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7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6218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7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7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7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中图版讲义:第27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doc(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7讲群落的稳态与调节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生命观念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科学思维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近三年考情2017全国卷(31)、2016全国卷(5)、2016全国卷(31)、2015全国卷(4)科学探究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社会责任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

2、.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温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

3、全国卷,31(3)()(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5A)()(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31(1)()(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4B)()(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31(4)()提示(1)(2)鹰迁入后,蝉的数量减少。(3)(4)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5)2.深挖教材(中图版必修3 P75“营养结构”拓展)下面是几种营养关系曲线图,请说出每个曲线图所表示的营养关系类型。提示表示竞争关系(竞争

4、力悬殊较大),表示捕食关系,表示互利共生,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相当)。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逻辑思维能力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 B.竞争C.寄生 D.互利共生解析两个对资源利用方式完全相同的种群生长在一个稳定的、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二者相互争夺氧气、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答案B2.(2019四川成都市诊断)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

5、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D1.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2.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通过群落结构的辨析,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3.(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

6、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中具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答案B4.(2019甘肃兰州模拟)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7、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答案B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8、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9、,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通过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1.(2018经典高考)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错

10、误;与阶段、相比,阶段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答案D2.(2019广东中山调研)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A错误;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再存

11、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且所需时间短,C正确、D错误。答案C“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围绕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5全国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

12、力强,C错误。答案D4.(2019安徽黄山摸底考试)如图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和生物进化的顺序相同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故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

13、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答案D(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顶点。考点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

14、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研究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小动物诱虫器采集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可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名称,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

15、和目测估计法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结合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考查科学探究能力1.(2019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

16、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B错误;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种群,应说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C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正确。答案D2.(经典高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对动植物的遗传残骸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

17、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_。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湿润的棉花模拟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实验成功关键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记

18、下其特征。(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正确区分捕食与种内斗争及竞争与种内斗争的关系点拨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一种种间关系,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是一种种内关系,而竞争是异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一种种间关系。易错点2正确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点拨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种群内生物高低错落有致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3错将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点拨高山上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

19、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4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点拨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易错点5错误认为群落演替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点拨群落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因为群落演替还受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深度纠错1.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C.大鲈鱼吃小鲈鱼属于捕食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

20、成不再发生变化解析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物种,是种群而非群落,而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特征,A错误;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B正确;大鲈鱼吃小鲈鱼是种内斗争,而非捕食,C错误;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也相对稳定,但并不表示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答案B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和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

21、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山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段,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

22、间竞争较为激烈,D正确。答案B3.(2018内蒙古包头期中)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A.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是阳生植物B.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小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森林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解析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过程中,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物种在与物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

23、错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大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错误;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森林,C正确;物种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能表明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答案C随堂真题&预测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解析

24、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互相抑制,D不合理。答案D2.(2014海南卷,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

25、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答案D3.(2020高考预测)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

26、越复杂D.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温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A错误;无论哪个群落,其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D错误。答案C4.(2020高考预测)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多样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与群落结构有关B.由桦树林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属于初生演替C

27、.竞争的结果大多表现为优胜劣汰,极少表现为相互抑制D.群落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解析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即动物多样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与群落结构有关,A正确;由桦树林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竞争的结果常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优胜劣汰,C错误;种群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答案A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5分钟)1.(2018衡水信息卷)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可用取

28、样器取样法D.酵母菌培养液中菌数太多时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A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一定时期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酵母菌培养液中菌数太多时,应先稀释再计数,D正确。答案D2.(2019湖北八校联考)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甲、乙为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D.光的穿透性、

29、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解析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生物群落包括湖泊中所有生物,B错误;湖泊干涸,但土壤条件仍然保留,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C错误;该湖泊中既有垂直分层现象,也有水平镶嵌现象,D错误。答案A3.(2019全国高三摸底)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B.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C.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优势物种取

