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7364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doc(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现代诗写作技法漫谈 咏物诗,有的侧重写形,有的侧重写神。刻意形容,则物趣盎然;摄取魂魄,则必有远韵。一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也像是黄杨木雕刻玲珑透剔,变化无穷不知是天和地的对话还是风雨雷电的檄文。山核桃山核桃重在写形,把山核桃刻划得十分逼真。在诗人笔下,山核桃的外形是活现的,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山核桃的形象,究竟是人刻的甲骨文,还是天地对话留下

2、的印记?抑或是风雨雷电为了讨伐谁而书写的“檄文”?似乎都像又都不像,那就让读者去玩味吧。也许,这首诗是由老年人绉巴巴的脸皮引发出的联想吧?软体动物最需要硬壳。 无题无题着眼于神,即挖掘出软体动物这类生灵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特征是属于软体动物的,但同时也与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相类似,所以能引发出人们的联想和感慨。无论写形还是写神,咏物诗总要让人悟出点什么,否则,就不成其为诗了。 诗歌创作,有些人通常习惯于顺向思维甚至迎合某种定势,而有的诗作则独辟蹊径,通过逆向思维,对大家已接受和认可的形象从反面入笔,从而立意新颖,写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例如,有一首题为浮萍的诗写道: 浮萍自有它的可爱有根不占土

3、地有叶不露媚态五湖四海为家不计条件好坏活着一身清白死了面不改色诗人巧用逆向思维,把历来被人视为轻浮、肤浅、渺小的浮萍写成了忠诚、刚直、顽强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尚者。构思巧妙,令人耳目一新,真可谓别出心裁。再如,一首题为向日葵的短诗:乍一看,就像一轮太阳就连花瓣也似阳光一般金黄每天跟随太阳旋转仿佛唯有你最忠于太阳给自己戴上“向阳”的桂冠自诩是万物学习的榜样其实,在那乌云蔽日的时刻你垂下头,茫然不知所向这首诗又把人们心目中一直视为象征美好忠诚的向日葵,写成了风派人物的典型,辛辣的讽刺了这类人投机取巧,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丑态。 有经验的摄影师拍照,总是十分重视选择角度,以突出所拍摄对象的特点。写诗也

4、是这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总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发现。而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在于独辟蹊径就在于能给人以新的美感。 钱锦方的浮萍:浮萍忧郁地说:难以捉摸的风,使我的生活漂泊不定这短短三行小诗,写浮萍埋怨风使它的生活漂泊不定,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浮萍一直得不到诗人的赞赏,它的忧郁也不无道理。这是一种发现,是诗。然而正如浮萍的编者所点评的那样:“风若反问浮萍:你为何不扎根呢?这恐怕也是诗。”同是浮萍,观察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诗意也就不同,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如果我们将视觉、触觉之内的事物作为“实”,把视觉、触觉之

5、外的事物诸如情感、意志等视为“虚”,那么,诗的以实写虚,其实就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例如,“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李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摹状,就使“愁”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信仰”本是抽象的东西,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而诗人却写道:在敌人面前,它,是枪!在饥饿面前,它,是粮!在严寒面前,它,是火!在黑暗前面,它,是光!雷抒雁信仰台湾诗人蓉子的晚秋的乡愁写得非常精彩:啊!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缺残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议论,通过发问,强化第二句诗的分量。第二句诗侧重写景,说月亮“尽是缺残”,饱含诗人的哀惋和忧愁。第三、四句借西风抒情,用拟人化的

6、手法写对故乡的思念。四行小诗把这“晚秋的乡愁”表现得多么刻骨铭心,多么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呵!诗的以实写虚,就是用生动的文字塑造形象。机械的说明,刻板的描写,空洞的议论,都只会败坏诗的胃口。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想象,“托物言志”、“寓意于物”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象征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诗往往好像是在咏叹、抒写某一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它的本意并不在此,而在这种现象本身所寄寓的象征义。如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全诗短短八句,既写出了

7、老马的形象,更写出了老马的命运。诗中虽然只在如实地描写,没有一句慨叹,但从中我们却感受到诗人对于老马命运的深深同情。然而,这仅仅是在写马吗?谁读了不联想到旧中国苦难的农民?不联想到诸如闰土、祥林嫂等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呢?诗人正是抓住了老马与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民本质上的相似点默忍生活的艰辛,“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负着无尽的苦难,“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悲愤和痛苦无处诉,“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但在痛苦中又怀有希望,“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言在此而意在彼,把当时农民忍辱负重、命运无定的遭遇放到具有类似点的“老马”身上,才使这首小诗拥有超负荷的容载量,强烈地感染人、打动人。!无论读诗或写诗,我

