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王华.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4016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2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王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王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王华.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姓名:王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王光荣 20050501 心理感受性是一个多纬的人格构念,它描述了一种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元认知反 映。作为自我的一种机制,心理感受性在人格和人际依恋之间充当了第三变量,心理 感受性的不同拥有使得个体在评价人格和人际领域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上出现差异。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心理感受性、人格特质及人 际依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研究还检验了一个多变量结构模型,其中主要检验了心理 感受性对人格特质和人际依恋间关系的影响。人格特质在操作中被看作是一个潜在变 量,而关

2、于人际依恋的多种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这 -点顺从了传统研究中将特质作 为行为的预测变量的方法,心理感受性是作为第三变量,即心理感受性的不同水平影 响了人格特质和人际依恋类型间的关系程度。研究结果如下: (1) 心理感受性同大五人格因素存在显著关联,其中神经质、幵放性、宜人性和 责任心对心理感受性具有预测作用。 (2) 大学生在人际依恋类型上存在个体差异,运用依恋量表可 以在大学生群体中 分类出安全、专注、恐惧、排斥四种依恋类型,而且这四种依恋类型个体在心理感受 性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心理感受性同不同的人际依恋类型存在线性关系,心理感受性水平越高,个 体越倾向于安全依恋,越低则越

3、倾向于不安全依恋。 (4) 心理感受性、人格特质和人际依恋这三个变量间存在潜在的结构关系,其中 心理感受性充当了中介变量,人格特质对人际依恋的预测作用间接地受到心理感受性 不同水平的影响,尤其在高心理感受性水平下人格特质对人际依恋的预测作用更为显 关键词:心理感受性人格特质人际依恋 Abstract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construct that involves meta-cognitive reflection upon the behavior of both self and other

4、s. As an ego function,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cts as a third variable between personality and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s when individuals appreciate 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acros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5、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 college students. A multivariate structural model was also tested in this study, especially the test of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m

6、indedn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modeled as a latent multivariable. The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multivariable assumed the role of dependent variable,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research on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behavior

7、s.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was regarded as a third variable that aff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nd the big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among which

8、 neuroticism, openness,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were the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b) There was individual difference i: i the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 By employing the attachment scale, one could classify college students into four different att

9、achment styles: security, preoccupation, fear, dismiss.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M Scale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c) There was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nd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s: As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increased, s

10、o too did secure attachment. Conversely, low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insecure attachment. (d) There were laten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s.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cted as a third variable tha

11、t affecte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ing function on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The pers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 。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_ 日期: 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12、、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B卩: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 导师签名 : _ 日期 : 1 引言 人既可以被理解为个人实体又可以看作社会人,这是关于人的矛盾问题之一。现 代心理学自发端以来就开始关注个人内部经验和人际经验的现象学差别 (James, 1890/1950),有的研究者用人格术语来概括或揭示人的本质,而有的研究者则更愿意 通过人际术语对人加以解释 (Mischel, 1968)。精神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个人内部和 人际的术语给人赋予了

13、不同的特征气然而,作为动机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在阐释关于 影响这两个领域关系因素的方面走得更远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 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自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意识部分,主要用来调节本我的矛盾与冲 突,人格就是在自我的冲击下,不断地引起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与斗争,经过自我的调 节,使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使人格 得以向前发展。自我在现实的需要和本我的 非理性需要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气弗洛伊德 ( 1923/ 1961)也强调在需要的驱 使下以及在快速发展的认知的影响下,婴儿逐渐由幻想转向现实,这里面或许有一个 新的心理中介被唤醒去调节这种经验的分离气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的作用是基 于现

14、实功能的位置上,包括这样一些操作性概念,如知觉、认知,元认知、语言、情 感调节以及躯体意识、心理感受性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和人际经验的方式受到另一 个新领域概念的影响,即自我。两个领域应该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似性,人格可能预 测了人际风 格,比如人格类型为髙神经质的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可能倾向于神经 质特征。 Shaver和 Breman(1992)的研究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然而,在 跨这两个领域的一致性上却存在个体差异,第三变量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正如 Baron 和 Kemiy(1986)所说,当变量间存在相关并且要知道为什么有相关时,中介变量就可 能出现气该变量应该是具有足够

