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仪礼》导读课件(共68张PPT课件).ppt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6501445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仪礼》导读课件(共68张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最新《仪礼》导读课件(共68张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仪礼》导读课件(共68张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仪礼》导读课件(共68张PPT课件).pptx(6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仪礼仪礼(y l)导读导读 第一页,共六十八页。一一. .礼与仪礼礼与仪礼(y l)(y l)仪礼仪礼(y l)(y l)导读导读三三. .仪礼书名仪礼书名(sh mn)(sh mn)的变迁及其结构的变迁及其结构七七. .仪礼仪礼(y l)学习参考文献学习参考文献二二. .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四四. .仪礼的内容及特点仪礼的内容及特点五五. .历代仪礼研究概況历代仪礼研究概況六六. .经典章节经典章节仪礼导读仪礼导读第二页,共六十八页。一一.礼与仪礼礼与仪礼(y l)o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

2、(bo zng),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第三页,共六十八页。o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仪礼这样一部迥然特异的儒家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乐文化的民族。在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使许多贫寒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演习礼典仪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重要课程。名目繁多的礼典仪式,为仪礼成书提供了天然的得天独厚的

3、文化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o礼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zhnj)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扮演的愈益重要的角色,则是仪礼成书的必然条件。仪礼成书仪礼成书(chn sh)的的条件条件第四页,共六十八页。o关于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其一、礼起源于宗教祭祀,王国维、郭沫若、何炳棣等持此说;其二、礼源于俗,李安宅、杨宽等持此说;其三、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杨向奎等持此说;其四,礼的起源是多元的,陈戍国、陈来等持此说。其五,礼起源于饮食。刘丰、张岂之等持此说。 o这些说法各有其理,虽然争议较大,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中国民族的发韧期,便有了礼的萌芽,礼

4、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shnghu)息息相关。礼的起源礼的起源(qyun)及其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过程第五页,共六十八页。o 就目前从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获得相关证据而言,我们认为,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yu ru)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礼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第六页,共六十八页。o说文对“示”与“豐”的解释是:“示,神事也”;“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王国维依据殷墟卜辞,进一步证明和阐发

5、了说文的说法:“案殷墟卜辞有豐字,古豐、玨同字,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盛玉以奉事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中华书局1959年版290页) 王氏认为,“豐”就是祭祀神灵时盛放玉的器具,由此引发把敬奉神灵的具体活动释为“礼”。近年的一些考古发掘,证明了王氏的说法。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md)就发现了大量的玉制随葬器,据专家初步考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浙江浙江(zh jin)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玉器玉器第七页,共六十八页。o

6、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神灵,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都由神灵主宰,进而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祭祀仪式就是原始先民对天地自然界等诸多神灵崇拜的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原始先民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人们虔诚敬畏的心情和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感动神灵,获得神灵的护佑。o与此同时,与祭祀仪式还伴生了冠、昏、丧、射等礼仪习俗。祭祀之礼主要是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和调谐。冠、昏、丧、乡、射则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特定习俗,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dt)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各种各种( zhn)祭器

7、祭器第八页,共六十八页。o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产生以后,礼俗开始了分化,一部分淡化了宗教色彩,留存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另一部分被统治者引进政治领域,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统治者表达意志和权力的工具,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强化王、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原来是全民共尚、全民共享的礼典礼仪被规定为严格的等级,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利,所谓“礼不下庶人”。因而,礼制被当政者作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在政治中起着主导作用。 孔子之前的一些颇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和精英已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周惠王、襄王时代的内史曾经说:“礼,国之干也。敬,

8、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左传僖僖公十一年)公十一年)卫文公的正卿宁庄子(zhung zi)说:“夫礼,国之纪也;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国无纪不可以终。”(国语(国语晋语)晋语)晋平公、昭公时代以博识多闻著称的叔向也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礼已发展为上层建筑。第九页,共六十八页。o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沉重的打击,诸侯之间

9、动辄兵戎相见,社会陷入极度混乱无序的状态。如何恢复社会的安宁有序?在深刻反思之后,许多人作出的结论是:恢复礼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只要人们严格守礼而行,那么社会就会自然回到秩序井然、上下敦睦、和谐有序的正常轨道。此时,礼成为人们解决社会危机的一根救命稻草。这是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为仪礼的撰作提出的迫在眉睫的必然要求。o综上所述,仪礼的成书既与上古先民丰富的礼仪活动有关,也与礼在后来政治领域中所起的重要(zhngyo)作用有关,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十页,共六十八页。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shdi)的争议 o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在学界争议较大。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其一,仪礼为周公所作;其

