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赏析.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36157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山西村 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游山西村 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山西村 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山西村 赏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游山西村 赏析.精品文档.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赏析】游山西村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

2、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1、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3、。(答出一个方面即可。)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行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早春美景 。

4、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抒发了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答:如: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答: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

5、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4、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苹云脚低。”两句诗的意思是:这两句是说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以“ 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

6、一起涌动,感慨万千。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动景),山岛竦峙(静景)。树木丛生(静景),百草丰茂(静景)。秋风萧瑟(动景),洪波涌起(动景)。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蒹葭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风。 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

8、景,突出了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心情。5、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6、蒹葭每一节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追求道路的曲折绵长,却又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7、 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答:景物特点: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这厮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手法。 作用: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

9、思慕人的深挚感情。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8、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还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写风声宏大,读者如闻秋风咆哮的短语是: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一句是:“倚杖”与“_”相照应.答:安得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风怒号。 唇焦口燥呼不得 老无力2、题

10、目中的“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2)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4、第段中的“俄顷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5、将诗中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6、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伯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7、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