15、描述性和动力学性质的动机元素,它是作为人格和 人际风格关系间的一个支点,心理感受性作为自我的一种作用或许能充当这一支点, 正如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所扮演的角 色一样。心理感受性作为一个多纬的人格构 念,描述了 -种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元认知反映。从广义上讲,该构念被看作是一种 CD Mark Beitel, John L Ccccro, Predicting psychoi |jical mmdedness from peonalily style and attachmen! secur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59(1): 163-

16、172 干 :光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影响 .两北师范大学学报 , 1994, 31(3) :64 6? Kimberlee J. Trudeau, Rosandra Reich, 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31(2): 259267 R. B. WiJkinscnt W.A.Walford, Allachmcnt and Pe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Pcr$

17、Da)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31): 473-484 自我保护机制 Conte, 1990; Hdson 341-347 是作为第三变量,它可能会对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即心理感受性的不 同水平可能预测了人格特质和人际依恋间的相关程度。 2理论综述 2.1心理感受性 2. 1. 1心理感受性的含义 目前对心理感受性的定义还未达成完全一致,但都强调心理感受性是一种兴趣, 能力,倾向性,特质或归因,其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侧重点的不同上。以下是心理学 理 论家提出的 -些代表性定义; 表 1心理感受性的定义列表 作者 定义 倒重点 Cont

18、e 35-46 Mark Beitel.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nd cogniti /e sty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60(6): 567582 解人类经验关系的兴趣。高心理感受性的人是有远见和洞察力的,在无外部训练的条 件下他们知道该去寻求什么和去做什么。 McCalium和 PiperCl990)将心理感受性描 述为一种正确评价心理内部动态和将这种评价应用于一个人问题上的能力,他们将人 看作是具有一系列分层组织的心理动态假设的个体,同时也列举了心理感受性的九种 水平 i (1)对另一个人具体内部体

19、验的认同; ( 2)对目标人内部体验驱力的识别; ( 3) 对某种驱力造成的内部事件和其表达联结结果的认同; ( 4)对目标人内部动机大部分 是出于意识之外或者是对无意识的一种识别; ( 5)对目标人内部体验的冲突元素的认 同; ( 6)冲突被体现为某种表达时对某神因果联系的认同: ( 7)紧张(恐惧,焦虑 ) 被呈现为某种表达时的一种原因关系的认同: ( 8)对目标人从事某种防御行为的识别 ; (9)对目标人受到冲突干扰的一种识别。这里目标人特指自己或依恋对象。水平 1 至 3反映了心理决定论的假设,水平 5至 7反映了个体对冲突产生紧张以及寻求解决 的理解;水平 8至 9反映了冲突被防御性

20、对待的观点 &心理感受性也被当作发展的术 语来理解。 Hatcher和 Hatcher(1997)认为心理感受性是一套复杂的认知和情感机制, 这些机制将按照某种特殊的发展顺序而发展,并提出了三种明显的发展趋向 (1) 对个体内部动机逐步发展的理解; ( 2)对几种同时呈现的冲突性动机识别的发展能力; (3)对自我欺骗能用于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Farber和 Golden(1997) 认为心理感受性能被作为一种防御的方式使用,其结果可能导致过于理智化或痛苦的 自我意识、自我主义和人际距离,通过帮助解释其行为可以阻止个体对事件做出消极 反应。髙心理感受性的人是聪明的但又是悲观的,心

21、理感受性水平过高也可能使人感 到孤独。 2. 1.2心理感受性与其他人格构念的关系 2.1.2. 1自我意识 从自我意识测量的发展来看, Fenigstein, Scheier和 Buss(1975)将自我意识划分为 个人自我意识和集体自我意识 前者指个体对自己的隐藏的内部方面的意识;后者 指个体对自己的外部方面的意识,比如外貌、社会行为等。尽管自我意识同心理感受 性看上去具有类似的加工,但至今没有任何研究来对它们间的关系做出细微的比较与 R- B. Wilkinson7 W,A.Walford. Attachment and Pt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22、Health of Adolescents. Persona】 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31): 473-484 Mark Beitel.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nd cognitive sty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60(6): 567-582 Mark Beitel, John J. Cecero. Predicting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from personality style and attachment sec

23、ur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59(1): 163-172 划分。两个人格构念都被放在治疗学的角度来评价。然而, Fenigstein(1997)在对自我 指向的文献回顾中指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加如同心理感受性水平的不断增加一样佥 对心理具有破坏性作用,比如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偏执等气他指出,由于自我指 向的注意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心理感受性在治疗中的任何有益的效应都不可能 由自我意识所引起或调 节。个人自我意识水平过低或过高的人们很可能在以理解为导 向的心理治疗中不会有好的效果。 Trudeau和 Reich(1995)用量表测

