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上海地区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75158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上海地区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9年度上海地区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度上海地区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度上海地区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应用1(5分)按要求填空。(1)锲而不舍, 。( 劝学)(2)柳永的词八声甘州“ , , ”三句描写,以“渐”字领格,勾勒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萧索图景。2(5分)阅读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片断,按要求选择。 记者:金庸先生,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 81 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 ? 金庸: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1)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

2、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没精力做学问有关吗?B与王朔先生批评您眼界太窄、您的武侠小说太俗有关吗?C与有媒体批评您不甘寂寞、借高龄求学来炒作有关吗?D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ABCD二、现代文阅读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孙玮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

3、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

4、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边看展品,边听手机里的语音介绍,游走于思南公馆。新媒体传播使得文字、声音和影像可以交织融合,为游览者创造了一个由地理、叙事、影像、意义等多重空间并置的世界。游览者说:“以前来这里就是拍拍照、喝喝茶。现在这种博物馆模式,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方位解读公馆的体验。”与看电视和用电脑上网完全不同的是,游览者的身体是处在相关联的实体空间中,人的感官在实体、虚拟空间来回穿梭、反复

5、切换,人们感受到的思南公馆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中的,也不完全是虚拟叙事中的,它是虚实相生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再现了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身体的全息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叙事方式,拿着手机游走于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就是城市叙事的主体。用身体感知城市,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就用“都市漫游者”的意象,留给世人一个感性的巴黎,它与现代性城市规划中的那个法兰西首都形成鲜明对照。本雅明的理论“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为后来者开辟了理解城市的路径。信息流贯穿的思南露天博物馆,将存留在上海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符码

6、,通过新媒体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大众与城市文脉的接触与对话,城市文脉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纪实空间”“朗读亭”等许多项目都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运作。这些公众号以思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建基于非常深厚的“卢湾”情结、上海认同。这些项目在实体空间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与公众号虚拟空间的传播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生产出一个历史与当下互嵌的思南公馆城市空间。新媒体除了发挥报道事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等大众媒介的传统功能,其意义更在于创造一种附着记忆、强化认同的新型空间,城市文脉便是这个新型空间的灵魂。传播之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在移动网络时代发生了颠覆性

7、转变。传播不仅仅是虚拟空间中的文字、影像叙事,传播更生成了城市文脉的新形态,将城市文脉植入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由地理、信息、意义等交织而成的网络,那么城市文脉是表现在、潜藏于、渗透进这多重网络之中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在于,以时空重组、穿梭虚实等方式打通这些网络,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实践,促成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往与对话。在新媒体研究中,二维码常常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所谓交互界面,最简单的意义,是指打通人机之间的隔膜。二维码联结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并被不断创生出新的链接形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媒介。被二维码渗透的城市也可以视为一种交互界面,社会多重网络在此汇聚、互

8、嵌、再生,新型社会实践将不断涌现,城市文脉得以创造性地延续。(1)开篇叙述“二维码展品”事件,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众对“二维码”的负面认知引出下文的论证。B以新媒体的真实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引出论题。C以“二维码”事件这一有信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D为下文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起铺垫作用。(2)第段中画线词语“抹平疆界”在文中指的是 。(3)下列说法与第段本雅明的理论相符的一项是 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B如果城市被规划而具现代性,就会被概念化为单一空间。C只有新媒体介入大众的生活实践,城市才能不被同质化。D只要为大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就不会被同

9、质化。(4)用第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的观点,分析第段思南博物馆事例。(5)本文针对公众质疑进行回应,其阐释是否达到效果?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梅子涵明天,女儿就要返回巴黎。今晚,她和同学聚会,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睡不着,在二楼坐着等,到一楼门口站着等。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可是我现在想听见声音,想听见是女儿回来了,哪怕看见走过去的不是女儿,哪怕它也不是这深夜小路上很贵重的脚步声,因为我听见的时候会想,这大概是女儿了,我就会准备了开门。这样地仔细听着,准备开门,可却不是她,脚步