10、二,仪礼为孔子编著;其三,仪礼为孔子之后的儒者所作;其四,仪礼的编作权主要应归属孔子,其后有 七十子后学(huxu)的续编与增益。 第十一页,共六十八页。1.1.仪礼仪礼(y l)(y l)为周公所作为周公所作 o滥觞于西汉时期的今古文两大学派的纷争。今古文学派对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看法(kn f)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o古文学派坚持认为仪礼是周公所作,仪礼的成书年代在西周,东汉礼学大师郑玄、六朝崔灵恩、唐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元代敖继公、清代礼学大师胡培翬、曹元弼等都持此说。古文学派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周公摄政,曾制礼作乐,仪礼就是周公所制之礼的一部分,孔颖达说: 武王没后,成王幼

11、弱,周公代之摄政,六年,致大平,述文武之德,而制礼也。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于天下。”但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孔颖达礼记正义(zhngy)序,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1224。)孔颖达根据礼记明堂位中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推断仪礼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仪礼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像第十二页,共六十八页。o清代礼学家胡培翬总结、研究历史上对仪礼的研究和争论,作出了如下结论:礼记明堂位曰,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故崔氏灵恩,陆氏德明,孔氏颖达及贾氏皆云仪礼周公所作也。韩氏愈云: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亦以为周公作也。孔子、孟子所云“学礼”,即谓此书。唯仪礼为

12、礼经之稍完者,先儒谓其文质彬彬,乃周公制作之遗。今案,据此诸说,三礼以仪礼最古,亦唯仪礼最醇矣。仪礼有经有纪有传;记、传乃孔门七十子之徒之所为,而经非周公莫能作。(胡培翬仪礼正义卷一。) 胡培翬非常明确地肯定(kndng)仪礼的撰作者就是周公。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2.2.仪礼仪礼(y l)(y l)为孔子所作为孔子所作 o今文学家坚持仪礼的编著(binzh)权应归于孔子,仪礼的成书年代在春秋。o这一说法首出汉儒,其中司马迁的说法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13、,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此礼记即指仪礼。 自孔氏。”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1935页。司马迁肯定了孔子与仪礼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得更明白:“夫周室(zhu sh)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3115页。 很显然,司马迁认为仪礼是经过孔子的编修加工而成。孔子第十四页,共六十八页。o今文学家继承发展了司马迁的观点,同时在他们内部又分为两种不同意见:o其一,以邵懿辰、皮锡瑞为代表,认为孔子

14、是其一,以邵懿辰、皮锡瑞为代表,认为孔子是在周公制礼的遗存基础上,编订仪礼。在周公制礼的遗存基础上,编订仪礼。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认为后人所见到的仪礼十七篇是孔子在周公所制之礼的众多遗礼中加以选择而编定了仪礼,并不是周公所制之礼的全部。o皮锡瑞赞同邵懿辰的看法,并进一步补充说: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补增,皆未可知,观“孺悲学士(xush)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犹之删诗为三百,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经也。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皮氏认为,仪礼十七篇是孔子亲手所定。另一部分是孔子根据时代的发展、礼

15、仪的变化增补的一些新出现的礼仪。皮锡瑞经学(jngxu)历史第十五页,共六十八页。o其二,今文学家的另一种意见是仪礼是孔其二,今文学家的另一种意见是仪礼是孔子所著,与周公无关。子所著,与周公无关。廖平、康有为是持这种看法的代表(dibio)人物。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卷十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中说: 然以诗、书、礼、乐、易为先王周公旧典,春秋为赴告策书,乃刘歆创伪古文后之说也。歆欲夺孔子之圣而改其圣法,古以周公易孔子也,汉以前无是说也。孔子所作谓之经,弟子所作谓之传,又谓之记,弟子后学展转所口传谓之说,凡汉前传经者无异论。故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为孔子所手作,故得谓之经。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

