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ppt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680886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ppt(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荔枝赋并序,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赏析】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游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游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令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游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2、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作者介绍,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

3、出现等做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张九龄在周(武则天称帝时期)长安二年中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他于此时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背景解读,字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诸公莫之知(宾语前置句,应为“诸公莫知之”)(2)而固未之信(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固未信之”)(3)果之美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美之果者”)(4)孔翠于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孔翠”),文言句式,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

4、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提示:“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1第二段写了荔枝树的哪些特点?【答案】荔枝树的生长环境受气于东方,生长于偏远的南方;生活习性向阳生长,寒暑不凋;外形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形如盖;生活品性不高不卑,枝干刚直。,2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答案】在前

5、文的充分描摹中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托物写志。,3荔枝在价值、际遇方面,与人有着哪些相通之处?【答案】荔枝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有的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一样不为人所知。,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的主要特点。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

6、,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了荔枝来表情达意。,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在塘面上,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

7、只是一刻,风稍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透视】1考点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

8、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个考点,有时是很难截然区分开的。这三个考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对接高考,2怎样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

9、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勿斋记明朱舜水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

10、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传心:传授道统。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_【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文白对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