8、们都要善于通过诗中所描摹的事物去理解其深层意义和弦外之音。 小诗的创作,往往在于寻找新鲜的比喻。因为一个新鲜的比喻首先是诗人对生活的一次新发现、新感受和新理解,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请读王尔碑的柳:是母亲的手,温柔的手深情地把我抚慰把我抚慰,低语着春天来了! 是女儿的辫子,长长的辫子在我眼前飘来飘去 飘来飘去,歌唱着春天来了!“母亲的手”和“女儿的辫子”两个比喻构成这首小诗的血肉之躯,将春柳的温柔和可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寄寓和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清新明丽,撩人情思。雷抒雁的雨滴也是一首巧用比喻的好诗:五月的雨滴,像熟透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 这是酿造的季节呵

9、!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以“熟透的葡萄”来形容“五月的雨滴”,这是多么新鲜多么精彩的比喻,不仅传达出五月雨滴的重量,而且把五月的雨滴描摹得神采飞扬,可爱至极。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奇葩。寻找新鲜的比喻,也就是要善于展开联想,善于由此及彼,使“此”的某一特征在“彼”中得到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 怎样写诗,前人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明代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说:“文出正面,诗出侧面。”意思是文章往往从整体入手,需要详尽具体的描写,而诗却往往避实就虚,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升华为优美的意境。吴乔又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这种比喻生动地表明写诗与作文的区别,很有启发性。

10、王怀让的农村小景只有四句:年青的团支书自荐当生产队长,手中的规划图就是他立下的军令状,社员们的掌声把整个小村抬了起来,抬起来,放在他宽阔的肩上掌声能把一个村庄抬起来吗?一个村庄能放在一个人的肩上吗?能,因为掌声代表信任,全村人的信任不就是把一个村庄放在被信任者的肩上吗?诗若不这样写,而直写一个青年新任队长,全村人都信任他,相信他能将小村引向富裕之路。这只能是文,而不是诗了。刘畅园的小渡口:小渡口吹着黄昏的风一年又一年松花江流走了岁月渔夫的孩子长成了破浪的长帆渔夫的孩子能长成破浪的帆吗?能,渔夫的孩子长大了,像他父亲一样在江上摆渡,劈风斩浪,不就像那船上的帆吗?其实,所谓诗出侧面,就是说诗往往只

11、抓住描绘对象的特征,在考张和比拟中施展诗之所能,诗之魅力。任何笨拙的描写,繁琐的表述,都只会败坏诗的胃口。 诗,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是诗意终结的标志,而是画龙点睛、破壁腾云的神来之笔。明人谢榛所说的“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是很有见地的。清音有余,是诗歌特有的魅力,它使诗意超越篇章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行有限而情无限,促使读者去咀嚼,去想象,去回味。公刘的五月一日的夜晚: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羡慕吧,生活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

12、生。这首诗摄下了1955年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这一历史性的画面。“这一夜”是“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诗结尾两句的议论,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短暂的“一夜”与漫长的“一生”的对比,突出了“这一夜”得来之艰辛;“享受”与“战斗”紧连,唤起人们抚今追昔;而“战斗了一生”五个字,包含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斗争,可歌可泣的故事,促人回忆,引人深思啊!这样的结尾,堪称余味无穷;这样的结尾,堪称精警。 唐朝诗人王勃翻新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忘四海,万里犹比邻”而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传唱千古的名句,这就是传统诗歌创作中的点化。在古典诗词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

13、很多。在新诗中,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也不少。如石祥的望月:月亮慈母的眼睛,望着我,望着你。天之涯,海之角,千里,万里。哪一丝月光不是慈母手中线?缝在你身上,连在我心里。这首诗大致化用了三首唐诗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写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由月而思乡;“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孟郊),由思乡赞颂母爱,于是翻出一个新的意境“月亮慈母的眼睛”。点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善于继承传统的动力;点化也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不弃前贤的创造。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何等奇美瑰丽的景象,怎不令人心驰神往!这是郭沫若天

