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161384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doc(7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精品文档.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陆地和海洋 转贴 2007-11-13 07:43:21 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一、组成岩石的矿物组成元素:O(1/2),Si(1/4) ,Al,Fe,Ca,Na,K,Mg等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

2、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二、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成因和分类: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成因: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而成 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典型特征: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

3、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成因: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 常见岩石: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三、地壳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4、一、地壳的变动1. 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2. 地质作用: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分类: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迅速激烈,有些进行得缓慢。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 地壳运动(按照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2.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

5、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读图讲解 读图4.11 六大板块示意图 P97太平洋板块是唯一的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和印度半岛等属于印度洋板块的范围之内。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常形成山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常形成巨大的山脉3.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弯曲断裂的岩层)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地质构造可分:褶皱断层 褶皱:岩层受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

6、曲变形 常常形成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形态特征地形特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山,但因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好的储油构造,适合打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谷,但因槽部受挤坚实反而成山;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受强大的压力或张力,岩体破裂错位 常形成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上升岩块: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7、 1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吧“粗毛坯”进行再塑造。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水作用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搬运侵蚀后的产物是泥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山前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小结: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应用;根据泥沙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判断距离河口的远近以及和水的流向;冰川的沉积作用不

8、具有分选性,因此可以根据泥沙按照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或在乱无章堆积来判断外力租用的种类;可以根据流动沙丘的坡向(坡向陡的为背风坡,坡向缓的为迎风坡)来判断风向。 3.3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1)海洋的主要地理意义水循环的源泉和归宿。大气的主要热源,并参与大气的水热平衡。资源宝库。未来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2)海岸地带海陆相互作用强烈。区位优势明显,人类活动集中。二、海水温度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不同纬度海区低纬水温高于高纬同一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于寒流经过海区垂直分布总趋势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减小时空变化主要存在于海水表层水层越

9、深,变化越小三、海水盐度 影响盐度分布因素因素影响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洋流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结冰与融冰海水结冰时盐度增高;海水融冰时盐度降低盐度最高、最低海区及成因比较盐度海区成因纬度位置及蒸发量与降水量状况入海径流海域轮廓最高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量降水量极少封闭最低波罗的海位于副极地海区,气温低,蒸发量小,蒸发量降水量多封闭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3.4 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主要由风、地震等引起。(2

10、)潮汐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异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形成原因-月球、太阳对地球各部分的万有引力同地心所受的平均引力之差值即引潮力潮汐表现大潮:日、月、地三点共线时形成每月初一、十五左右小潮:日地、月地连线垂直时形成每月初八、二十三左右 影响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等2、洋流的形成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照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大类型。 其最主要的形式是风海流。 洋流在运动过程中,其流向还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表层洋流的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赤道南北海域受信风带影响,形成

11、由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为风海流。南北半球的中纬度海域受西风带影响,形成南半球上的西风漂流和北半球上北太平洋暖流及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在该环境系统的东西两侧,形成以补偿因风海流流出海域的海水为主的补偿流,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赤道地区形成的赤道暖流,受陆地的阻挡而回流,补偿流出海区的海水的补偿流。3.5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水资源的概念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1、陆地水体类型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以固体存在的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1)潜水与承压水比较表 潜水承压水图示定义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

12、下水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潜水排泄蒸发,出露为泉转化为潜水,出露为泉主要特征有自由水面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较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潜水及等潜水位线的阅读P89(2)水资源分类 静态水资源:冰川和地下水的储量最大,尤其是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但开采利用的少,其交替更换周期长。动态水资源: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其次为浅层地下水,湖泊水。其交替更换周期短。2、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方式。(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3、3)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相一致。(4)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夏季形成丰水期。(5)修建水库可调节不稳定的径流。课本图3.34,横坐标表示时间,以月份为单位表示一年的时间段,左边的纵坐标表示流量,单位是m3/s,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雨量,单位是mm,反映在图中,图内上面的垂线为雨量,下面的曲线为河流流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48月为其丰水期,此时雨量也较大,说明此河为雨水补给,而且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6月份,据此可以判断此河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雨量多是受梅雨天气影响,7月份伏旱造成水量减少。课本图3.35右边纵坐标为