24、量的方法在一组大学生样本中对心理感受性、自 我意识以及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作了探讨,他们发现,心理感受性同心理健康、自我意 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气其中隨着心理感受性水平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也随之增加, 而自我意识水平却下降了,自我意识水平的下降又对心理健康具有负面作用,这一研 究支持了 Fenig3tein(1997)的观点。 2. L 2. 2个人智力 Gardner(1983, 1993)指出智商的概念仅仅涵盖了个体有限的一部分潜在能九他 更是进 一 步指出包括个人智力在内至少有七种智力,个人内部智力 (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人际智力 (Interperson

25、al IrUelligence)是两种己被确定的个人智力,它们 对评价个体和区分个体都具有重要作用,前者是指可以评价一个人情感并且能正确运 用的能力,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廚的能力;后者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D Park L997: | 认为高个人智力同高心理感受性水平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他们指出 T高心理感受 性的儿童可能会因为抚育经历与他们较髙的敏感度不相协调而遭受更多的痛苦。个人 智力在进化论和生物学上的观点可能已被环境的观点所抑止了,他们认为个人智力如 同语言的发展一样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儿童幵始通

26、过直接的人际经验发 展一种 心理理论 ,如果这一时期被错过或中断,后果将是无可挽回的。心理感受 性也因此被看成是这种技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儿童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鉴于与人际有关的一种生物学化倾向的出现, H bson(1994)提出了心理理论,并在提 出后的第四年得以发展。他强调,知觉上的情感加工能同时作用于个体间的联结和区 Mark Beitcl, John J. Cccero. Predicting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from personality style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Clinica

27、l Psychology, 2003, 59(1): 163-172 B. Wiikiason, W.A.Walford.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31): 473484 分,正是这种作用才使儿童能发展一种自我反映和自我创造的心理,这种心理同他不 断增长的对自己和他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理解相一致。这与 Hatcher(1997)引述的观点 以及与依恋理论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矛盾在于这里幼儿被

28、看作是分离的,因为婴儿 只有在安全依恋的环境下才能去探索自己和他人的社会和情感世界。 2.1.2*3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模型最初是由 Salovey和 Meyer(1990)提出的。 Goleman(1995)将其描 述为个人用于自我调节和监控情绪的认知技能气情绪智力与个人智力以及心理感受 性都存在联系。 Salovey和 Meyer(1990)在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中包括了加德纳的个人智 力并且确定了该构念的五种核心特征,即认识情绪、管理情绪、激发自己、在他人中 认可情绪、处理关系。由于对这一构念还缺乏可靠和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有关情绪 智力的研究少之又少,但这一构念被预朗将同心理感受性存在正相

29、关。 2. 1.2.4自我反映机能 Fonagy, Steele, Moran和 Higgitt(1991)在对儿童的研究中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对自 我的两个方面作了区分:前反映性自我或生理性自我;反映性自我或精神上的自我气 前者仅用生理学术语反映自我,而后者即反映性自我或精神自我则被界定为反映自我 和他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体验的能力。考虑到早期环境的影响,人际关系被 看作是心 理的一种自然机能,在婴儿与养育者的关系环境中该机能得以发展,同时指 出这一机能在儿童六岁时得以健全发展。他们强调了安全依恋经验对这一机能发展的 积极影响以及不安全依恋经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成人依恋访谈 ( AA

30、I)的使 用,他们发展了自我反映机能量表试图测量到这一能力的核心特征,他们同时也指出 这一构念可能与心理感受性存在联系。两者的细微区别是前者更多地涉及到理解,而 后者更多地涉及到导致理解的过程。然而,作为一个早已过时的概念,这一构念在心 理学研究以及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少。 2. 1,2.5社会认知 Menna和 Cohen(1997)将心理感受性描述为社会认知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涉及到 理解自我和他人想法、情感和动机的能力。该理论源于皮亚杰早期的研究,后来 Sdman(1980)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年长儿童由于具有较好的成熟度和注意力, 他们能集中更多的观点,这与心理感受性都具有相关性。心理感受性被看成是一种遗 Mark Beitel, John J. Cecero. Predicting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from personality style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59(1): 163-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