10、声便是我这时最重要、最单调、最丰富的心思。我还可以有什么别的心思呢?如果有别的心思,那么也只有是从这个心思里生出来。这个心思是现在这个时间的母题。这时隔壁小毛家刚满月的小女儿啼哭了几声。这样的细嫩声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梦神,朝你呼出了一口无限软的气,让窗里窗外、小毛家窗外的树、我家门口的路,都成了恍然飘忽的梦。刚满月的小女孩,你细嫩地一哭,妈妈就喂你吃奶,爸爸就给你换尿布,他们和你都是在一个最无忧的童话里,你正是你的父母的梦神,连安徒生也很难写出它的安详。可是门外的路上仍旧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没有女儿的脚步声。她不是刚满月,细嫩的声音只在我们耳边、眼前;不是五岁、十岁

11、,玩耍的脚步只在家门口;十八岁那年,中学领着他们去一个水边的小镇,大概是想让他们最后一次松垮地走走,天真地闹闹,说说惆怅和茫然,提前喝一杯告别酒,就要参加生命一世最大的考试了,每一天的路都走得颤抖。她站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告诉我大家都喝黄酒了,大家都说,马上就要分开了。她电话里的声音满是迷雾般的水汽,我知道她也是颤动着想哭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去想到,这一场最大的考试,接着的大学,接着的继续长大,都只是她会和我的分开、和妈妈分开的序幕。而其实,只要会分开,那么之前的每一天都只是序幕,可是那时我哪里能够想得到?女儿现在的脚步是在巴黎走,在欧洲和别的国家走,偶尔一年或两年,才走到中国上海的

12、家门口。上海的家只是她偶尔回来住几天的地方。而那几天,她还要忙碌地走出去,和人轻松地说这话,和人严肃地说那事。一个人的长大如果还是在他没有长大时的路上,那么是不是就可能不被注视、不被喜欢、不被人夸赞地说:“你真是棒哦!”如果一个人永远还是童年路上的溜达者,那么即使门口的路上昼夜亮着路灯,生命的气质里是不是就不会有溢彩的流光?我很矛盾地这样想这么问,是因为我只能这样想着问着慰问自己。我已经想了很久,慰问了很久。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也早不是走在很小的时候、很年轻时候的家门口了。我的脚步早就踩在了无数地址、五湖四海。我的外祖母,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总是在看得见家门口小路上的窗口前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我走

13、到家门前的路上抬头看去,窗口已经没有外祖母,也没有父亲,总算母亲还在。而窗口终究都会空的,站在路上,看着窗口,我们只能对自己说:“空了。”而那时,我们可能也的确很棒了。想过来说过去的矛盾啊!而我现在站在这儿,女儿走到门口,门里看着门外,门外看着门里,真真实实,什么也不少,虽然是夜里,没有那么亮堂,但那短短的一会儿,眼里是流光的,心里是溢彩的。一个当父母的人,一天的日子,就算拉上红颜色的帷幕了,明天怎么开始,那就随便它怎么开始吧。我不能不叹息,因为偏偏这时一个计算题从母题里生出来了。我算着,假如我可以再活20年,女儿一年回来一次,每一次我都在她离开的前一个夜晚站在这里等候她,那么我就还可以有 2

14、0 次。假如我只可以再活 15 年,那么我就只有15次。即使还可以有30次,它也是这么少,怎么会这么少啊?数学的计算啊,你就这么把我这一天快落下的红帷幕算得有些忧伤了。其实每一次,去巴黎,离开的时候,在机场告别,我拥抱着她,心里也是这样想,又减少了一次。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很喜欢写类似伤感的句子:减少了、减少了,故事结束了。我想,还是打个电话吧,问问她是不是快到家了。可是这时又有脚步声了。这时的路上终于不是只有路了,女儿走到了门口。我开了门。我把红幕拉上。我对她说:“早点睡,明天夜里在飞机上又睡不好。”明天夜里她睡不好的时候会想起今晚我站在这里等她吗?而明夜的这时我照旧会想,她在已经飞行很远的飞

15、机上睡得好吗?上海到巴黎很远!她从小到大,我总是在一个单调的心思里打滚,滚得疲劳,又乐此不疲。因为我是父亲。父亲和母亲都会这样单调,其实,他们都非常丰富。(1)赏析第段语言运用的特点。(2)本文由“脚步声”写到“脚步”,结合内容分析其行文思路。(3)第与第段都写了女儿走到门口的情景,辨析其作用。(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三、诗歌阅读5(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宋)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注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1)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16、A游学 B宦游 C交游 D游历(2)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方着笔 B比喻新颖贴切C以落花写离情 D以西江梦点题(3)后六句不抒离情而写别意,结合内容作赏析。四、文言文阅读6(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苏颂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