14、气温,反映在图中蓝线表示流量,红线表示气温,此河丰水期为69月,与气温高值一致。另外,从1月初到2月底,因气温低出现断流现象,说明此河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从左侧纵坐标流量数据可以看出,本地区河流流量变化比图3.34所表示河流要小得多,综合判断此河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流量大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为季节性河流。另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稳定而变化小,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平稳,不随雨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而变化。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河流流量过程线呈双“峰”状,即出现两次汛期。第一次汛期出现在春季,是由于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而致。第二次汛期出现在夏季或秋季两季,即雨量大的

15、时段,此次汛期比春汛流量要大。因此,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两种补给来源。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是指海面的水通过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意义: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循环:陆地水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意义: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但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指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有一部分通过海面降水回到海中。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人类活动影响明显)3.6生物

16、 1. 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热量: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1)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2)影响植物形态风: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热量和水分: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2)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指示气候、指示水源、指示污染 各种典型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干旱的沙漠环境莲椰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水湿环境旗形树迎风

17、面蒸发加剧,树叶树枝逐渐萎蔫死亡树冠指向盛行风向铁芒萁、茶树等酸性土壤碱蓬它们的叶子常退化而帖服茎上碱性土壤2.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化学元素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改变原始大气成分:CO2 CH4 H2 NH3和水汽N2、O2改变水圈的化学组成,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绿化植物的环境效益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3.7 土壤 1、土壤在地

18、理环境中的作用(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在陆地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能生长植物,从而导致陆地环境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其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土壤肥力的含义: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2)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

19、气四种物质组成的。(3)土壤各组成物质的特点及其作用。矿物质: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45%有机质: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5% 固相 土壤肥力水分:液相 20-30%空气:气相 20-30% 彼此消长,影响热量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a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氧化碳(叶)、养分元素(根吸收)植物(光合作用)有机质(微生物分解作用)腐殖质(释放)氮素养分、(团聚)团粒结构b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营养元素(吸收)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质(分解富集)土壤表层 (3)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

20、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3.8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2)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2、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者关系: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且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

21、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 水分趋于减少 降水较多 森林 草原 荒漠 草原 森林 以亚欧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a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

22、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b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称基带)c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d 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教材图4.47)。A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B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则垂直自然带越完整: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北坡。南坡海拔低,有自然带发展的空间;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好,面向印度洋,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23、在此自然带多;北坡由于相对高度小,自然带简单且变化小。C 山地垂直自然带在其南、北坡不同坡向,同一高度的自然景观不同:南坡有森林植被,北坡没有。南坡为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为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因而,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1)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它决定山体垂直自然带是什么(基带与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2)山体本身的相对高度(它为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多少提供了空间)(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但是,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2)改变了自然带的地带

24、性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6)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2、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

25、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

26、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百计的滑雪胜地面临歇业的尴尬境地。臭氧层遭到破坏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大量增加,使雪线急剧上升。据生物学家野外观察证明,由于夏季青臧高原上空臭氧层低谷的存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雪线在近100年上升了100150米,造成一些生活在雪线附近的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动物分布区域的改变和栖息、繁殖地面积减少或加大,以及食性与活动规律的改变,改变了动物的繁衍生存条件。甘肃省受沙漠化的威胁突出表现在沙尘暴危害加剧。沙漠化造成了河西沙区来水量减少,致使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最严重的地区雪线年均后退12.522.5米,其它地区

27、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后退。煤烟颗粒是导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冰雪融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因煤烟污染而变暗的雪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降低,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从而导致冰雪融化,雪线后退。标签: 地理复习 地方时、时区、日界线的计算 原创 2008-06-27 09:06:38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度有不同的时刻,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2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有关地方时的计算: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一地的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已知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所求经度=已知经度经

28、度差(经度差=地方时时差15)说明:的选用,求东边的用“+”号,求西面的用“-”号。4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5关于区时的计算:求所在时区的区号:区号=某地经度150(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 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150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区时地在已知区时地的东边,选用+;在西选用-。两地相隔时区数的求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减小;若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6日期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即0时线,它是

29、不断变化的;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7日期比例问题只有太阳直射本初子午线时(即地方时为12:00时),全球各地才处于同一个日期内,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球各地分别属于两个日期。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所对应的经度。0时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日期,0时向西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旧日期。标签: 地理复习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 转贴 2007-11-13 07:40:20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 (N2 和O2合占干结空气体积的99%) O3 吸收

