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295804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_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 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 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 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研究人员正在 不断致力于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其中,旅游保护是一个重点内容。只有在发展 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进行ASEB栅格分析(第三章),得出 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传承人利益被忽视,游客体验性不强”,由此, 确定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切入点,即从“传承人”和“游客”两个视角来 展开研究。通过进一步对传承人和游客的深化研究(第四章和第五章),得出构建宁夏非物质文 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必要条件,并对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在 此基础上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本文包含七章内容:第一章通过文献 分析明确了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势,确定本文研究内容主题、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梳理相关概 念与理论引入。第三章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进行ASEB栅格分析,得出宁夏现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存

3、在的问题。在第三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两个研究视 角传承人和游客,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分别从传承人和游客两个视角展开的深化研究。第四 章主要通过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对传承人感知态度进行分析并得到结论:后继传承人不断减少, 传承形势不容乐观,传承人在非遗旅游发展中经济利益诉求强烈,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希望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第五章是游客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潜在 游客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潜在游 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期望和态度。同时,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ROST内容挖掘软 件对已经参加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4、的既定游客的博客、游记等网络内容进行分析,获得游客 感知态度。第六章在前面各章研究的基础上,从传承人和游客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宁夏 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的必要条件并对宁夏现有的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评析,得出现有开发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非遗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对现有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改 进和完善,探索出适合宁夏非遗旅游开发的新模式:第一,全域体验开发模式,第二,传承人 技术入股开发模式;第三,旅游纪念品嵌入开发模式。同时,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实施保障进行了分析,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未来发展的展望。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5、,开发模式,传承人,游客,宁夏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coagulated the peoples wisdom and spirit, as a kind of precious tourism resourc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s a hot spot in cultural tourism. With the frequent developm

6、ent of tourism activities, some of the intEi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disappeared its original meaning gradually by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nd some little-know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losing because it is far from our life. For the difficult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7、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the scholars constantly committed to research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Only in develo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

8、ge can use its value and survive in a new form.The article mainly analysed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Ningxia through ASEB grid analysis method (The third chapter), it is concluded t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

9、n Ningxia: inheritors benefits and tourists experience was ignored. So take inheritors and touris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fourth and the fifth chapter make deeper study about them, and the requir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Ningxia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is the old

10、 development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Ningxia was evaluated, then put forword new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 This article contain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clear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conten

11、t,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combed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throug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method to know the inheritors cognitive attitude about 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udy show: subsequent inheritors are dec

12、reasing,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nheritors appeal economic interests strongly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 they hope to get strong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nd build a broad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them. The fifth chapter is analysis of tourists attitud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

13、ism.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pply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and Excel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data, get tourists expect attitud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rough 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analyzed the blog , tra

14、vel notes and other network content of tourist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ront chapters, chapter six put forwar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Ninagxia and the exis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was evaluated and analysed ,it concluded that the exist

15、ing development mode cant mee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was improved and suit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16、 for Ningxia was explored: First, Global Experience development model; Second, the inheritors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 tourism management; Third, tourism souvenirs embedded development mode. At the same time,the safeguar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ingxia was analyzed, a

17、nd provides th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full text summary and the outlook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inheritors, tourists, Ningxiam iAbstractII第一章绪

18、论-1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进展-2-1.2.1国外研究综述-2-1.2.2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3-1.2.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4-1.2.4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5-1.3国内夕F研究评述-6-1.4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6-1.4.1 研究 A 容-6-1.4.2研究思路-7-1.4.3研究方法-8-1.5论文仓丨J新点-9 -1.5.1研究视角创新-9-1.5.2研究技术手段创新-10-第二章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1-2.1相关概念界定-11 -2.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遗产旅

