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阶段检测(5-7章) .docx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4938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阶段检测(5-7章)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阶段检测(5-7章)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阶段检测(5-7章)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阶段检测(5-7章) .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阶段检测三(5-7章)(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病患者一定带有致病基因B.染色体结构变异常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C.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人类遗传病的发生解析:人类的染色体异常病患者并不携带致病基因。四分体时期常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其属于基因重组,而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叫单基因遗传病。由于近亲携带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高,所以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人类遗传病的发生

2、。答案:D2.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B.突变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C.突变体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突变体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解析: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AX、AY、aX、aY,A项正确。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中的A基因变成了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B项正确。突变体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所在的片段移接到Y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导致基因A和a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符合基因的分

3、离定律,C项错误。突变体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部分,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项正确。答案:C3.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和a、B和b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其他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D.A和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的种类不同解析:A和a、B和b分别为一对等位基因,能够按照基因分离定律遗传。A、a和B、b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

4、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他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和a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答案:A4.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作出的判断是()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解析:该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该遗传图解中,女儿患病,父亲正常,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项正确。答案:C5.图1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

5、体,图2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两图中的字母均表示对应位置上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最多有三对等位基因B.图2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基因突变C.图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D.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解析:图1中的同源染色体上表示出了三对等位基因,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等位基因,只是未表示出来,A项错误;图2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B、C两项错误;D、d属于等位基因,所以其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D项正确。答案:D6.下图是某高等植物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示意

6、图,此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12和36B.16和48C.8和24D.6和24解析: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据题图可知,卵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共12条染色体,则此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6个,染色体数目为24条。答案:D7.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突变体若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

7、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解析:接受辐射前的除草剂敏感型大豆为杂合子,经辐射处理后,显性基因所在片段丢失,表现为抗性突变体,则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故A项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丢失大量基因,不具有可逆性,不可恢复,故B项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故C项错误。抗性性状得以表现,说明抗性基因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可以编码肽链,故D项错误。答案:A8.STR是DNA分子上以26个核苷酸为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片段,单元的重复次数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现已筛选出一系列不同位点的STR用作亲子鉴定,如7号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GATA”为单元,重复714次;X染色体有一个

8、STR位点以“ATAG”为单元,重复1115次。某女性7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DNA的上述STR位点如右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筛选出用于亲子鉴定的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B.为保证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C.有丝分裂时,图中(GATA)8和(GATA)14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D.该女性的儿子X染色体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解析:为保证亲子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所选重复片段较少发生变异,而且应有足够多的重复片段(STR),因此,A、B项均正确;有丝分裂时,(GATA)8和(GATA)14均进行复制后向子细胞中分配,所以两个子细胞中都

9、含(GATA)8和(GATA)14,C项错误;该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传给子代的概率均为1/2,所以D项正确。答案:C9.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1与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C.3与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D.若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解析:单独判断甲病,3和4都正常,却生出了患病的儿子,说明为隐性遗传,由4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进一步确定甲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单独判断乙病,1和2都正常,却生出了

10、患病的女儿,确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项错误。设a表示甲病基因(A表示对应的正常基因),b表示乙病基因(B表示对应的正常基因),由后代表现型确定1的基因型为BbXAXa,3和4的基因型依次为BbXAXa、bbXAY,5基因型为BbXAXa 的概率为1(Bb)1/2(XAXa)=1/2,B项错误。3和4的基因型依次为BbXAXa、bbXAY,理论上后代共有8种基因型和6种表现型(女性正常、男性正常、女性只患乙病、男性两病皆患、男性只患甲病、男性只患乙病),C项错误。若7的染色体组成为XXY,他的基因型为XaXaY,由于7的父亲即4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7的XaXa 只能来自母亲即母亲形成了性染色体

