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doc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822794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20192019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1、昼夜交替的周期:1 太阳日(24 小时) ;太阳回归运动:1 回归年2、晨昏线:(要懂得画图)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昼夜平分3、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o 的地方时。伦敦为 0 区。地方时的计算:每差 15o=1 小时(每 1o=4 分钟) ,向东就加向西就减。4、二分二至图:(边看图边记)(1)冬至:(12 月 22 日)A、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B、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上:H=90o)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H

2、达一年当中最大值;北半球则是 H 达一年当中最小值E、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2)夏至:(6 月 22 日)A、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B、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上:H=90o)第 2 页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H 达一年当中最大值;南半球则是 H 达一年当中最小值E、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3)春分、秋分:(3 月 21 日,9 月 23 日)A、全球昼夜平分;B、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C、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5天体系统:总星系

3、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6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7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则温度适中(2)质量体积适中则存在大气层(3)体积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则产生海洋8、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 ;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9、太阳活动:(1)耀斑:色球层;最激烈的显示(2)黑子:光球层:周期是 11 年10、太阳活动的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第 3 页11、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岩石圈:地壳

4、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发源地1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第二章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 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 ;画图(海陆风)注意: 实验及步骤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季节移动:7 月北移、1 月南移。6、东亚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陆地:1 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7 月是亚洲低压,

5、天气:高温多雨第 4 页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冷锋冷空气强大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暧锋暧空气强大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准静止锋冷暖气团相当如 5、6 月份长江:梅雨天气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第 5 页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6、造成。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 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 50 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第三章1、水圈:海洋水(主要) 、陆地水、大气水组成;其中陆地水淡水中以冰川为主体。2、河流的补给有降水、冰雪融水、湖泊和地下水;最稳定是地下水补给,最重要是降水补给。3、水循环发生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4、水循环图(P59)5、水资源:陆地的淡水资源;易开发的有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衡量水资源丰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6、洋流的形成主

7、要动力是盛行风还受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影响。7、洋流模式图(P61) (判断旋转方向、寒暧流性质)8、洋流的影响:第 6 页(1)对沿岸气候:暧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渔场:寒暧流交汇处和上升流(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第四章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平缓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主要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岩石圈物质循环:(P78)4、断层:垂直运动产生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和断陷谷(渭河、汾河谷地)水平张裂产生东

8、非大裂谷第 7 页褶皱岩层年龄地貌应用背斜中心老、两翼新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修隧道、找油气向斜中心新、两翼老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找地下水6、山区的交通: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7、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为主,中下游以堆积为主;侵蚀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8、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9、河漫滩的形成: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地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不断扩大并露出水面而形成。10、河流对聚落的影响第五章第 8 页1、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

9、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非洲大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森林-草原-荒漠带(中纬度的亚欧大陆最典型)3、山地垂直带分异:决定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自然带的变化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必修 2 复习刚要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60 亿人口日”(2019/10/12) ;中国 13 亿人口(2019/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第 9 页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10、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

11、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第 10 页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 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第 11 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12、、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

13、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第 12 页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第 13 页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

14、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15、:理解记忆第 14 页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 、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生活和、合理人口

16、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第 15 页(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

17、,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第 16 页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

18、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第 17 页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 、大城市(50100 万)、中等城市(2050 万) 、小城市(20 万以下) 、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

19、,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中心地理论理解前

20、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第 18 页运输条件一致2.3 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

21、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第 19 页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第 20 页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

22、、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第 21 页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 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

23、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

24、因素)第 22 页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

25、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第 23 页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

26、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 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第 24 页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

27、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第 25 页(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

28、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第 26 页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

29、、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二、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 21 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的需要: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第 27 页三环境效益读课本 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4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更多地理教案分享,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