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强化练一.docx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64850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专题强化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专题强化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专题强化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专题强化练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微专题强化练一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一、选择题1(2019防城港高三模拟,24)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中“国”“野” 的划分是一种管理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分封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分区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闭塞”,

2、故D项错误。2(2018昆明高三摸底调研测试题,24)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A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C解析分封制是西周初年推行的制度,并非周公执政时期推行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周公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分封制并不是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周公在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进行管理,可见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项

3、正确;材料仅体现周公东征后对所征服地区实行分封,但并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已经迁移到东方,故D项错误。3(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西周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广阔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除了分封制之外,还有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主要原因是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故C项正确。4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

4、,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武王处于春秋时期,此时的战争是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楚国“灭国设县”,用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健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故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5(2018重庆高三11月调研卷,24)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

5、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答案D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直接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6(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2)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A有效地加

6、强了君主专制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地方长官,并且监察对象“仅限于郡国二千石”,所以地方长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故C项错误;从秦“察无专区、责任不明”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这种变化,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故D项正确。7(2018咸宁重点高中高三11月联考题,2)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

7、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目的是()A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D缓和矛盾,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其令缘边郡”可见主要是对边远地区的照顾,有利于缓和矛盾,故D项正确。8(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高三联考,5)观察下表(部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其标题的是()古地名古治理地区今地区关内道治西京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河南道治汴州河南省开封市江南西道岳州巴陵郡岳阳市潭州长沙郡长沙市灵州灵武、温池、鸣沙等县甘肃鸣沙A.汉代十三州分布表B唐朝地方行政区划表C元朝地方管理表D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答案B解析表格的行政区划是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故

8、B项正确。9(2018安徽五校高三12月联考题,5)元代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等信息,说明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10(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

9、,4)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维护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由“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可知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11(2018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8)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

10、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A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清朝把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12(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14)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

11、官员的腐败答案B解析总督职位设置的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

12、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

13、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14(2018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

14、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同时,通过

15、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据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任答4点)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任答2点)(2)变化:解除边禁,移民实边;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任答2点)原因:西方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清廷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传统治边政策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对国际事务的了解逐渐增多,国家意识有所提升。(任答3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