30、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乔木成为优势种,仍然有苔藓、灌木等植物,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是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B、D正确;火灾后草原、砍伐过的森林,土壤条件仍然保留,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答案A4.(2018天津一模)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具有以下特点:面积大,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且树冠密集,这种森林却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且长势整齐,不存在生存斗争B.植被垂直结构简单,可以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人工林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演替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D.树林地表植被

31、较少,水土的保持能力差,容易发生火灾解析植物种群内部会因争夺水分、空气、阳光等发生生存斗争,A错误;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稀少,B错误;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误;人工林地表植被较少,水土的保持能力差,容易发生火灾,D正确。答案D5.(2019河南安阳质检)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 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

32、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B.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D.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解析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大熊猫的天敌等生物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正确;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

33、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正确。答案A6.(2018河北保定一模)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4、,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答案B7.(2018全国百校大联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请回答有关问题:(1)调查人工湿地公园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法。若用样方法调查人工湿地植被的丰富度,需统计每个样方中的。(2)将废弃河道改造为人工湿地公园,体现了群落的演替。该人工生态群落的建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群

35、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3)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湿地公园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游玩观赏的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1)标志重捕植物的物种数(2)次生速度和方向(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抵抗力直接8.(2019大象天成百校联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B.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群落演替与群落内部的变化及外部环境均密切相关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6、A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食物种类决定,B正确;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变化和群落内部变化影响,C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不变,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D错误。答案D9.(2019中原名校联考)某海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的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B.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C.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

37、的种群密度解析食物来源不同,可以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由题干信息可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B错误,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答案B1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

38、一定相同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物种丰富程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答案C11.(2018衡水调研卷)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质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稳定的能力较强B.从废弃的农田和盐碱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

39、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A正确;废弃的农田和盐碱地仍然保留一定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到芦苇湿地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芦苇湿地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C错误;该湿地不同地段上物种组成的差异是由于地形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正确。答案C12.(2018清华诊断性测试)下图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

40、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解析由表可知,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甲、乙两种群数量不可能都增长,因为第七年数值为0,A错误;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兔子的数量增长要快于牛数量增长,B错误;甲、乙两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而由表可知,甲种群数量第七年为0,C错误;甲、乙最可能是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是弱强弱,D正确。答案D13.(2018博雅闻道金卷)外来物种大

41、米草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很快遍布海滩,致使当地很多生物濒临灭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米草在我国海岸带出现了自然衰退现象。下图为不同土壤质地及淤积深度对大米草总生物量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土壤质地可能引发海岸大米草种群的衰退,与淤积深度无关C.外来物种大米草改变当地植物群落类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利用大米草培育出耐重度盐碱的“大米草水稻”是基因多样性的应用解析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使当地很多生物濒临灭绝,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由柱形图可知,土壤质地及淤积深度都可能引发大米草种群的衰退,B错误;外来物种大米草入侵

42、到当地,当地有生物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耐重度盐碱的“大米草水稻”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属于基因多样性应用,D正确。答案B14.(2019衡水调研卷)果园桃树一般栽种后23年左右形成树冠,开始挂果,在这期间,间作茎秆低矮、喜阳的农作物,可达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保护果园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果园的总收益。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内的全部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种群相比,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2)大多数农作物不耐连作,分析原因,一是,二是_。(3)从群落结构上分析间作形成了群落的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环境的

43、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果农在果园种植了西瓜,在苗期西瓜周围生长了一种双子叶杂草而且对幼苗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种间关系中的。解析(1)桃树不分雌雄,没有性别,故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性别比例。(2)作物根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若连作,特定农作物连续从土壤中吸收某种营养元素,易造成农作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除此之外,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3)间作在水平上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间作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保护果园环境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4)双子叶杂草和西瓜幼苗争夺阳光、水分等资源,属于竞争关系。答案(1)性别比例(2)连作同一种农作物易造成土壤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连作容易发生病虫害而减产(3)水平间接(4)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