11、多一条的异常卵细胞(基因型为XaXa),D项正确。答案:D10.褐鼠的不同基因型对“灭鼠强”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E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E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E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基因型TTTttt对维生素E依赖性高度中度无对“灭鼠强”的抗性抗性抗性敏感A.基因t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TTTt=11C.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D.基因库会发生显著变化解析:维生素E含量不足的环境中,Tt、tt两种基因型的褐鼠生活能力较强。长期连续使用“灭鼠强”进行处理,tt褐鼠会被大量消灭,Tt个体能存

12、活下来,基因t的频率不会下降至0,A项错误;由于TT个体对维生素E高度依赖,故TT个体被大量淘汰,B项错误;Tt基因型频率会接近100%,C项正确;该种群基因库不会发生显著变化,D项错误。答案:C11.下图表示基因突变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核酸链的一部分,c是肽链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c表示基因的复制和转录B.图中由于氨基酸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D.除图示情况外,基因突变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增添解析:abc表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A项错误;图中显示,基因中的碱基G被C替代,即发生了基因突变,B项错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

13、密码子决定,即密码子具有简并性,C项正确;除图示情况外,基因突变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D项错误。答案:C12.右上图表示植物育种的两种方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中E植株的获得是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B.过程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16D.若C为水稻,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经过形成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由育种流程图可知,图中表示杂交育种;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项正确;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E单倍

14、体植株,利用的是细胞的全能性,A项正确;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C项错误;形成的花粉粒即是C品种产生的雄配子,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项正确。答案:C13.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

15、种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解析:据题干及图示,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如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最好选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由于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因此当14号染色体与异常染色体分离时,21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形成的精子类型有14号+21号、异常染色体、14号、异常染色体+21号,当21号染色体与异常染色体分离时,14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形成的精子类型有14号+21号、异常染色体、21号、异常染色体+14号,因此共有6种类型的精子。由于该男子产生的精子中有正常精子,也有异常精子,与正常女性婚

16、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答案:D14.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项错误。幼苗丙细胞内的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幼苗丁,幼苗丁顶芽部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6条,顶芽部位细胞处

17、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72条染色体;幼苗丁根尖部位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未加倍,此部位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可观察到细胞内有36条染色体,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项错误。形成的戊与甲、乙个体相比,染色体数目加倍,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D项错误。答案:B15.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

18、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种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由题中信息不能判断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是否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A16.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

19、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某通道蛋白中只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其原因应是控制该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个别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据表中有抗性杂合子推测,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地区抗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应为2%+20%1/2=12%,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的突变率最高,而是说明乙地区的环境最有利于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生存,C项错误;丙地区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该地区环境对该基因决定的性状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答案:D17.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

20、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花矩变长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B项错误。该兰花的花矩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共同进化,C项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项错误。答案:C18.下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

21、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有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D项错误。答案:C19.某昆虫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

22、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现有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则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A.50%B.60%C.40%D.100%解析: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BbEe,F1随机交配得F2,则理论上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可推知F2成虫群体中EEEeee=361,即EE占3/10 ,Ee占6/10,ee占1/10。因此,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3/10+1/26/10=6/10=60%。答案:B2

23、0.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解析: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的祖先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经过自然选择,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自然选择;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DNA相似度上看差别是1.1%,与非洲猴的差别是2.24%,所以亲缘关系不同;人类与黑猩猩DNA相似度差别是0.99

24、%,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2分)若某研究小组用普通绵羊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绵羊甲和乙各1头,具体见下表。绵羊性别转入的基因基因整合位置表现型普通绵羊、-白色粗毛绵羊甲1个A+1号常染色体黑色粗毛绵羊乙1个B+5号常染色体白色细毛注:普通绵羊不含A+、B+基因,基因型用A-A-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基因转录时,在的催化下,将游离核苷酸通过键聚合成RNA分子。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NA的,多肽合成结束。(2)为选育黑色细毛的绵羊,以绵羊甲、绵羊乙和普通绵羊为亲本杂交获得F1

