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891933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doc(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1 高中化学 策划:群组织 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如:稀有气体。 3不是所有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键角为109。28, 如:白磷。 5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6常见气体溶解度大小:NH3.HCLSO2H2SCL2CO2 7.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且等电子数,分子的

2、极性越强,熔点沸点越高。如:CON2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与臭氧的转化。 9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10HCL ,SO3,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11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如:NH4CL。 12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化不能导电。 13常见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失去电子顺序: F-PO43-SO42-NO3-CO32-OH-CL-Br-I-SO3-7强酸,m=7中强酸,m=46弱酸 m=23两性,m=1弱酸,m=0中强碱,mSiO2 45.歧化反应 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发生歧化反应,生

3、成非金属的负价的元素化合物 和最低稳定正化合价的化合物. 46.实验中胶头滴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制取Fe(OH)2,温度计要伸入液面下的有乙醇的催化氧化.还有一个是以乙醇制取乙烯. 不能伸到液面下的有石油的分馏.47.C7H8O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3种酚,1种醇,1种醚。(记住这个结论对做选择题有帮助)48.一般情况下,酸与酸,碱与碱之间不发生反应, 但也有例外如:氧化性酸和还原性酸(HNO4+H2S)等; AgOH+NH4.OH等 49.一般情况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后面的元素不能和酸反应发出氢气; 但也有例外如:Cu+H2S=CuS(沉淀)+H2(气体)等 50.相同条件下通常碳酸盐的溶解

4、度小于相应的碳酸氢盐溶解度; 但也有例外如:Na2CO3NaHCO3, 另外,Na2CO3+HCl为放热反应;NaHCO3+HCL为吸热反应51. 弱酸能制强酸在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中,一般只能由强酸制弱酸。但向 溶液中滴加氢硫酸可制盐酸: ,此反应为弱酸制强酸的反常规情况。其原因为 难溶于强酸中。同理用 与 反应可制 ,因为 常温下难与 反应。52. 还原性弱的物质可制还原性强的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的基本规律如下:氧化性强弱为: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强弱为:还原剂还原产物但工业制硅反应中: 还原性弱的碳能制还原性强的硅,原因是上述规则只适用于溶液中,而此反应为高温下的气相反应。

5、又如钾的还原性比钠强,但工业上可用 制K: ,原因是K的沸点比Na低,有利于K的分离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53. 氢后面的金属也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一般只有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或水中的氢。但Cu和Ag能发生如下反应:原因是 和 溶解度极小,有利于化学反应向正方向移动。54. 锡铅活动性反常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可知: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至下逐渐增强,即 。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原因是比较的条件不同,前者指气态原子失电子时铅比锡容易,而后者则是指在溶液中单质锡比单质铅失电子容易。55. 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不能置换不活泼金属一般情况下,在溶液中活泼金属单质能置换不活泼金属。但Na、K等非常活泼的金属

6、却不能把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K和CuSO4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Cu,原因为:56. 原子活泼,其单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为原子越活泼,其单质也越活泼。但对于少数非金属原子及其单质活泼性则表现出不匹配的关系。如非金属性 ,但 分子比 分子稳定,N的非金属性比P强,但N2比磷单质稳定得多,N2甚至可代替稀有气体作用,原因是单质分子中化学键结合程度影响分子的性质。57. Hg、Ag与O2、S反应反常一般为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应越强烈,条件越容易。例如:O2、S分别与金属反应时,一般O2更容易些。但它们与Hg、Ag反应时出现反常,且硫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如下反应:58. 卤素及其化合物有关特

7、性卤素单质与水反应通式为: ,而F2与水的反应放出O2, 难溶于水且有感光性,而AgF溶于水无感光性, 易溶于水,而 难溶于水,F没有正价而不能形成含氧酸。59. 硅的反常性质硅在常温下很稳定,但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而只有化合态,原因是硅以化合态存在更稳定。一般只有氢前面活泼金属才能置换酸或水中的氢。而非金属硅却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原因是硅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在碱作用下还原水电离的H+而生成H2。60. 铁、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常温下,铁、铝分别与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而浓硫酸或浓硝酸却能使铁铝钝化,原因是浓硫酸、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它们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61. 酸性氧化

8、物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性氧化物不与酸反应,但下面反应却反常:前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是生成气体 ,有利于反应进行。62. 酸可与酸反应一般情况下,酸不与酸反应,但氧化性酸与还原性酸能反应。例如:硝酸、浓硫酸可与氢碘酸、氢溴酸及氢硫酸等反应。63. 碱可与碱反应一般情况下,碱与碱不反应,但络合能力较强的一些难溶性碱却可能溶解在弱碱氨水中。如 溶于氨水生成 溶于氨水生成 。64. 改变气体压强平衡不移动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移动应符合勒夏特列原理。例如对于气体系数不相等的反应, 反应达到平衡后,在恒温恒容下,充入稀有气体时,压强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为稀有气体不参

9、与反应, 的平衡浓度并没有改变。65. 强碱弱酸盐溶液显酸性盐类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为: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后一般显碱性。但 和 溶液却显酸性,原因是 和 的电离程度大于它们的水解程度。66. 原电池电极反常原电池中,一般负极为相对活泼金属。但Mg、Al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应为Al而不是Mg,因为Mg与NaOH不反应。其负极电极反应为:67. 有机物中不饱和键难加成有机物中若含有不饱和键,如 时,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酯类或羧酸中, 一般很稳定而难加成。68. 稀有气体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性质极不活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目前

10、世界上已合成多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如 、 等。69. 物质的物理性质反常(1)物质熔点反常VA主族的元素中,从上至下,单质的熔点有升高的趋势,但铋的熔点比锑低;IVA主族的元素中,锡铅的熔点反常;过渡元素金属单质通常熔点较高,而Hg在常温下是液态,是所有金属中熔点最低的。(2)沸点反常常见的沸点反常有如下两种情况:IVA主族元素中,硅、锗沸点反常;VA主族元素中,锑、铋沸点反常。氢化物沸点反常,对于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但在同系列氢化物中HF、H2O、NH3沸点反常,原因是它们易形成氢键。(3)密度反常碱金属单质从上至下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但钠钾反常;碳族元素单质中,金刚石

11、和晶体硅密度反常。(4)导电性反常一般非金属导电性差,但石墨是良导体,C60可做超导材料。(5)物质溶解度有反常相同温度下,一般正盐的溶解度小于其对应的酸式盐。但 溶解度大于 。如向饱和的 溶液中通入 ,其离子方程式应为:若温度改变时,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0. 化学实验中反常规情况使用指示剂时,应将指示剂配成溶液,但使用pH试纸则不能用水润湿,因为润湿过程会稀释溶液,影响溶液pH值的测定。胶头滴管操作应将它垂直于试管口上方 12cm处,否则容易弄脏滴管而污染试剂。但向 溶液中滴加 溶液时,应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带入 而使生成的氧化成。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一般应插入液面以下,但蒸馏时,温度计不插入液面下而应在支管口附近,以便测量馏分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