示】忧患意识成就发展将青蛙放在冷水锅中,渐渐加热,青蛙不会觉察水温的上升,因而放松警惕,被活活煮死。人与集体何尝不是一样,只有有了忧患意识,有了危机感,有了对未来的远见,才能得到更好的更稳的发展,成就自我。忧患意识成就个人发展。香港企业大亨霍英东年轻时恰逢抗日战争结束,饱受折磨的人们四处游离,对未来毫无打算。而他想到此时经济萧条,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过段时间再做生意,恐怕为时已晚。他便趁早投资,保持高度的灵敏,后成为香港金融界的一代传奇。假如霍英东当时不抱有长远的考虑,他是否会放弃商业机会,碌碌无为?可以看出个人的成就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人无远虑”,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忧患意识

5、成就企业发展。任正非所带领的华为公司,崇尚“狼的精神”,始终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曾说“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息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他非常喜欢用“华为的冬天来临了”这样一句话提醒员工。凭借高瞻远瞩的管理智慧,华为从跨国公司中夺回通信业的“半壁江山”,当“中兴”遭遇美国贸易战的科技封锁的危机时,华为的“麒麟芯片”正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正因他们一直都保持心中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醒自己“冬天来了么”,才有可能常处“春天”,走向胜利。忧患意识成就国家发展。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用建设海军的钱修筑园林,仍愚昧地以为天朝还是那个大天朝。他

6、们甚至在首都被攻陷之时,也未曾醒悟过来,没发现身边潜藏的重重危机,最终止步不前,自食其果,让三千多年的中华历史上多了个不可磨灭的污点。中苏联盟时期,苏联政府曾提出工业分家的政策,即苏联制造军用武器及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只负责日用品生产。我国领导人坚决回绝了这个提议,他们深知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武器的弱小与任人宰割的痛苦回忆。我国得以此发展迅速,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俗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道理,哪里会发展?“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无论身在何方,都得有远见,有担忧,有忧患意识

7、。忧患意识能够成就个人、企业与国家的发展。在未来,我们需要身怀远虑之人。名师点评:忧患意识成就发展,议论文文体。开篇以“温水煮青蛙”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只有有了忧患意识,有了危机感,有了对未来远见,才能得到更好的更稳的发展,成就自我。正文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忧患意识成就个人发展;忧患意识成就企业发展;忧患意识成就国家发展。列举霍英东、任正非带领的华为公司和中国的发展实例,层层推进 ,展开论述。结尾以名言收束扣题。参考素材:(1)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在这一名言的激励下,微软怀着巨大的危机感,不断积极进取,短短2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如

8、今,微软的操作系统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成为绝对的垄断者。(2)闻名于世的波音公司,为了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别出心裁的摄制了一部模拟公司倒闭的电视短片,该短片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天空灰暗的日子里,波音公司高挂着“厂房出售”的招牌,振聋发聩的扩音器里传来“今天是波音公司时代的终结,波音公司已经关闭了最后一个车间”的通知,员工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工厂没想到该电视短片在员工中产生了巨大震撼,强烈的危机感使员工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使波音公司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发展后劲。(3)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企业发展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

9、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肓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从而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到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市场淘汰。(4)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尽管这是治国安邦之策,可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适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的经验时,也特别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江苏宏大集团的“失业危机日”, 可口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海尔的“追求卓越”,三星电子“永远抱有危机意识的经营秘诀”等等。其核心内容都是通过制造危机,使企业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居安思危,不

10、断进取。那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会有什么后果呢?电脑界的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利润,使IBM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IBM都沉浸在绝对安逸氛围里,危机感尽失。在市场环境慢慢发生变化,更多的人青睐于小型电脑时,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予理睬,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到市场危机的降临。或者说,在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IBM没有注意到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按部就班,继续加大大型主机电脑的市场比重,最终自己打倒了自己。(5)缺乏危机意识的人其生存意识越薄弱,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创新的动力就越弱,也就越容易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

11、败。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在这一点上,狼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狼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因为危险时刻围绕在它们身边。只要稍微放松,就有可能被猎人打死或者被其他食肉动物吃掉。中国有一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企业迟早会培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预测的灾难。【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

12、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