16、华书局1958年版。 康有为的看法可归结为二:首先,在汉以前没有周公撰作仪礼的文献记载,也从未有人提及周公撰作仪礼,把仪礼归诸于周公所作,是刘歆造伪之说。其次,从“经”的概念来看,汉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只有孔子所作的才称为“经”,既然仪礼居于经典之列,显然它的作者非“孔子莫属”。第十六页,共六十八页。3.3.仪礼出于孔子仪礼出于孔子(kn z)(kn z)之后儒者之手之后儒者之手 o滥觞于唐末,畅引于宋,延续至清末的疑古疑经学风,曾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基本意见是:仪礼既非周公所定,也非孔子所撰,而是出于孔子之后的儒者之手。o疑古学者的分歧是仪礼的撰作者是战国儒者还是汉儒。南宋郑

17、樵认为是汉儒,但他只是持怀疑的态度。清顾栋高则明确肯定仪礼成于汉儒之手。理由三点:其一,孔孟书中不曾提到仪礼;其二,左传(zu chun)广引经文,却未征引仪礼一字;其三,仪礼是汉武帝之时忽然冒出来的。第十七页,共六十八页。o更多的疑古学者主张(zhzhng)仪礼成书于战国时代,如清代的经学家毛奇龄、姚际恒、崔述、袁枚等皆持此说。而现代疑古派的主将钱玄同承袭毛、姚等人的观点,进一步明确提出撰作者当为战国时荀子一派的学者。洪业在仪礼引得序中遵崇钱说。钱玄同第十八页,共六十八页。4.4.孔子孔子(kn z)(kn z)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 o当代礼学大家沈文倬提出仪礼是孔子

18、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而成,其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间,此说被当代许多(xdu)学者接受。他之所以肯定孔子时没有仪礼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物与礼仪相结合的各种礼典已在各级贵族中普遍实行,孔子就曾担任赞礼的摈相一类的职务,亲自参加过礼典实践,同弟子的谈话多次涉及到礼的理论及礼的实践,然而在孔子的言论中却没有直接援引仪礼原文,这就有力地证明礼书还不存在,各种门类的礼典还没有被记录成文。而在孔子之后的墨子、孟子、荀子都在援引仪礼之文,说明仪礼一书至迟在墨子、孟子、荀子之前已经成书,并开始(kish)在社会上流传,墨子、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说明仪礼在战国早期即已成书。 沈文倬第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19、o我们认为,沈文倬之说是可信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仪礼一书并非成于周公或孔子之手,但是不能抹杀二人的功劳。o首先,周公制礼作乐是不容否定的。仪礼中有一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之情。其中一部分典章制度应当是由以周公为首的周代统治者所制定的。因为在宗周时代,“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o其次,孔子对仪礼成书贡献尤大。孔子毕生重视礼,“克己复礼”是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论语等先秦文献可以见到孔子论礼、问礼、演习礼以及向弟子传授礼的记载。当然孔子不可能自己创制一套礼仪,向学生灌输,而是搜集先世遗存的礼典以及当时贵族阶级正在(zhngzi)实行的礼典,加以损益,修订成礼书,传授弟子,如

20、礼记杂记下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由此可以推断,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在撰作仪礼一书的过程中,孔子关于礼的认识是他们撰作仪礼一书的理论指导,而孔子传授弟子礼仪的教本一定也是他们撰作仪礼的母本。o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仪礼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而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第二十页,共六十八页。三.仪礼书名的变迁(bin qin)及其结构 o仪礼有礼、礼经、士礼、礼记、仪礼等名称。礼是仪礼一书的原称,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jzi)看,当时的人们都称仪礼为礼。o在汉代,仪礼一书有礼经、士礼、礼记三种称呼。之所以被称为礼经,是因为汉武帝为儒家设立“五经”博士,仪礼

21、一书就在“五经”之列。仪礼被称为士礼,则可能因为书中所言多为士人应遵循的礼仪。礼记是仪礼在汉代的又一个称呼,如史记孔子世家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司马迁在这里所指的礼记就是仪礼,而非今传世本之小戴礼记。1.书名(sh mn)的变迁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o大约(dyu)在魏晋之际,改名为仪礼,从此仪礼成为通称。之所以改名,是为了与新立的经典周礼区别开来。而将其改称为仪礼,其原因有两点:o“一是由于十七篇所言多是礼节与仪式;二是由于本书十七篇中,除了以礼名篇(如士冠礼、士昏礼、燕礼、觐礼)之外,还有以“仪”名篇者(如大射仪),故以仪、礼连文作为篇名。”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22、003年版57页。丁鼎仪礼丁鼎仪礼(y l)丧服考论丧服考论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2.2.仪礼仪礼(y l)(y l)的篇数的篇数 o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其目次(mc)如下: 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o在汉代,仪礼与诗书一样,也有今文与古文之分。汉初所传的仪礼是今文仪礼,就是现在所传的十七篇。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还有河间献王以及鲁恭王从孔壁中发现的古文仪礼,五十六篇