14、上的街市的诗句,这种回环的语式给人一种美,一种飘然欲仙的美。 多梦的春天是绿色的绿色的春天常把秋梦见沉甸甸的秋是金黄色的金黄色的秋天是醒了的春天的梦蓝曼多梦的春天 春日朗朗,春光溶溶,春天是多梦的季节,这本不足奇,但令我们叹服的是诗人关于“绿色”与“金黄色”的回环复沓,是诗人关于“春梦”的发现。回环是造成诗意浓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有助于抒发缠绵悠长的情愫。 景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而诗人笔下的静态的景物,却往往活跃跳脱,富于生机。这种表现手法,称之为“化静为动”。描写和咏叹“一线天”的诗也很多,刘益善却如此下笔:一次未遂的呐喊,这呐喊一定撼地惊天!一线天一线天”也是静景,是大自然鬼

15、斧神工的奇观,诗人却喻为一次撼地惊天的未遂“呐喊”,可谓“石破天惊”式的奇想,化静为动,令人叹绝。化静为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是一种以神写形、以情写景、寓我于物的艺术手法。对比,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十个字,就把唐朝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触目惊心。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卖炭翁“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的鲜明对比,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在新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也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如叶簇的海与天空:海与天空多么相同白的浪花白的云彩蓝的水域篮的苍穹海与天空多么不同大海是一个富有的实体天空却只会变幻

16、面孔这首小诗由大海与天空的“多么相同”写到“多么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再如凝溪的泼冷水:一瓢冰凉的冷水,泼到一块烧得通红的火炭上。火炭嘶哑地悲叫一声,一阵青烟,脸色黑得失去了光。一瓢冰凉的冷水泼到石灰上,石灰像雪莲花开得舒展酣畅:嘿!你想把我的心也泼冷?来吧,冷水更能激发我心中的热量。火炭发热发光,给人以温暖,但感情脆弱,怕泼冷水。而石灰不怕泼冷水,当冷水泼来反而更能激发心中的热量。作者通过这两个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小诗巧妙运用对比,不仅能使事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而且能使描写对象的典型性更加鲜明。 一切艺术都应该是美的,诗歌更应当是美的结

17、晶。所以,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在创作时,无不选择美的形象,构筑诗意的美。一朵云彩,落日余晖,这样的景象谁没见过?但诗人雁翼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太阳匆忙地走下西山,把一张彩色的手帕忘在山巅,风姑娘轻轻地抖动手帕,仿佛要把太阳招喊回还。一朵彩云这首诗很美,因为它有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诗人把稍纵即逝的新鲜的感觉转化为经久不衰的诗意美。艾青说:“愈是诗的,愈是形象的。”诗人不用干巴巴的概念来表现情感,而是要寻找一些“客观对应物”,即选择美的形象来巧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是野菊花,我和我的山民,同样的性格荒坡上有我深深的根这根,最知道故土的温热闻频野菊花“野菊花”朴实却热烈,虽不雍客华贵

18、,却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它是美的。诗人正是通过“野菊花”这一美的形象,把强烈的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古人有“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之说。所谓含蓄,就是思想感情融铸于精炼、鲜明、生动的语言之中,寄寓于作者精心选择的形象之内,不一语道破,而让读者去揣摩,去体会。司空图把含蓄的作用精辟地概括为一句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艾青的树是这样写的: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诗人通过树的形象,含蓄地概括出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人与人之间,外表是分离的,但在心灵

19、深处总是相通的”(艾青语)这层深意。再如戴望舒经过现代女作家肖红之墓时曾口占的一首小诗: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鸥闲话诗人拜谒不幸早逝的肖红之墓,似乎并没有哀悼的表示,而简直是羡慕。其实,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诗行,含蓄地流露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深刻地表达了对肖红的痛悼!四句小诗,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感染力。含蓄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含蓄的诗才能达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境界。因为直白浅露,则味如嚼蜡。 诗,应该是美的。它不仅要有美的色调,美的光彩,美的神韵,还要有美的节奏。郭沫若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

20、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可见,一首诗有无节奏,或节奏鲜明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效果。请读流沙河悼念张志新的小诗哭:不装哑就必须学会说谎想起来总不免暗哭一场哭自己脑子里缺少信念哭自己骨子里缺少真钢 今夜晚读报纸失声痛哭愧对着女英烈一张遗像要诚实要坚强重新做人这一回干脆把眼泪流光这首诗,每行四顿(不装哑就必须学会说谎),全诗按这样匀整的节奏进行,铿锵和谐。再如青勃的归侨:赶车,赶船,一回到花城,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一扑到娘怀,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一跨上乡土,就恢复了童年这首诗从语言到意境都是非常简洁和朴素的,但充盈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意却那么具体、亲切、触手可及。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达了游子归乡的喜悦和欢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