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537117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doc(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藤野先生经典教学设计、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272133) 朱则光【教学目标】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教学创意】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

2、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教学设计】一、聚焦“伟大”: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

3、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

4、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5、屏显)“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比较:(屏显)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

6、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三、感受“伟大”: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

7、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

8、啊!”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默读第13段

9、,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反复朗读。对比(屏显):东京也是这样。东京无非是这样。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

10、,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

11、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全班讨论,教师点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呜

12、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四、升华“伟大”: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

13、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

14、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

15、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教学反思】分析,从矛盾开始。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过去我执教过多次,但总感觉文本千头万绪,教学设计更是拖沓芜杂,似乎教了很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没教找不出隐藏在文本中的矛盾,分析就变成了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那样的文本分析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如果说,这次的教学有什么突破的话,我认为就在文本解读上。这主要是受了孙绍振教授的影响,他在名作细读等多部著作中都对文本分析做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

16、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怎样揭示文本的矛盾?那就是还原法,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来,这样就有了分析的空间。鲁迅用“伟大”这个词评价藤野先生。我用还原法:藤野先生仅是一位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时间是二十年后,作者是文学家特别是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一般就是感激,怎么能说是“伟大”呢?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分析的空间就有了。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个经典文本里“伟大”的特殊性,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无矛盾无以分析。本文的“矛盾”就在“伟大”这个词上,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使教学找到了一个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高度、广度和厚度。(改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