23、,比今文仪礼多39篇,由于(yuy)郑玄在作注时,没有为这39篇作注,因此逐渐失传,学者们把佚失的三十九篇古文仪礼称为逸礼。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o今古文两种版本引发了后世学者关于仪礼一书是否是残本的争论。o一种观点认为,仪礼十七篇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就持此说。那么如何解释古文逸礼?他认为古文逸礼如果不是伪作,也很可能是“孔子定十七篇时删弃之余”,“大抵秀眉丛残,无关紧要。”o另一种观点认为,仪礼十七篇是残本。沈文倬坚持这一看法。他的依据是现存十七篇经记文的记载。o以上(yshng)两种说法都言之有理,但是在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以前,我们持阙疑的态度。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3.3.仪

24、礼仪礼(y l)(y l)的结构的结构经、记、传经、记、传 o今本仪礼不仅有经文,还有记文和传文。今本仪礼十七篇中,除士相见礼、大射仪、士丧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外,其余十二篇每篇末尾都有“记”文。由于士丧礼是既夕的上篇,因此既夕礼的记文实际上也是士丧礼的记文,所以仪礼十七篇实际上只有四篇没有记文。o仪礼中的记文,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阐发礼的意义;其二,追述远古仪制;其三,补充说明仪制变化的原因;其四,详述器物的形制、规格和数量;其五,附录(fl)礼典仪式中所用之“辞”。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o仪礼“记文”的作者,因史无明文,所以也引起了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记文的作者不是经文的作者,记文

25、的撰作年代要晚于经文的撰作年代。宋代朱熹、清人胡培翬、近人曹元弼等都持此说。o然而沈文倬、丁鼎持另一种(y zhn)看法。他们认为仪礼的“经”和“记”本来就是经文的组成部分。经文的撰作者也就是记文的撰作者。其依据有两个:一是文献,二是地下实物。o文献方面: 他们认为从汉代征引仪礼的情况来看,征引者多将“经”与“记”混称。所引的是经文,却称其经“记文”。如,郑玄、郭璞。这种混称经文、记文的现象“说明古人似乎对仪礼的经、记是不加区分的”。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o实物方面: 1958年甘肃武威出土了汉简仪礼七篇九卷。沈文倬分析了这七篇汉简仪礼的编排方式,发现丧服特牲馈食礼燕礼三篇经文后都有今本记文

26、,但是经文与记文之间都没有标出“记”字加以区分,由此沈先生认为:今本用以分别前经后记的“记”字实际上是后人臆加的,由于(yuy)记文都属解释性、说明性、补充性的文辞,不便插入正文,故而附录在篇末。“因此经和附经之记不应看作前后撰作的两种书,而应作为同时同人撰作一书的两个部分来看待。”沈文倬汉简服传考(下),文史第二十五辑。 武威武威(w wi)汉简汉简仪礼仪礼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o仪礼传文是仪礼丧服所独有。这就是著名的丧服传,也称服传。丧服篇不仅经文部分有传文,记文部分也有传文,以“传曰”的形式标注出来,从而显示出与经文、记文的区别。传文是解释性的文字,内容相当丰富,尤其是关于宗法制度的论

27、述,对我们研究古代的宗法制度有重要价值。传文的作者相传为子夏,但是(dnsh)此说一直以来屡受置疑,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八页。4.4.仪礼仪礼(y l)(y l)的排序的排序 o仪礼篇次的排序主要有两种:o一是刘向所定的篇次,即: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种排列顺序有其特殊的意义:前十篇是吉的,是关于人的;后七篇是凶的,是关于鬼的,以吉凶(jxing)人鬼为序。o另一种是戴

28、德本仪礼的序次: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士丧礼第四,既夕第五,士虞礼第六,特牲馈食礼第七,少牢馈食礼第八,有司彻第九,乡饮酒礼第十,乡射礼第十一,燕礼第十二,大射仪第十三,聘礼第十四,公食大夫礼第十五,觐礼第十六,丧服第十七。排序与刘向不同,但大家认为这种排序更为合理,因为据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戴德本的排序符合礼记昏义所说。 第三十页,共六十八页。四四.仪礼的内容仪礼的内容(nirng)及特点及特点o士冠礼士冠礼:记述贵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仪式。在加冠礼上,除加冠外,还要为受冠者起个字(别名)。加冠、起字表示他已