19、游-11 -2.1.2文化旅游、遗产旅游与非遗旅游-11-2.2基础理论-12-2.2.1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12-2.2.2利益相关者理论-13-2.2.3社区参与与社区增权理论-13-第三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14-3.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4-3.2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有开发模式-15-3.2.1文化旅游景区-15-3.2.2 - 16-3.2.3博物馆、展览馆-16-3.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ASEB分析-17-3.3.1 ASEB栅格分析法-17-3.3.2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ASEB分析-17-3.4本章小结-18-第四章宁夏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旅游开发的

20、感知分析-19-4.1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概念-19-4.2传承人特征分析-19-4.3传承人深度访谈-20-4.3.1访谈对象-20-4.3.2访谈结果分析-21-4.4 本章小结-25-第五章游客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 -26-5.1问卷调查游客感知-26-5.1.1 数据親-26-5丄2调查结果分析;-26-5.1.3问卷调査结论-32-5.2 ROST网络文本分析游客感知-32-5.2.1基于网络文本的游客感知分析-32-5.2.2 ROST网络文本分析结论-36-5.3本章小结-36 -第六章基于传承人和游客感知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37 -6.1构建宁夏非遗旅游开发模

21、式的前提条件-37-6.2宁夏现有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评析-38-6.2.1文化旅游景区模式评析:-38-6.2.2民俗村模式评析-39-6.2.3博物馆、展览馆模式评析-39-6.3宁夏非遗旅游开发新模式-40-6.3.1全域体验开发模式-41 -6.3.2传承人技术入股开发模式-42-6.3.3旅游纪念品嵌入开发模式-43-6.4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施保障-44-6.4.1加强完善制度法规-44-6.4.2旅游企业更新经营理念-44-6.4.3加强人才技术支持-45-胃七章结论展望-46-参考文献-47-附录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附录2: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2、53-附录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游客感知调査问卷-57-& 谢.-59-个人简介-60 -图表目录图1-1研究技术路线-8-图3-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空间分布图-15-图4-1 “花儿”专编教材-22-图4-2皮影、剪纸、花儿项目在旅游景区展示-22-图5-1游客对非遗的感兴趣程度-27-图5-2游客喜欢的非遗类型-28-图5-3游客了解非遗的途径-28-图5-4游客知道的宁夏非遗项目-29-图5-5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30-图5-6游客非遗传承与保护意愿- 30 -图5-7游客选择非遗旅游的原因-31 -图5-8游客喜欢的非遗旅游形式(偏好)-31-图5-9游客对非遗旅游的期望-

23、31-图5-10非遗旅游语义网络结构图-35-图5-11游客非遗旅游网络文本的情感分析-36 -图6-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构建流程图-41-表2-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遗产旅游定义及区别-11-表3-1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及项目数量统计-14-表3-2 ASEB栅格分析法及其单元代号(ASEB分析矩阵)-17-表3-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ASEB栅格分析-18-表4-1宁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状况-20-表4-2被访者个人基本情况-21 -表4-3杨氏泥塑传承谱系-21-表5-1非遗旅游开发游客感知调查人口统计学-27-表5-2游客了解非遗途径的广度-28-表5-3游客知道的宁夏非

24、遗项目数量统计-29-表5-4非遗旅游网络文本词组词频统计-33-表5-5非遗旅游网络文本共词矩阵-34-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各民族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碰撞、融 合,外来文化给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部分民族文化正在逐渐凋零,而非物 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文明成果,由于其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变 性等特征,传承和发展更加困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濒危状态,亟需得到保护和发展, 因此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旅游者逐渐偏

25、好文化旅游目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重头戏,市场前景 十分广阔,同时,通过科学规范的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的利用率,服 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的发展规律。非 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窘境及保护问题,实现文化 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有效协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序传承和保护,同时丰富文化 旅游内涵和意义,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意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蕴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试图从

26、非遗传承人和游客为切入点,分析了解非遗传承人和游客对非 遗旅游开发的感知态度和利益诉求,从而进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此满 足非遗旅游开发中非遗传承人和游客的合法需求和权利。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 构建对于宁夏本区乃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够完善 和补充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充实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护理论 体系。同时,本研究可为宁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提供决 策依据,为其他类似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具有理论指导 意义。1.1.2.2现实意义宁夏非物质文

