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7000269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doc(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作者: 罗志田 2011-12-01 13:24:25 来源:南方周末 我们自己做得好不好,应当有所承担,不宜怪到昔人身上。更要有少数君子,能够多识前言往行,以守先待后中国的史官文化,曾颇受诟病,指斥之言,流传甚广。不过那是个别思想家在独居一室而没什么资料可看时所说的话,大致类似传说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是所谓幽愤之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诗意的创作,不能视之为实录。就像西儒葛兰西,也曾在狱中写札记,对霸权深有体悟,乃发明从权力看人际关系的理论,影响广远。若说社会上层往往热衷于权势争夺,或许尚可(亦未必然);有些学人进而援以解释基层乡街的民众,或许就有些隔膜了。盖老百姓不论是

2、贫居闹市,还是在乡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无太多权势可言,也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意识。邻里之间,虽不乏小争小斗,仍以和睦相处为常态。若乡街之上,人人都成了葛兰西,简直就是一个思想家的社会,恐怕也太过理想了。我们来看看过去的史官究竟做些什么。上古的史官是君主近臣,所谓“王前巫而后史”,两皆天官,要观察并记录天象,与天沟通,兼行祭司的一些功能。史官的另一职责,就是根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原则,汇聚和整理采风得来的信息,使君主知其统治是否仍代表着“天命”。而维系历史记忆,更是史官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记录朝廷大事和君主言行,还要通过盲人传诵说唱的方式,来补充古代那“电报语法”式的简短记录,以延续

3、群体的记忆。简言之,上古的史官承担着全方位的沟通角色空间方面从社会最底层到上天入地,时间方面从过去到现在。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形象地表述了这一基本的功能。据说从天子到各诸侯之国,都曾设有这样的史官。甚至地方事务,也有类似的人负责记录和采风。中国的史书之所以能长期延续不断,与这样一种特别看重历史记忆的传统直接相关。后来史官的地位逐渐降低,史学的基本功能也有所变化,但记录和传承却始终受到重视。故说文解字对“史”的界定,就是“记事者也”。从唐代起,政府正式设立史馆,专职修史。到宋代以后,每一新的朝代都要为前朝修史,成为一种制度。这既是为了总结历史的教训,也借以确立新朝的政治正当性

4、。从中国传统言,就是确立合道性。中国与西方及其他很多地方的一项重大不同,就是“道”或真理不必来自超人世的上帝。在一个没有上帝或上帝已淡出的世界里,历史和史学就重要得多。中国古人非常敬天,又未曾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天和人之间永远是互通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史学承担的责任,就是通过历史记载和叙述,来说明并论证关于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故历史和史学在中国的核心地位,与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大不一样。或即因此,也曾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史官文化,却不免有些夸大。历代史官的地位,实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论我们把传统视作包袱还是资源,史官既不能承担其责任,也不足以独揽其

5、光荣。那些拾人牙慧借史官以反传统者,不过人云亦云,似有些“说而不思则罔”。在目前这动荡纷乱的社会里,不讲规则的举止风起云涌,思出其位的言行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着“人心不古”的忧患意识;也有不少人习惯了推卸自身的责任,把今日的问题归咎于历史。据说西文history是his story的意思,那固然有些性别的歧视,似乎her story便被排斥(只有世道出了问题时,才想起某些女性该负责任);不过,套用电视剧常出现的语句:是个爷们儿就要像个爷们儿!我们自己做得好不好,应当有所承担,不宜怪到昔人身上。另一方面,在中国逐步“走向富强”后,不论外人国人,又都对中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亨廷顿曾观察到:许多非西方国家在追求以富强为标志的“现代化”时,竞相往西方寻求成功的秘诀;而这些国家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之后,又转而声称是其本土文化而并非从西方寻来的秘诀促进了它们的成功。他进而推论: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但文化复兴的前提,是文化并未断裂。如果包括“专家”在内的学人,对传统文化也已隔膜,出现各种再造式的复兴,也并非不可能。人多远虑,然后可以少近忧。不要忘了富而后教的古训。更要有少数君子,能够多识前言往行,以守先待后。这才是中国史学长期的责任和传统。(作者为历史学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