29、经成年,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权利(qunl),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礼仪源于古代氏族社会的“成丁礼”。(一)仪礼(y l)十七篇解题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八页。o士昏礼士昏礼:记述贵族青年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缔传婚姻的一系列礼节仪式。儒家(Rji)对婚礼非常重视,认为婚礼的意义在于“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按照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八页。o士相见礼士相见礼:记述贵族之间初次交往的礼节仪式。包括初次相见时的绍见、礼物、应对、复见等内容。一方携带礼物

30、登门求见,另一方随后回拜。季节不同,地位(dwi)不同,携带的礼物、回拜的方式、应对的内容和仪态也不同。 士相见礼所述礼节实际并不限于士相见之礼,还包括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庶人士大夫见国君的礼仪,以“士相见”名篇,是因为士见大夫诸仪“皆自士相见推之”。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士相见礼第三。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八页。乡饮酒礼乡饮酒礼:记载古代(gdi)乡一级的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尊长敬老为中心的宴饮活动。据考证,这一仪式源于氏族公社以尊老养老为目的的会食(聚餐)制度。乡射礼乡射礼:记载古代以乡为范围的射箭比赛大会的礼节仪式。春秋两季,州长在州学召集州民在州学学习射箭并进行射箭比赛。举行乡射礼的重要目的,

31、在于通过这一礼仪(ly)活动考察参与者的德行,选举贤能;同时使参与者在习射及射箭比赛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具体体验。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八页。o燕礼燕礼:“燕”,用同“宴”。“燕礼”即“宴礼”。记述诸侯宴饮的礼节仪式。详细描述了宴饮时的酒具,君臣的席位,登堂入席、斟酒、宾主敬酒等的仪态。场面(chng min)铺排,礼节繁缛,还配有专用的乐队和艺人伴唱。 大射仪大射仪:记述诸侯国君主持的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jt)礼仪。诸侯有朝觐、会盟、祭祀、息燕诸大事时,要与群臣习射。此篇以“仪”名篇而不加“礼”名篇,意在射仪中见礼义、节文。“射”不为争,而为习礼乐,故“大射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

32、举行大射仪的目的与乡射礼相同。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八页。o聘礼聘礼:记述国君派遣大臣到其他诸侯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礼节仪式。聘礼实际就是外交礼仪,在“五礼”中属于“宾礼”。o公食大夫礼公食大夫礼:记述国君招待来小聘的大夫的礼仪。在聘礼的礼仪规定中,作为代表君主前往他国行聘(xn pn)的使者,有所谓“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的分别。公食大大夫礼的礼仪主于“食饭”,而没有宾主酬酢,食饭也仅限于主宾一人,有别于飨礼和燕礼。“燕礼”主酒,飨礼兼酒和饭。“公食大夫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o觐礼觐礼:记述秋天诸侯觐见天子的礼节仪式。周礼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八页。

33、o丧服丧服:记述死者亲属在丧服、服期等礼仪上的差别。中国传统中的“五服”制度就来源于此。o士丧礼士丧礼和既夕礼既夕礼:士丧礼与既夕礼本为一篇,因为简册繁重(fnzhng)而分为两篇,通常视既夕礼为士丧礼的下篇。记述士阶层的丧葬礼仪。士丧礼具体记述了从死到葬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为死者招魂、覆盖衣被楔齿缀点;国君派人吊唁,赠衣;死者亲属、僚友吊唁,赠衣;为死者沐浴、着装、饭含、设重,小敛、大敛、朝夕哭;卜筮葬居和葬日等。士丧礼在“五礼”中属于凶礼。由于士丧礼专讲士阶层之丧礼,故以“士”名篇。既夕礼讲述下葬前两天既夕哭既夕哭:即傍晚的那一次哭。 与下葬那一天的仪节。既夕礼取篇首二字为题。第三十七页

