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之艺术.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61279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提问之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堂提问之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之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提问之艺术.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之余,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值得学习,愿与各位共同学习。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的类型 根据设计问题时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六种类型。 1.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 (1)回忆性问题用以检测是否记住了所学知识,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2)理解性问题用以检测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程度

2、。例如:物体浸放在液体中不同深处,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3)应用性问题用以检测学生能否应用学过的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上来一些?为什么? 初级认知问题通常只有一种确定的答案。2.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例如,如果没有摩擦,世界将会是怎样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他的说法有道理吗?能够实现吗?高级认知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对答案的评价就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优与劣。 二、提问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1.引入

3、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1)转向教师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2)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1)提名教师指定某同学作答。(2)介入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教师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 (1)查询教师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2)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 (3)提示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 (3)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1)评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加以评论。(2)追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追问。(3)更正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给予更正。(4)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重要答案。 (5)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6)查核教师查核其它学

4、生是否理解,是否赞同。(7)延伸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另一主问题。 (8)扩展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补充新资料,提出新见解。 示例 师: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转向)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为什么?(陈述),请你来回答吧。(提名) 生:船要浮起来一些。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大,船开到海里受到的浮力大,所以它就上浮。 师: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大,这一点说得很好。(评论)但是,轮船无论在河里还是在海里,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提示)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什么?(追问) 生: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船从河里开到海里,它受到的重力变化吗?(追问)

5、 生:不变。 师:那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化吗?(追问) 生:不变。 师:既然这样,你再考虑一下,应怎样阐述理由才恰当呢?(追问) 生: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不会改变,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是,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排开海水的体积要小于它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所以,它就要上浮一些。 师:同学答得怎么样啊?(查核) 众:好!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评论) 示例 师:舞台上灯光亮度的变化,是靠什么装置来调节的,大家知道吗?是靠改变电流的强弱来实现的。 下面,大家考虑一下, (转向)可以用哪些方法改变电流的强弱呢?(陈述)同学,请你来回答好吗?(提名) 生:改变

6、电源的电压或者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师:很好。(评论)如果电源的电压不能改变,只有电阻可以改变,那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电阻呢?(延伸) 生:可以改变导体的长度、粗细,也可以换用不同材料的导体。 师:非常好。 (评论)这三种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易行呢?(追问) 生:改变导体的长度最容易。 师:好。请坐。(评论)如果这个电阻的变化范围要求很大,比如说 0-20,显然,导线若呈直线状态,调节起来就极不方便。同学们是否能想出一个方法来, 使得它占据的空间从长度上很短,可调节起来又十分方便呢?(延伸)大家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 。(提名) 生:把导线绕成螺旋状。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这就

7、是前人设计和制造的滑动变阻器。你们讨论的结果与它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评论)这是一根合金丝,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虽然一圈一圈地密绕在这个瓷筒上,相互之间却不导电移动滑片P 时,连入电路中的合金丝的长度改变了,电阻就跟着改变了。(扩展) 三、提问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的难易应适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题目难度过大,可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 (2)题意必须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 例如,将足球踢出 50 米远,人对足球做功吗?这个问题的题意不明确。因为球离开脚以前,人对球做

8、了功。球离开脚之后飞行 50 米的过程中,人对球不做功。 又如,0的冰是否比 0的水更冷些?问句有歧义。其中的“冷”字究竟是表示实测温度还是体感温度,无从判断。 再如,什么是力?力是什么?两问相比,前者问域明确,后者问域过大,学生不知怎样回答。2. 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3. 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4. 诱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

9、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 根据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认为发问须有一定的目的,才可产

10、生效果,否则教师随意发问,学生随意回答,可能影响课堂里的秩序,不过,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实际上,发问之目的不同,作用不一,而问题的意义自然亦有差别。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引起动机。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2. 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

11、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3. 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4. 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

12、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对于理论的评价。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7. 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8.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9. 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

13、行学习。 10.总结学习经验。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 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不仅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

14、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一、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讲。 1.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

15、,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2. 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

16、上的体现。3. 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4. 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

17、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5.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 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

18、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 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2. 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

19、全班。惩罚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领域,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最反感惩罚式提问。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3. 忌讥讽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4. 忌齐答齐答,看来学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齐答造成假象,反馈信息