25、,选择F1中表现型为的绵羊和的绵羊杂交获得F2。用遗传图解表示由F1杂交获得F2的过程。(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黑色细毛绵羊,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个体杂交得到F3,再从F3中选出2头黑色细毛绵羊(丙、丁)并分析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基因对A+和B+基因表达产物量的影响,推测绵羊丙的基因型是,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占的比例是。解析:(1)基因转录时,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将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合成RNA分子。翻译时,由于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故核糖体移动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处时,多肽合成结束。(2)由题意知,黑毛和细毛为显性。绵羊甲和普通绵

26、羊为亲本杂交,子代有黑色粗毛和白色粗毛两种,绵羊乙和普通绵羊杂交,子代有白色细毛和白色粗毛两种,选择F1中表现型为黑色粗毛的绵羊和白色细毛的绵羊杂交获得F2。(3)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黑色细毛个体杂交得到F3,根据 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的情况,判断丙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选出合适的黑色细毛个体为双杂合体,各自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1/4,故子代中符合丁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答案:(1)RNA聚合酶磷酸二酯终止密码子(2)黑色粗毛白色细毛(3)A+A+B+B-1/1622.(10分)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种遗传病的致

27、病基因用B或b表示),其中-6不携带致病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判断的理由是。(2)-5的基因型为。-8和-9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是。(3)若仅考虑甲病,请用遗传图解表示-5和-6再生一个孩子的患病情况。(4)若-5后来出现了乙病症状,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是某些细胞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基因中的序列发生了改变,也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解析:-5、-6表现正常,且-6不携带致病基因,生出患病的-9,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4表现正常,生出患病的-8,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为表现正常的女性,可判定-5的基因型为B

28、_XAX-,又因为其母亲患乙病、儿子患甲病且丈夫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故-5的基因型为BbXAXa。据图可推知,-8的基因型为1/2bbXAXA或1/2bbXAXa,-9的基因型为1/2BBXaY或1/2BbXaY,故他们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21/4=1/32。答案:(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5、-6表现正常,生出患病的-9,故为隐性遗传;又因为-6不携带致病基因,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2)BbXAXa1/32(3)如下图(4)碱基(脱氧核苷酸)片段缺失23.(8分)下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途径1、4依据的

29、遗传学原理分别为、。(2)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3)通过途径2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4)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品种C的基因型是,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解析:(1)途径1为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途径4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途径2为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植株都是纯合子(经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加倍)。(4)途径3幼苗的基因型为HhRr,而途径1中品种A是HhRr自交而来,故是HhRr的概率为1/21/

30、2=1/4。品种C是幼苗HhRr染色体组加倍而来的,基因型为HHhhRRrr,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1)基因重组基因突变(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单倍体育种100%(4)1/4HHhhRRrr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24.(10分)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若让F1中的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

31、,F2中出现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解析:(1)根据题意,两亲本为BBCLCbbCLC,则F1的基因

32、型有BbCLC和BbCC两种,比例为21,则F1的表现型有2种,蓝羽短腿和蓝羽正常腿,比例为21。若让F1中的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即BbCLCBbCLC,则F2羽毛颜色表现型有3种,比例为121,其中蓝羽占1/2,小腿长度表现型为腿短与正常2种,比例为21,其中短腿占2/3,则F2出现6种表现型,蓝羽短腿所占比例为2/42/3=1/3。(2)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有CL即表现为短腿性状,故CL应是显性;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C能够成活,CLCL胚胎致死,故CL应是隐性。(3)b基因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可能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进而导致翻译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也可能改变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ZW分离,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具有Z或W染色体。 将来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同时产生的极体中含有相同的性染色体。含Z染色体的卵细胞与极体结合形成ZZ型细胞,发育为雄性。而含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极体结合形成的WW型细胞,发育过程中,胚胎致死。因此,若卵细胞只与第二极体结合,则后代总是雄性。答案:(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腿=2161/3(2)显性隐性(3)提前终止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