27、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具有以下三大现实意义:首先,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项目是回族文化的精华和典 范,具有地域与民族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国家文化繁荣的研究价值不可忽视。其次,我国已经正式实施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的 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实行宁夏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向西开放,这一大政策的落实给本省的旅 游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提出了挑战,将宁夏打造成为高层次的、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外共 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迫在眉睫,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该是其中之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的重要

28、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 遗产作为魅力极大的旅游资源设计加工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不但能够增加旅游收益,还能 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途径,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 展。因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对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 要性不可小觑,同时也能够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对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以 及传承,对促进宁夏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1.2国内外研究进展1.2.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于18世纪的欧洲,并很快在世界各国得

29、到响应,各国纷纷开展 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取得成熟的保护理念和良好效果。欧阳正宇(2012)通过对权 威国际旅游学术期刊Anna丨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检索显示从2000年起,主题为非遗旅游 的研究持续增加,论文数量迅速增长,选题和研究方法多样,非遗旅游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话 题之一1。日本韩国的非遗保护在立法、制度建设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已成体系。日本最早树立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他们在注重保护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把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并称呼为“无形文化财持有者”,并且为其量身制定了 “人间国宝认证制度”以保护代表性传

30、承人。韩国的非遗保护已经普及到民间大众层面,每个 人都是非遗保护者。国外非遗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1) 非遗概念的演变与拓展。虽然经历较长的研究历史,非遗概念己经达成共识,但在这 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多种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变迁,使得非遗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与革新。 因此非遗概念的演变研究仍是重点之一。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相对于适应时代 变化的双重变化。首先,它拓宽了在有形遗产基础上无形遗产的范围和性质,更加开放包容。 其次,范围扩大,它包含吸收了无形的商品,能够对特定群体的身份进行识别,或弘扬传播一 些传统的价值。MarilenaVecco (2010)分析了在西欧国家文化遗产概念

31、从“有形”到“无形” 的演变2。(2) 非遗价值的评估。非遗的价值评估特别是在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研究得到关 注,研究方法先进。Maria JosS del Barrioa MariaDevesab (2012)等以文化节庆为例,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得出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提出了文化节庆的高效组织方式, 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生存力3。Andrea Bdez, Luis CSsarHerrero (2010)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 和成本效益法为文化遗产的重建提出对策4。Silvia Rita Sedita (2013)引入“扩展适应(exaptation)” 5的概念,分析了

32、非遗的杠杆作用,即非遗通过扩展适应的途径去创造新的经济 价值,实现革新和创造新的事物。HyungyuPark (2011)建议将非遗作为共同的民族记忆,通 过非遗旅游,去缓解调停朝鲜和韩国的政治文化冲突6。(3) 非遗保护与开发研究。非遗保护与开发研究伴随着非遗研究的始终,立法保护体系已 经健全,技术保护日益先进。从非遗的资源价值出发,对其进行开发保护研究,是目前的研究 视角。Francesca Cominelli,Xavier Greffe (2012)强调作为一种创新与改革的资源,非遗激发 了社会经济创新,从不同的案例研究探索非遗保护对策,揭示以个人和非遗创造者为主的保护 系统具有极限性,

33、应该通过知识和文化实践,不断创新,发挥非遗巨大的价值7。Miguel Vidal Gonzalez (2008)研究了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增强和传统界限的消退,非遗旅游 的特征和本地环境关系发生变化,进行独立于本土环境的非遗旅游特征识别1.2.2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伴随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中国国内出现了 “申遗”热潮,中国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研究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相比国外,起步晚,发展缓慢,并没有 形成系统理论,只是呼吁性的声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提法较少。2005年和2006 年分别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4、的意见、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非遗保护迈出的一大步,伴随着非遗法规文件的出台, 相关学术研究也如火如荼展开。通过CNKI检索,“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范围为 2001-01-012013-12-31,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9944篇。结果显示:2003年以前没有相关非物 质文化遗产主题的研究;2003-2005年文献数量很少,处于萌芽起步阶段;2006年以后文献数 量呈快速增长,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各界的关注,研究成果较多。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类筛选之后,发现国内非遗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1) 概念、特征及价值研究。杨怡(2