34、,共六十八页。o士虞礼士虞礼:记述士埋葬父母后返回(fnhu)家中举行的安魂礼。“虞”,即“安”的意思。与同属丧礼的士丧礼、既夕礼相比,士丧礼与既夕礼旨在送形而往,而士虞礼则旨在迎神而返。士虞礼在五礼中属凶礼。o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记述士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仪。特牲,即一豕。馈食,即用食。特牲馈食礼在五礼中属吉礼。o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有司彻:记述卿大夫在家庙祭祀祖祢的礼仪。少牢,即用牛猪祭祀。两者本为一篇,也因简册繁重分而为二。有司彻取篇首三字为其篇名。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在五礼中属吉礼。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八页。(二)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nirng)(nirng)及特点及特点 o

35、加冠礼就是成人礼。古代重视冠礼,认为昏、丧、祭、乡诸礼都始于冠礼,所以在汉代,仪礼各本次序有异,但都以士冠礼为首(wishu)篇。o 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之前,以不戴帽子作为未成年的标志,到二十岁时要为之举行“冠礼”,确定其成年人的地位和身份。1.冠礼(un l)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八页。o在加冠礼正式进行(jnxng)之前,首先,要通过占筮选定加冠吉日,负责加冠的正宾,即主持人;同时还要邀请赞冠者(协助正宾行加冠礼的人)一名。冠礼进行(jnxng)时,受礼者要分别加戴三种不同的冠,分别为:缁布冠,皮弁,爵弁。o第一次加缁布冠。缁布冠是用

36、黑麻布制成的冠,与缁布冠相配的礼服是玄端服、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缁布冠礼整体色彩以黑色为主,因为缁布冠、玄端服是贵族的礼帽礼服,所以加戴缁布冠,就表示受冠者从此可以拥有治人权。o第二次加皮弁。皮弁是用白鹿布拼成的瓜皮帽。为受冠者加戴皮弁冠,表示他从此具有参与戎事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o第三次加爵弁。爵弁是用细葛布或丝帛制成的赤中带黑的平顶帽。加戴爵弁,表示受冠者从此具有了参加宗庙祭祀的资格和权利。缁布冠皮弁爵弁第四十页,共六十八页。o三次加冠礼,各有其象征意义。士冠礼说:“三加弥尊,谕其志也。”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贵重,目的(md)是教喻冠者确立远大的志向,以成人的礼仪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37、,慎修德行,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正如正宾在加冠时所说:“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o值得注意的是,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式上和用途上有很大不同,帽子可以把头顶全部罩住,是具有遮挡日光或起装饰作用的日用品,而冠只是一个覆在头顶套在发髻上的冠圈,冠圈上有梁,冠的主要作用是管束头发。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八页。2.2.昏礼昏礼 o昏礼,即婚礼。古人认为娶妻生子是生命延续、香火有继,家族繁衍兴旺的大事,就一个(y )人的生命历程而言,婚姻是一个(y )人进入成年以后首先必须完成的一件大事,昏礼是冠礼的直接延续。昏礼就是通过规定的仪

38、式促成男女合道德、合风俗、合法的结合,并藉此向社会公开他们的婚姻关系,取得社会的认同。o昏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下面一一述之:o(1)纳采。采,即采择。纳采礼,男家派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求婚的礼物是雁。o(2)问名。男家派媒人持雁为礼到女家询问女子的名字,问名的目的是便于男家在家庙中卜问婚姻的吉凶。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八页。o(3)纳吉:男家获得吉兆后,派媒人持雁为礼告知女家。o(4)纳徵:徵即成。纳徵又称纳币。是男家派使者送给女家的聘礼。聘礼有玄纁(红黑帛五匹)、束帛(浅红帛五匹)、俪皮(鹿皮两张),聘礼的厚薄依等级而定。纳徵礼类同于今天

39、的订婚。o(5)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持雁为礼告知女家。为表示对女家的尊重(znzhng),男家不直接告诉女家迎娶吉日,而先请于女家,然后告之,故称请期。o(6)亲迎:亲迎是昏礼中的重头戏。迎新成员有新婿及随从。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八页。昏礼图片(tpin)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八页。o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人的婚姻观具有如下特点:o其一,同姓不婚,合二姓之好。如礼记郊特牲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o其二,男女无媒不交。男女婚姻的完成,必须借助媒妁,只有通过媒人完成的婚姻才是合道德合法的,才能为世人所承认

