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含答案解析(10).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21077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含答案解析(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含答案解析(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含答案解析(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含答案解析(10).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年语文高考(新课标)模拟卷(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

2、;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

3、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即便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而不是“唐代”,以偏概全。D项,正确。故选D。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

4、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说法错误。没有“对比”;B项,“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说法错误。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古诗是有音乐性的;C项,“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说法错误。两段不是

5、“递进结构,应该是“并列结构”。故选D。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促进了音象和诗象的结合,共同构筑意象,生成意蕴”说法错误。因果倒置。故选B。4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6、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D项,“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错误,从材料二图表中看出,高通主导的LDPC技术高于500票,而华为则低于500。选项中“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的说法不合原图数据。故选D 。5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B项,“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类会将所有的物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技术理想”于文无据,材料一中最后一段相关表述为“目前

7、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原文用的是“有些”“可能”这样的表述,选项“会实现”这一观点过于绝对,与之不符。故选B。6在全球推动非主流频段,提高产业链成熟度;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协同发展;探索新的商务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提高网络灵活性;做好行业融通,了解行业需求,与各行各业共同投入,联合创新;变革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之与技术体系适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

8、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答案信息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将其从非主流变成主流”“同时还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问题”中看出,要提高产业链成熟度,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协同发展;从“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又能带来多大效益?怎样能够让5G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通信行业仍然在摸索”中看出,要探索新的商务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此外,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为了满足复杂场景和垂直行

9、业的需求,5G对于网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端到端的网络切片给网络运维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依靠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已是难以为继”中看出,要改变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提高网络灵活性;从“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我们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中看出,要做好行业融通,了解行业需求以共同投入、联合创新,要变革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等。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

10、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分析错误,前面写父亲与敌人的周旋与战斗,跟“炖马靴”并无直接关系。故选C。8结尾描写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及交代其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的下落,既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也与上文形成照应。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说明了它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烘托了人物彤象。“我”照例对儿子讲这个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从而深化了主旨。【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

11、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结尾的作用,在掌握结尾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作答。本文结尾是对结局等后续事件的一个交代,可以从艺术效果、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进行作答。结尾主要描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被陈列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交代这个事件,可以使作者叙述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感,也与上文所叙述的故事形成照应;二是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父亲每年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他很重要,烘托了父亲不忘革命传统的精神;我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才每年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表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精神

12、,有深化主旨的作用。9狼与战争一样,本来是残酷的,但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间的和谐,体现了温馨。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追随,形势十分危急,但小说中父亲的镇定从容让人心安,父亲对狼满怀关爱让人温暖。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美,呈现温馨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述”和“

13、评”相结合的形式。此题要求探究战争中的温馨,即战争题材中表现出来的温情的一面。找出作品中残酷战争之外的人、景、物等进行分析即可。如文章中的“父亲”“狼”“雪花”“篝火”等等,概括出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温情,如作品中的狼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父亲对狼的关怀之情,雪花、篝火的诗意美等。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来分析,不可随意臆造。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懦弱”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胆小,懦弱”,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弱”后断句

14、,排除选项BD“殷富”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富饶”,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富”后断句,排除选项A。故选C。句子翻译: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11A【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文中

15、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错误,由原文“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可知,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所以刘璋是向刘备投降,而不是向“法正”投降。A错误。故选A。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项,“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错误,由原文“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可知,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由

16、此可知,诸葛亮与法正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并不是“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故选D。13(1)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您不必为此忧虑。”(2)法正如果在世的话,就能制止主上,使他不向东进军;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大败而回啊!【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恶:忌讳。终不能用:省略句,

17、省略主语“刘璋”。忧:忧虑。(2)若:如果。则:就。制:制止。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进军。就:即使。倾危:大败。翻译: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年,天下发生饥荒,法正与同郡人孟达一同来到蜀地,投靠刘璋,过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他既不受重用,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相好,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举荐了法正。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张松于是劝说刘璋应该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讨伐张鲁。刘璋又下令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计说:“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