17、,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

18、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遗诏务从俭约 时至刻临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郡人汹汹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 C气势凶猛 D争吵不休颂既邃于律历 A深入 B深远 C探究 D精通(3)第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B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C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D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4)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

19、以岁月而足,可乎?(5)依据第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B以为比苏颂高明C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 D为自己见识浅陋(6)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段为例加以分析。7(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待漏院记(宋)王禹偁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

20、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

21、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注漏:古代计时器。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1)可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2)对第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安泰百姓,并吞四夷消弭战患,开垦荒田举荐贤能,贬斥奸佞辞官消灾,严惩罪犯ABCD(3)下列成语与第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4)赏析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5)结合内容,分析第段的作用。五、写作8(70分)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

22、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5分)按要求填空。(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2)柳永的词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描写,以“渐”字领格,勾勒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萧索图景。【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解答】故答案为:(1)金石可镂;荀子(重点

23、字:镂)(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重点字:霜)【点评】劝学中的名句辑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5分)阅读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片断,按要求选择。 记者:金庸先生,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 81 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D? 金庸: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

24、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1)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A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没精力做学问有关吗?B与王朔先生批评您眼界太窄、您的武侠小说太俗有关吗?C与有媒体批评您不甘寂寞、借高龄求学来炒作有关吗?D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是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ABCD【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考查补充句子,要紧密结合语境,通过分析

25、回答的内容,准确判断。(2)考查理解概括观点态度,要紧密结合回答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排除法。【解答】(1)根据回答的内容“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应是针对记者所问的“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排除ABC。(2)根据回答的内容“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体现出其胸怀宽阔,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此符合;“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承认自己的不足,态度诚恳,与此符合,排除ACD。答案:(1)D。(

26、2)B。【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二、现代文阅读3(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孙玮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

27、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

28、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边看展品,边听手机里的语音介绍,游走于思南公馆。新媒体传播使得文字、声音和影像可以交织融合,为游览者创造了一个由地理、叙事、影像、意义等多重空间并置的世界。游览者说:“以前来这里就是拍拍照、喝喝茶。现在这种博物馆模式,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方位解读公馆的体验。”与看电视和用电脑上网完全不同的是,游览者

29、的身体是处在相关联的实体空间中,人的感官在实体、虚拟空间来回穿梭、反复切换,人们感受到的思南公馆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中的,也不完全是虚拟叙事中的,它是虚实相生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再现了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身体的全息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叙事方式,拿着手机游走于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就是城市叙事的主体。用身体感知城市,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就用“都市漫游者”的意象,留给世人一个感性的巴黎,它与现代性城市规划中的那个法兰西首都形成鲜明对照。本雅明的理论“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为后来者开辟了理解城市

30、的路径。信息流贯穿的思南露天博物馆,将存留在上海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符码,通过新媒体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大众与城市文脉的接触与对话,城市文脉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纪实空间”“朗读亭”等许多项目都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运作。这些公众号以思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建基于非常深厚的“卢湾”情结、上海认同。这些项目在实体空间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与公众号虚拟空间的传播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生产出一个历史与当下互嵌的思南公馆城市空间。新媒体除了发挥报道事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等大众媒介的传统功能,其意义更在于创造一种附着记忆、强化认同的新型空间,城市文脉便是这个

31、新型空间的灵魂。传播之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在移动网络时代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传播不仅仅是虚拟空间中的文字、影像叙事,传播更生成了城市文脉的新形态,将城市文脉植入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由地理、信息、意义等交织而成的网络,那么城市文脉是表现在、潜藏于、渗透进这多重网络之中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在于,以时空重组、穿梭虚实等方式打通这些网络,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实践,促成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往与对话。在新媒体研究中,二维码常常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所谓交互界面,最简单的意义,是指打通人机之间的隔膜。二维码联结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并被不断创生出新的链接形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媒

32、介。被二维码渗透的城市也可以视为一种交互界面,社会多重网络在此汇聚、互嵌、再生,新型社会实践将不断涌现,城市文脉得以创造性地延续。(1)开篇叙述“二维码展品”事件,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以公众对“二维码”的负面认知引出下文的论证。B以新媒体的真实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引出论题。C以“二维码”事件这一有信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D为下文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起铺垫作用。(2)第段中画线词语“抹平疆界”在文中指的是消除地域(或城市)之间的差异。(3)下列说法与第段本雅明的理论相符的一项是A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B如果城市被规划而具现代性,就会被概念化为单一空间。C