20、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课堂教学一般不宜采用齐答式提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尤其如此。更不要将齐答式误为启发式,一堂课剂答到底。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 三、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 1.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2. 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

21、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3. 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四、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 1.提问点名回答到提问举手回答。“点名”变“举手”,其意义在于发生了“被动”到“

22、主动”的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是不易的,年级越高难度越大。一旦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风就将形成。要实现它,教师除了实践前面所述的提问艺术的各点并受到学生的信赖外,还必须对学生答问作大量的、坚持不懈的组织引导工作。2. 提问后个别思考回答到提问后讨回答。讨论,更容易调到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认识过程逐步深化。讨论必有争论。争论中掌握的知识更容易记牢,经久不忘。教师提问要学会“煽风点火”,争论中要善于“火上加油”,增大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既不人云亦云”,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这个转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3、,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因此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才能使所提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下面介绍几种提问的方法。 一、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课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提问。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李时珍这一课,根据课文中人物思想发展的过程可以设计以下提问: 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称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

24、学家?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具体事例? 那个时候,行医既然是受人鄙视的行业,为什么李时珍要立志行医?“立志”表现在哪里? 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本草纲目是一本什么书?李时珍是怎么编出来的? 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流传世界? 全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这种类型的提问表现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般地先根据题中的某两个条件,或结合可求得的一个或两个中间问题,启发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恰当的问题,构成一个简单应用题,然后再逐步达到解题的目的,或由问题逆推所需条件,一步一步推到已知为止。这是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途径常采用的综合法,及分析法。 二

25、、铺垫法 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题目,铺路搭桥,利于掌握系统知识,减 1 1 1少难度。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先出示准备题,通分: 、 ,学生将2 3 、5三个分数通分以后,教师提问:通分以后这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变化?要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怎么办?这样一提问,就为学生主动寻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交给了具体的思考方法,作好思维方面的铺垫,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内容中心,明确学习重点。学生根据这个重点,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加

26、深理解,牢固掌握。这种提问,一般先要提出导入性问题,通过一问一答,从而引出第二步-核心性提问。核心性提问一般一至二个。第三步是补充性提问,目的是为了更深地理解核心性提问的内容。如果通过恰当的核心性提问,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那么课堂上就不必再用补充性提问了。 请看一位小学教师在教一张珍贵的照片时,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巧布的“疑问阵”,熟练地运用核心法。 教师问:“周总理来到小桂花家,小桂花的爹为什么要用袖子抹使凳子?”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有的说:“因为他一时找不到抹布。”也有的说:“小桂花的爹知道来的是总理,太激动,太高兴了!没想到袖子不袖子,只是想尽快擦干净,好让总理坐下歇歇。”有

27、的还能说出小桂花爹的行为,完全是一片真诚,表现出农民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归纳,但他并未因此止步,进而拿出一个“又”字让学生分析讨论:“小桂花的爹用袖子把一条长凳抹了又抹,这句中的又能不能去掉?”“不能”。“为什么不能?”这一个“为什么”把讨论引向了深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发言是:“去掉又字,意思全变了。抹了抹可以说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擦一下,哪能擦干净!”“有了又字,能表现小桂花的爹仔细地擦了一遍又一遍,把凳子擦得干干净净。”最后,教师饶有风趣地说:“同学们说得对,不能小看一个字嘛,一字值千金!” 四、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

28、比而排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把一件珍贵的衬衫和老山界这两篇记叙文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一件珍贵的衬衫中,记叙的六个因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样样俱全,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老山界只交待了地点、人物、事因、经过、结果五个要素。至于时间,只写了是某一天的下午和次日的大半天,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则未具体说明。这是为什么?这样一比较,问题就提出来了。经过思考就会明白:记叙的六要素,原则上是记叙文必备的,但也是从实际出发的。某些要素如果是读者熟知的,不交待也绝不会引起误解的,也可省略。正因为长征是大家熟悉的事情,不说出具体的年月读者也会知道,因此老山界省略了年月的交待。又如讲“余幼时即嗜学”一句,把句中的“嗜学”改为“好学”行不行?“嗜学”二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不是立即可以回答的,而是要认真阅读课文并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