40、。o其三,男女无币不相见。所谓“币”即指礼物。我们看到,在昏礼的六道程式之中,男方使者至女家都持有礼物。这些礼物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士冠礼说:“三加弥尊,谕其志也”,而非买卖婚姻的财物。o其四,重视以“顺从”为核心的妇德。对于已经许嫁的女子,不仅要为她举行表示(biosh)成年的礼仪,还要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项。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八页。3.3.士相见士相见(xin jin)(xin jin)礼礼o士之间初次相见,冬季携带的礼物是雉,夏季携带的礼物是干雉。见面时客人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献与主人,主人再三推辞之后接受礼物,随后主人带着客人的礼物回拜(hubi

41、),客人再三辞谢后接受礼物。o士拜见大夫时,主人不接受客人的礼物。但是曾经做过大夫家臣的公士来见;主人辞谢一番后,会接受客人的礼物,然后在客人回家时派摈者把礼物归还客人。o下大夫之间初次相见,客人携带的礼物是雁。雁用布逢衣为饰捆紧雁的身子,用绳索拴牢雁的两足,见面时客人双手横捧雁,雁头向左,献与主人。o上大夫之间初次相见,客人携带的见面礼是羊羔。羊羔要以布逢衣为饰,用绳索拴住羊羔的前足和后足,见面时,客人双手攥着羊羔的前后足,横捧羊羔,羊头向左,献与主人。其他仪节与士与士之间相见的礼节相同。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八页。o所有的人第一次叩见国君,手执礼物至堂下时,仪态都要益发恭敬诚恳,并表现出局促不

42、安的样子。庶人拜见国君,进退都要疾步而行。士大夫拜见国君,要将礼物放下,对君两拜,叩头至地,国君回一拜作答。外国客人拜见国君,国君要命摈者将礼物归还。凡是执锦帛皮马禽之类的礼物拜见国君,不能疾行,以示谨慎。如果是执玉叩见国君,要脚步缓慢,小步前行,以示非常小心谨慎。叩见国君的自称有如下(rxi)几种:士大夫自称“下臣”;致仕的官员,住在国中的自称“市井之臣”,宅居在野的自称“草茅之臣”,庶人自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自称“外臣”。o士相见礼,通过对交往过程中的绍见、礼物、仪态、应对、复见等仪节的详细描述,彰显出古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规范。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八页。4.4.丧服丧服(sngf

43、)(sngf) o丧服是服丧时穿戴的服饰。古人为悼念(donin)死者设置了丧服制度,丧服制度以亲属关系为原则。由于死者与生者在亲属关系上有亲疏远近的不同,所以其丧服的等级和服丧的期限也有不同。丧服的服饰规制包括衰裳、首服、絰带、鞋饰、杖等五个方面,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丧期,指守丧的期限,分为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种。丧服五个等级与丧期的五种期限,并不是一一对应,有时会出现交错的情况。如斩衰的服期只为三年,而齐衰的服期就有齐衰三年、齐衰一年、齐衰三月三种。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八页。甲.衰裳:“衰”,用同“縗”,本指服丧时缀于胸前的一方四寸宽、六寸长的没有缉边

44、的粗布,可能是用来擦拭眼泪表示哀戚之情的。这种“衰”布均缀于丧服上衣,故又常以“衰”代指丧服上衣,下衣则叫做裳。丧服的等级通过衰裳用布和做工精粗表现出来(ch li)。丧服越重,衰裳的质料越粗恶,做工也越粗劣。(1)丧服的服饰(fsh)规制以上(yshng)是张惠言绘制的玄端衣裳 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八页。o乙.首服(shu f):丧服的首服包括冠饰与发饰两类。根据仪礼,男子丧冠的缨与武,即冠带和冠卷,是用一条麻绳或布条圈折而成。丧服的等级不同,丧冠的用布和做工、折缝的位置也有区别。丧服越重,丧冠用布的质料越差,做工也越粗。从折缝的位置而言,大功以上的丧服右缝,小功以下的丧服左缝。 男子丧服的发

45、饰分“括发”与“免”两种。女子无冠,女子丧服在头饰上的表现为“总”“笄”“髽”三者的变异。男子首服有冠冕巾帽,以上男子首服有冠冕巾帽,以上(yshng)是几种常是几种常见的巾见的巾第五十页,共六十八页。o丙.絰带:指丧服所系之带,絰一般以麻制成,在首为首絰,在腰为腰絰。 首絰,即头带,是系于头部的麻带。丧服等级不同,首絰的材料和缀束形式也不同。 腰絰,即腰带。古人常服束腰之带有革带和大带两种:革带是用革制成的,用于佩韠韨;大带则是用丝制成的。丧服期间大带被上面所说的麻制腰絰所取代,革带则由绞带或布带所取代。绞带,服斩衰服时系在腰间的绳子(shng zi),以苴麻绞成,所以叫做绞带。服齐衰服以下