33、只有新媒体介入大众的生活实践,城市才能不被同质化。D只要为大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就不会被同质化。(4)用第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的观点,分析第段思南博物馆事例。(5)本文针对公众质疑进行回应,其阐释是否达到效果?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释,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

34、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文本的核心内涵,重点分析相关的要素,准确理解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解答】(1)A从开头部分“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可知,“负面认知”错误,观众对“二维码”的认知是正面的。C

35、“支撑观点”错误,文本只是引出范例,并没有作用于观点这一角度;D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的铺垫是一些专家的质疑,并非是“二维码”的作用。(2)对“抹平疆界”的理解要结合“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一句进行理解,主要是消除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3)第段本雅明的理论说的是“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四个选项中,BCD恰好与之相反,陈述的是单一化的空间和具体概念的体现,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

36、”与“本雅明的理论”相契合。故选A。(4)第二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强调的是新媒体与具体物质之间的一种呼应和公众的具体认知,承载的是人与城市之间的具体关系,没有真正意义上契合公馆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而第五段思南博物馆是从具体的认知角度,呈现出新媒体与大众实践之间的一种相互融合与具体的延续。(5)这一道题是一道综合性的探究题,考试要明确自我观点,如认为其阐释达到了效果,可以从阐释的是具体的文化内涵,补充的是新媒体不断延续的具体实践,能够成为一种具体的现实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认为不能够达到效果,可以从思南博物馆的案例只是一种个例现象,不能说明具体的现实意义,这些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等角度进行

37、具体分析。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B(2)消除地域(或城市)之间的差异(3)A(4)承载了思南公馆文化符码的公众号,与公馆实体空间的项目 活动互为呼应,生成了人与城市对话的新型关系,城市文脉借由新媒体与大众生活实践的交互而延续。(5)示例一:本文先以思南露天博物馆案例,阐释新媒体再现城市文化、联结大众生活实践并借此延续城市文脉的功能,再补充新媒体将不断创生生活实 践,思南公馆的个案将成为常态,理由能够服众。示例二:本文先以思南露天博物馆案例,阐释新媒体再现城市文化、联结大众生活实践并借此延续城市文脉的功能,但个例不能完全说服公众,预期由 新媒体创生的新型社会实践有待于时间来检

38、验,理由不完全能服众。【点评】归纳文本要点: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梅子涵明天,女儿就要返回巴黎。今晚,她和同学聚会,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睡不着,在二楼坐着等,到一楼门口站着等。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可是我现在想听见声音,想听见是女儿回来了,哪怕看见走过去的不是女儿,哪怕它也不是这深夜小路上很

39、贵重的脚步声,因为我听见的时候会想,这大概是女儿了,我就会准备了开门。这样地仔细听着,准备开门,可却不是她,脚步声便是我这时最重要、最单调、最丰富的心思。我还可以有什么别的心思呢?如果有别的心思,那么也只有是从这个心思里生出来。这个心思是现在这个时间的母题。这时隔壁小毛家刚满月的小女儿啼哭了几声。这样的细嫩声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梦神,朝你呼出了一口无限软的气,让窗里窗外、小毛家窗外的树、我家门口的路,都成了恍然飘忽的梦。刚满月的小女孩,你细嫩地一哭,妈妈就喂你吃奶,爸爸就给你换尿布,他们和你都是在一个最无忧的童话里,你正是你的父母的梦神,连安徒生也很难写出它的安详。可是门外的路上仍旧只有小路

40、,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没有女儿的脚步声。她不是刚满月,细嫩的声音只在我们耳边、眼前;不是五岁、十岁,玩耍的脚步只在家门口;十八岁那年,中学领着他们去一个水边的小镇,大概是想让他们最后一次松垮地走走,天真地闹闹,说说惆怅和茫然,提前喝一杯告别酒,就要参加生命一世最大的考试了,每一天的路都走得颤抖。她站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告诉我大家都喝黄酒了,大家都说,马上就要分开了。她电话里的声音满是迷雾般的水汽,我知道她也是颤动着想哭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去想到,这一场最大的考试,接着的大学,接着的继续长大,都只是她会和我的分开、和妈妈分开的序幕。而其实,只要会分开,那么之前的每一天都只