35、003)对非遗的概念研究较早,对非遗概念从缘起到 之后的发展进行研究9;张春丽,李星明(2007)对非遗的概念术语、内涵及外延做了详细分 析1();最终即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11。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己经确立,但是 具体到各个国家又有所变化。刘壮,牟延林(2008)、宋俊华(2006)、喻学才,王健民(2007) tm4等学者也对非遗概念进行了不断的比较与论证,提出国际规定的非遗概念不完全适合我国 国情,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此外,韩基灿(2007)、赵蔚峡(201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

36、其重要价值进行了研究15_16。 彭林绪(2008)、金剑等(2012)分别对非遗价值的实现方式、非遗价值核算等进行研究 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要求我们保护和发展非遗,其特征又决定了它的保护不是 一蹴而就得,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参与。(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 和价值,其传播方法和传播影响是研究重点。通常报刊、书籍等印刷物、电视广播等媒介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基本途径,网络及视频传播也越来越普遍。余洋(201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动漫形式传播做了分 析冯晶、陈丽娟(2011)、郭平(20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其实是一种

37、文化传播过 程,在其传播过程中,社会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变化都会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播环境变化,因而其文化内涵及意义发生变迁,困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W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重 点内容,研究成果较丰硕,主要研究分为保护方法和保护主体两方面。保护方法研究主要包括: 立法保护、旅游开发保护、生产性保护、高校教育及图书馆保护、数字化保护及档案式保护等。 保护主体研究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传承人及传承制度保护以及私权保护等。1.2.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1.2.3.1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内容(1) 开发模

38、式研究。开发模式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成功的开 发模式能够有效保护非遗传承,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对非遗旅游至关重要。根据王德刚,田芸 (2010)、冯会会(201】)、雷蓉、胡北明(2012)、张敏(2012)等学者研究,主要的非遗旅游开 发模式有以下7种:实景舞台剧、民族(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民俗生态旅游村、文化生 态保护区、主题公园模式和节庆活动模式2M5。这7种开发模式各有优势,对非遗旅游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研究。在旅游开发的消极影响逐渐突显时,通过旅游开 发对文化进行保护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同时,一些学者对

39、这种过于偏激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论证旅游开发对文化保护的积极意义。因此,科学的旅游开发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之 有效的方式之一。胡曦(2010)提出非商业化旅游开发策略、适用条件及实现机理26;曹诗图、 鲁莉(2009)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征及其各种功能对其分类研究,并提出旅游开发建 议27。此外,尤海平(2010)、蔡朝双(2010)、代凌枝(2011)、陈涛(2012)等学者从不同 方面提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2MU。(3) 价值评估及评估体系研究。非遗的旅游价值研究被广泛重视,很多学者对非遗的价值 和开发潜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套价值评估体系。王海蓥(2010)

40、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 价值定量研究,并提出开发指导思想和原则321。梁圣蓉、阚耀平(20】1)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量化体系,并研究通过了该体系的普适性及科学性检验33。(4) 开发条件及适宜性分析。非遗旅游开发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和 旅游开发条件,如交通、市场、资金等,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偏远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很有必要对其非遗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分析。苗红、张敏(2014)应用GIS方法进 行了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研究34。陈炜、陈能幸等(2011)构建了我国西部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进行了验证3

41、W6。(5) 居民感知分析。居民的旅游感知印象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旅 游更是如此,社区居民都是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非遗旅游开发与他们息息相关,因此居民感知分析对于促进非遗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尹华光、赵丽霞等(2012)对张家界居民进行 问卷调查,研究居民对非遗旅游的感知情况37。许春晓、胡青芳等(2010)进行了非物质文化 遗产旅游社区居民感知研究38。1.2.3.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视角(1) 体验经济视角。居民收入的提髙,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促使游客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个性化旅游产品需求多样,旅游体验时代到来,旅游逐渐由一般的“观光旅游”向“深度旅游” 发展,更

