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437655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 渔家傲秋思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

2、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 正姿势:把书捧起; 凝精神:目光专注; 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3、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 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 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

4、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 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

5、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

6、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

7、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

8、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 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

9、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 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 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

10、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 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