30、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保温作用 水汽、固体杂质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使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体存在的形式;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为什么水气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固体杂质也主要来自地面,如火山喷发飘入大气的火山灰、被风吹到空中的尘土、物体燃烧时进入大气的烟粒、海水蒸发时散入空中的盐粒等,所以水汽和固体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分析大气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规律:CO2 :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水汽:夏季冬季;低纬高纬,与蒸发量有关固体杂

31、质:陆海;城乡;早晚午;冬夏,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变化人 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大危害人体健康控制类 含量增加 气 有害活 广泛使用电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污影响生存环境气体动: 冰箱、冰柜 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 染影响社会经济排放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一)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对流运动显著(厚度不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层热量源于地面上冷下热不稳定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位89千米(二)平流层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227千米高度处有臭氧层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气流以平流

32、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热量源于O3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稳定平流运动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 顶(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高空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贴近地面的气温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的消失。主要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多,导致地面温度迅速下降而低于高处气层的温度。这

33、种逆温多出现在黎明前后。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2地形逆温(冷空气下沉)在山谷或者盆地区域,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却的空气会沿山坡流入谷底,谷底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形成逆温。在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3平流逆温(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或者冷空气水平流动到暖空气的下面而形成,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锋面附近常有这种成因的逆温存

34、在,又叫锋面逆温。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的海陆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在湍流层的顶部所形成的逆温。湍流逆温的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几十米。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2.2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紫外区(0.2-0.4

35、)7%、可见光区(0.4-0.76)50%、红外区(0.76-3.0)43%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主要集中早波长0.4-0.76微米的可见光部分地区差异: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主要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选择性O3紫外线 水汽、CO2红外线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大尘埃反射太阳光,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反射作用的结果。阴天,白天的气温一般不高。世界上最高气温不在赤道,而在2030N 沙漠地区。3.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的作用,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颗粒较大的尘埃、雾

36、粒、小水滴等能够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无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随纬度变化: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早、中、晚;高、中、低纬)大气热力作用与常见现象1旭日、夕阳、朝霞、晚霞呈桔红色,原因是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经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都被散

37、射了,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透射下来。2交通等警示信号之所以多选择波长较长的红灯或红色标志,是因为波长较长的红光难被散射,穿透力强,更醒目,更容易让人看到。(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1.短波辐射太阳,长波辐射地面、大气2.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3.大气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二、全球的热量平衡 1.全球的热量平衡。指地球(地面和大气)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2.温室效应导致全球热量收支失衡,有可能导致全球

38、气候变暖。 3.“减排”势在必行。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弱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防止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出现,是科学家、各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问题。 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午后2时气温达到最大值,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比较北半球南半球最低最高最低最高太阳辐射12月6月6月12月陆地气温1月7月7月1月海洋气温2月8月8月2月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出;7月份正好相

39、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度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等温线判读方法1据图的读数判断某地的气温值2根据气温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3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海陆分布、季节(或月份)高高低低4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气温差异密集差异大;稀疏差异小5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判读影响因素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1月份平原地区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7月份平原地区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山脉走向)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1月份东北地

40、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这是受东北地形“马蹄形”影响。等温线闭合,表明受地势高低影响。6根据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暖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寒流7根据闭合等温线判断地形线内数值低山地;线内数值高盆地8气温极值和几条有特殊意义的等温线秦岭淮河;月份绝对最高气温在低纬地区,绝对最低气温在纬度最高的漠河地区,受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影响;月份全国普遍高温,等温线稀疏,绝对最高气温在吐鲁番盆地,而绝对最低气温分布在海拔高的青藏高原,为摄氏度。9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单一10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影响因素比同纬度气温等温线弯曲状况洋流暖流经过气温(高)凸向(高)纬寒流经过气

41、温(低)凸向(低)纬地势地势较低气温(高)凸向(高)纬地势较高气温(低)凸向(低)纬季节大陆夏季气温(高)凸向(高)纬大陆冬季气温(低)凸向(低)纬海洋冬季气温(高)凸向(高)纬海洋夏季气温(低)凸向(低)纬2.3大 气 的 运 动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受热不均一、热力环流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2.类型(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因气温低,加之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形成高压,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如图:(2)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3)城市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