46、的丧服时,系在腰间的绳子(shng zi)则以布制成,故又称布带。头带腰带(yo di)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八页。o丁.鞋饰:古人的鞋有单底复底之分,复底的鞋谓之舃,单底的鞋谓之屦,屦劣于舃。服丧期间只穿单底的屦。常服之屦因为穿着的季节不同,而屦的材质相应有别,夏季(xij)屦是用葛制成,冬季之屦用皮制成。丧服中穿着的屦是用草、麻等材料编制而成,有菅屦、绳屦、疏屦、麻屦的区别。菅屦,是用茅草编制的鞋子。绳屦,是用麻绳编制的鞋子。疏屦,是用藨、蒯草编制的。麻屦,是用麻编成的。斩衰丧穿菅屦,齐衰丧穿疏屦,齐衰不杖期着麻屦,齐衰三月与大功之服着绳屦。小功以下丧服着常服所穿的屦,但是去掉鞋头鼻状形的装饰

47、物“絇”。绳屦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八页。o戊.杖:杖即后世所称的“丧棒”、“孝杖”,是丧服服饰规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丧服等级的重要标志。只有斩衰服、齐衰三年服及齐衰杖期之服用“杖”,其他丧服不用“杖”。斩衰服用苴杖,齐衰三年与齐衰杖期之服用削杖。苴杖,实即竹杖,因竹粗恶如苴,故谓之苴杖。削杖,即桐木杖,因为削去了桐木的枝叶和皮,故谓之削杖。杖的长度与使用者胸部当心齐,杖的粗细与服丧者的腰絰相等,柱杖时根部朝下。用杖的意义,丧服传解释说:“杖者何?爵也。无爵而杖者,何也?担主也。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可见(kjin)用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以表示用杖者的身份地位,有爵位的人和充当丧事主人

48、的嫡子可以用杖;二是用以“辅病”,即用以扶持服丧者因悲痛哀伤而衰弱、疲惫的身躯。主要指那些既无爵位,又非丧事主人的嫡子之外的庶子们而言。丧棒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八页。(2)五服(w f)o甲.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斩,指丧服的衣边不加缝裹,裸露断处以示衣服未加修饰,借以表达极度悲痛之情。斩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不缝衣边的丧服。诸侯(zhhu)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都服斩衰,服期为三年。这一习俗在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至今有些地方仍保留着服丧三年的习俗。o乙.齐衰:五服中的第二等丧服。齐衰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齐衰根据不同的居丧期限可分为四等:其一,齐衰三年;其二,齐衰杖期,杖,即孝

49、杖。孝杖为桐木,着草鞋,丧期一年;其三,齐衰不杖期,不用孝杖,穿麻鞋,丧期一年; 其四,齐衰三月。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八页。o丙.大功:五服中的第三等。丧服用熟麻布制成,做功比齐衰较为精细。功,指对布料的加工处理。大功,即用功粗大。丧期为九个月。大功服(n f)又分为成人大功服(n f)与殇大功服(n f)两种。o丁.小功:五服中的第四等。丧服用熟麻布制成。小功,指丧服的布料和制作较大功更为精细。丧期为五个月。男子为叔伯祖父母、堂叔伯父母、同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嫡子为庶母,女子为丈夫的姑姐妹、兄弟媳妇、公婆为庶妇等服小功。o戊.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等。缌,细麻布。丧期为三个月

50、。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婿、岳父母、舅父服缌麻。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八页。o从仪礼丧服中可以看出,五服制度既是宗法制度的产物(chnw),反过来,又起到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作用。五服制度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编织了一张组织严密的亲属网络,这个网络有以下特点:o首先,亲亲。在这个网络中,有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族亲和外宗等亲属;有老人也有少年;有男性也有女性,只要有血缘和姻亲关系,无论是谁,一旦离世,这个网络中的亲属都会为之服以相应的丧服。o其次,尊尊。“尊祖敬宗”是“尊尊”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丧服制度上就表现为尊父、尊夫、尊嫡、尊君。o其三,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企业培训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