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6).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92840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6).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日渐衰落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答案B解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但决策权力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

2、共理朝政的格局”,内阁仍然掌握议政功能,故D项错误。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政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

3、废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明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与史实不相符,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厚往薄来,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故C

4、项错误;材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国的强大吸引力,故D项正确。4爱新觉罗福临于1643年即位,次年改元“顺治”,寄托着“治国顺利,华夏一统”的愿望。从事实看,福临的“顺治”主要体现在()A建立清朝 B入主中原C击败沙俄 D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顺治皇帝在位时期,清朝入主中原,故选B项。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故排除A项;击败沙俄的是康熙,故排除C项;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故排除D项。5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

5、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清初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带有明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并非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体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有较大区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可

6、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D项错误。6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可知,徐中约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赞扬康乾盛世,故B项错误;材料从制度层面分析统治危机,未突出皇帝个人因素,故C项错误;徐中约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脱

7、离国情,故D项错误。7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实行地丁银制度,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并不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地丁银的推行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地丁银的确立改用货币征收赋税和徭役,进一步松弛了农

8、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地丁银按照土地来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促使人口大幅度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故D项错误。8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各项税收虽然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收入主要来源是地丁税,故A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地丁税变化幅度很少,故B项错误;对外贸易额有增加,但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私盐走私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9乾隆帝亲

9、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A满族 B藏族 C回族 D蒙古族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班禅六世”“喇嘛之自愿”可知,这里有两个宗教领袖,即班禅和达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主要有册封以及设置驻藏大臣。册封方面,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常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故选B项。10清朝应蒙古族

10、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B体现“齐其政而不易其宜”C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D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的这种盟旗制度虽然本身确实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但却非历史上的首次因俗而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可知,清王朝对蒙古族虽然政令合并统一,但不

11、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盟旗制度较为充分地尊重了蒙古族的利益,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而且明清大一统制度之下极难形成地方割据,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高度自治”,故D项错误。11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我国古代纺织技术先进,故

12、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南方的纺织业发达,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将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广州的巨额关税和杭州丝绸衬衫在英国的畅销,说明当时的长途贩运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12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

13、控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海关货税十分繁重,有利于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从而体现出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正确。13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存有自给自足观念 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可知,通过经商致富的徽商依然会以自家田地满足自家生活需要,这说明部分徽商存在自给自足观念,故A项正确。14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这表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

14、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答案B解析“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中王守仁说的话,片面,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守仁的话可知,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这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没有继承,故D项错误。15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D

15、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可知李贽主要用意在于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故A项正确。B项是李贽的观点但不是其主要用意,故错误;材料中“道学”不是指道家学说,而是指封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李贽在诗文写作方面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错误。16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杜丽

16、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7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答案B解析土豆确实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正好可以印证这一

17、史实,故A项错误;土豆等外来高产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土豆的传入是西方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中外贸易扩大的产物,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国人物质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18下图是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由此可见()A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B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C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D四库全书偏重文学答案A解析根据统计图可知,“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将近一半,这说明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中是学者统计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

18、况,非政府注重收录,故B项错误;进士并非不重视经学,只是题目中未提到而已,故C项错误;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且以经部和子部为主,故D项错误。19唐本草图经载“菘菜不生北土,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菘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为此徐光启亲自试种,结果“种芜菁三四年,亦未尝变菘也”;此外,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并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材料反映了徐光启()A继承总结前人经验 B学习西方农业思想C开展实地调查统计 D重视农业实验方法答案D解析徐光启重视实践,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纠正前人错误认识,排除A项;材料

19、未体现学习西方农业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实地调查统计而是强调农业实验,排除C项。20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当它们印刷之后,会冲击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排除B

20、项;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越来越严格,外交政策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4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

21、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7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

22、发展趋势。(2分)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1分)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4分)(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1分)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2分)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仍元制,设中书省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得出制度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说明

23、即明朝沿用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得出内阁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得出内阁成员大多具有进士资格,他们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代的政治建设有利

24、于加强君主专制,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缓冲皇帝和国家机器的矛盾。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央各部的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

25、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据冯建勇辛

26、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5分)答案(1)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5分)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3分)(2)变化:解除边禁,移民实边;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27、据材料一“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得出维护领土的完整;据材料一“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得出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据材料一“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得出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据材料一“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得出陆疆与海疆并重;据材料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得出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据材料一中“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得出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第二小问,可以从对边疆政治(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

28、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边疆经济(促进了边疆开发)、全局政治(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得出解除边禁,移民实边;据材料二中“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出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据材料二“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得出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

29、的行政管理制度。2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因此,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12)等等。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材料二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无书不读”,涉猎诸家。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35岁时,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

30、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1)根据材料一,归纳徐光启“经世致用”活动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促使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的主要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时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主要原因。(5分)答案(1)表现:关心灾荒救助;注意排灌水利建设;设置试验田;著述翻译。(4

31、分)因素:家庭环境、地理环境、献身精神、个人认识、西学传入等。(4分)(2)方法:研读、请教、实践、总结。(3分)原因:纠正错误,补充不足。(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因此,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概括为:关心灾荒救助;注意排灌水利建设;设置试验田;著述翻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可知,家庭环境、地理环境对他影响很大;联系所学,还可以从科学家的个人认识、精神风貌,西学的传入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得出研读、请教;据材料二“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得出实践、总结。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得出纠正错误,补充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