42、加注重游客的心理体验需求,这就对非遗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 此,基于体验经济角度的非遗旅游开发研究很有现实意义。肖刚(2010)、王文文(2011)从体 验经济理论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此外,高栓成(2011)、 徐文燕(2011)、白雪(2012)、章皙妮(2010)等学者基于体验视角分别从体验质量、旅游需 求、产业化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对非遗旅游进行了研究4M4。(2) 真实性原理视角。“真实性”理论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其中,“舞台真实” 是旅游“真实性”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命题。蔡朝双(2012)对旅游真实性进行深刻剖析,提出 非物

43、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45。袁圆(2011)、邓小艳(2010)、冯玮玮、魏辉(2012)、 冯晓娜(2011) 46_49等也从真实性理论视角分别对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3) 传承保护视角。传承与保护是非遗研究的核心问题,非遗旅游也是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积 极响应,从传承与保护视角研究非遗旅游较少,研究内容不一。谌世龙(2011)、雷蓉、胡北明(2012)、邓小艳(2012)等从传承保护视角出发分别对非遗旅游产品化、非遗旅游开发的必要 性及非遗旅游社区参与做了研究5M21。还有一些学者对传承人及传承制度进行研究,提出传承 人保护和产权保护对策,以期非遗传承得到保障。1.2.4宁夏非物质文化

44、遗产研究进展宁夏非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薄弱,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以具体非遗项目案例研究居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釆用定性描述 性研究,缺乏一手调查资料的应用和定量研究。卢小兵(2012)分析了宁夏音乐类非遗生存现 状和保护传承问题并提出对策53。韩婷(2011)、张丽群(2012)、马晓红(2010)对回族口弦 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保护与传承对策54_56。此外,一些学者分别对回族花儿、踏 脚舞、杨氏家族雕塑等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分析,呼吁加强传承与保护力度。与国内目前研究热点内容相比,宁夏的非遗保护研究侧重于非遗生存现

45、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却没有提出可行的保护模式,在立法、传承人与传承制度、价值评估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还很欠缺。目前,与国内研究热点比较接近的仅有以下两篇论文。白景瑞(2012)对宁夏回族 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以及传承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保护花儿传承人的措施57;陶雨芳 (2011)对建设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出“多层面整体保护”思路58。王海平(2011)的 硕士论文中,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全面的SWOT分析,对宁夏非遗向外发展的模式 及途径做了详细研究59。1.3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研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旅游学、 文化学、经济学、人类

46、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传播学、美术学等不同学科都 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先进,尤其是广 泛应用数理模型,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 兼有少量的定量研究,对数理模型和时间序列上的研究比较缺乏。未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研究内容上将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上也不断创新,注重研究过程的实证性,对研究结果进 行量化分析和表达。宁夏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相对滞后,需要紧跟国内外研究趋势,抓住研究热点和关键,根据 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使宁夏非遗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国内基于传 承人和游客视角对非

47、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数量极少,尤其是对地处西北内陆的少 数民族地区研究比较欠缺,对非遗传承人在旅游开发中的情况关注较少。在内陆向西开放大背 景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亟需展开,本文将传承人和游客作为主要研究视角对 宁夏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将非遗转化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实现宁夏非遗 旅游的跨越式发展。1.4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1.4.1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遗产旅游概念、文化

48、旅游、遗产旅 游与非遗旅游的区别等以及相关理论的引入与应用。第三章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包括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现状 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ASEB栅格分析。第四章为宁夏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包括传承人特征分析、传承现状分 析、传承人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主要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获得 传承人对非遗旅游开发的传承现状以及感知态度。第五章为游客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包括数据资料收集和游客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 知分析。通过向潜在游客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并应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 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期望和态度。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 通过RO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