41、是序幕,可是那时我哪里能够想得到?女儿现在的脚步是在巴黎走,在欧洲和别的国家走,偶尔一年或两年,才走到中国上海的家门口。上海的家只是她偶尔回来住几天的地方。而那几天,她还要忙碌地走出去,和人轻松地说这话,和人严肃地说那事。一个人的长大如果还是在他没有长大时的路上,那么是不是就可能不被注视、不被喜欢、不被人夸赞地说:“你真是棒哦!”如果一个人永远还是童年路上的溜达者,那么即使门口的路上昼夜亮着路灯,生命的气质里是不是就不会有溢彩的流光?我很矛盾地这样想这么问,是因为我只能这样想着问着慰问自己。我已经想了很久,慰问了很久。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也早不是走在很小的时候、很年轻时候的家门口了。我的脚步早就

42、踩在了无数地址、五湖四海。我的外祖母,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总是在看得见家门口小路上的窗口前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我走到家门前的路上抬头看去,窗口已经没有外祖母,也没有父亲,总算母亲还在。而窗口终究都会空的,站在路上,看着窗口,我们只能对自己说:“空了。”而那时,我们可能也的确很棒了。想过来说过去的矛盾啊!而我现在站在这儿,女儿走到门口,门里看着门外,门外看着门里,真真实实,什么也不少,虽然是夜里,没有那么亮堂,但那短短的一会儿,眼里是流光的,心里是溢彩的。一个当父母的人,一天的日子,就算拉上红颜色的帷幕了,明天怎么开始,那就随便它怎么开始吧。我不能不叹息,因为偏偏这时一个计算题从母题里生出来了。我

43、算着,假如我可以再活20年,女儿一年回来一次,每一次我都在她离开的前一个夜晚站在这里等候她,那么我就还可以有 20 次。假如我只可以再活 15 年,那么我就只有15次。即使还可以有30次,它也是这么少,怎么会这么少啊?数学的计算啊,你就这么把我这一天快落下的红帷幕算得有些忧伤了。其实每一次,去巴黎,离开的时候,在机场告别,我拥抱着她,心里也是这样想,又减少了一次。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很喜欢写类似伤感的句子:减少了、减少了,故事结束了。我想,还是打个电话吧,问问她是不是快到家了。可是这时又有脚步声了。这时的路上终于不是只有路了,女儿走到了门口。我开了门。我把红幕拉上。我对她说:“早点睡,明天夜里在

44、飞机上又睡不好。”明天夜里她睡不好的时候会想起今晚我站在这里等她吗?而明夜的这时我照旧会想,她在已经飞行很远的飞机上睡得好吗?上海到巴黎很远!她从小到大,我总是在一个单调的心思里打滚,滚得疲劳,又乐此不疲。因为我是父亲。父亲和母亲都会这样单调,其实,他们都非常丰富。(1)赏析第段语言运用的特点。(2)本文由“脚步声”写到“脚步”,结合内容分析其行文思路。(3)第与第段都写了女儿走到门口的情景,辨析其作用。(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把握重要意象、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

45、法等角度去赏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找出关键标志进行筛选。(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和作品形象的理解能力。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作品形象,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4)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解答】(1)“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

46、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中的三个“只有”在此处构成排比,突出”我”内心的急切,这些脚步声展现出心中的一种担忧之情。“想听见”“哪怕”“准备”这三个短语具有口语化,而且意思即为连贯,通过这三个内容情景化的再现出“我”在等女儿时的那种专注、突出“我”内心的一种细密,展现出“我”对女儿的一种担忧。(2)文章首先是通过“我”对女儿脚步声的一种期待进行展开,随后则是通过女儿的成长以及“我”自己人生成长中的脚步之声,再就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的主要事迹以及家庭中的一些主要矛盾进行具体阐释,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我”在这里面进行的是种种联想,通过具体的内容化为虚构的想象来展现出女儿夜晚所思所想的具体情境,进而突出父亲的一种内心丰富的人生情感。(3)第七段写女儿走到门口的具体情景,这里是一种想象,是“我”揣想女儿与“我”隔门对视的具体情景,展现出“我”内心的感受,且这一内容与上文看不到亲人的内心担忧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极为形象而别致的突出父母子女安好给人带来的一种最为朴素的人生情怀,这是一种幸福感,充满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