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王曲云.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40058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6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王曲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王曲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王曲云.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姓名:王曲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杨韶刚 20080525 摘要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积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 信念和标准,符合价值观标准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 的。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所有的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它对人的作用具有自 主、自发的特点,被人在无形中当作不证自明的东西,很少引起关注和反思。不仅道德教育 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也日益引起重视。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从道德教育心

2、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研究被试对核心价值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看法,第二部分故事投射研究被试在孝敬和诚 信两个核心价值观上的心理反应倾向。 第一部分,研究者对 210名 1422岁的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査,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正 式问卷,以 630名 12-20岁的中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对各项目的 重要性进行排序,因子分析 发现,被试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八个因子:为人处事、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道德 品质、信念与原则、生活态度、自身能力、心态,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道德品质,性别和年级 因素上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不显著;对价值观念影响因素的看法上存在九个因子:社会环境、 家庭背景、生

3、活经验、学校环境、媒体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时代背景、自身素质、父 母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城乡因素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第二部分,研究者以孝敬和诚信为主题进行故事投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孝敬的认知上, 大多处在原则水 平,在城乡因素上的差异显著:在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倾向上受认知发展水 平的影响差异显著:认知、情感、行为反应倾向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在对诚信 的认知上,过半数的被试处在原则水平,在城乡和年级上差异显著;在情感体验上,城乡和 年级因素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在行为反应倾向上,性别因素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而在城乡、年级和认知发展水平等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 关

4、 键 词 中 学 生 核 心 价 值 观 品 格 教 育 和 谐 社 会 孝 敬 诚信 Abstract Values are the whole systems of principle, faith, and criterion, stemming from the assessment and choice based on tbe evaluation of object significance or the positive aspect to the subject. Core values refer to the ones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

5、on in the whole system, to human beings, they are so spontaneous and self-evident to the extent. Moral education puts an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f core values,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campaign.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core values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sych

6、ological aspec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goe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will give an in-depth look into the respondents views on core values and the conesponding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respondents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about filial piety and honesty by the sto

7、ry-projecting strategy. In the first part, a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is conducted among 210 students aging from 14 to 22, which serves as the very basis for a formal questionnaire, and the fonnal questionnaire will be responded among 63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ing 12-20, asking them to arrange a

8、ll tbe valu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tial factors by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and we find out that eight factors do matter in tbe core values of tbe respondents after a factor analysis ,they are: attitude toward society, personality qualitie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moral characters, faith and

9、 principle, attitude toward life, personal competence, and the state of mind. Morality occupies the core plac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nd different school grades, and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mr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s, nine f

10、actors affect the fonnul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they are: social background, family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 campus atmosphere, media influenc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 the era background, personal qualities,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

11、ps,school grades y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researcher conducts the story projecting research featuring filial piety and honesty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by tbe respondents in the preliminary survey, it turns out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filial piety remains

12、 at the stage of being a principl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tendencies a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levels of cognition ,and we notic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nd school grades about cognition, emoti

13、on, behavior tendencies, over hhonest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 “ 求实、创新 ”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 L 日 期 : 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

14、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贏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査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十 .後 ZA 日 期 : c, y: 引言 价值观是 “ 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 .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表层文化的性 质和特征 .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 值尺度,为人生提供理想和信念,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价值导向 .” 1在某种意义上说,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15、,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它属于人的思想范畴, 是人的价值理念。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观的分类也不一样,如有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 婚恋价值观,也有经济的、政治的、审美价值观等,核心价值观是在所有价值观念中居于核 心地位,起着发动行为、指引思想的作用。例如,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幸福只能在社会中 才能实现,那么关 心自己利益的松散个人如何凝聚在社会的旗帜下并为之而奋斗呢?不管作 为原则也好,作为目标、方向也好,每一个群体甚至是国家都需要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个群体、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表征着这个群体、国家的追求与宗旨 s在当代一些西方国家, 作为道德教育主流的品格教育理论倡导核心价值观的传授以及所

16、取得的成效在青少年一代 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近年来在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思考 的激烈争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当属核心价值体系的 构建,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 内容,是由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实践的前提和保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将 “ 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 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加宣扬)以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 “

17、八荣八 耻 ”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的科学 概念,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显然,这种 “ 东一西呼应 ” 更 加突显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作用。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所带来的新旧观念 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这对 学校价值观教育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就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査研究,理论 方面以品格教育理论为背景,梳理品格教育关于核心价值观念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核心价 值观的标准、特征和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我国在核心价

18、值观念 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具体内容等。对两者在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做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后发现,前者侧重在微观,后者重在宏观,属于内容与框架的关系,相互丰富、相辅相成。 实证方面,编制了核心价值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核心价值观念的 八个因子及其影响因素的九个因子的潜在结构;另外,本研究结合预调杳结果,设计了以孝 敬、诚信为主题的两个情境故事,从知、情、行三方面分析中学生在核心价值观念上的心理 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71. n 1

19、.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用词,囊括了思想、政治、品行、心理教育等 多个方面,而灌输、说教的方法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取得的成效却日趋衰减,例如, 目前环境污染已到了危机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步,欺诈现象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师的 变相体罚亦无减少的迹象,诸如此类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反映在一个 “ 德 ” 字上,而中学生处 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相对不成熟使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 影响,学校教育方面从摆事实讲道理到实际行动上(如发动学生集体卖爱心报纸等)多管齐 下,试图扭转当前道德教育苍白无力的现状,在学术界,有人倡导德育的生活化(汪凤炎

20、、 高德胜等 ),主张道德教育应融于生活过程当中,正因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才有了 所谓 “5+2=0” (即 “ 五天的学习敌不过一个周末 ” )的现象;也有人认为,美国在品格教 育的实证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可以借鉴他们的各种方法 ( 如 “ 匿名赞美 ” 活动、制作 “ 目 标带 ” 、建立 “ 联谊班级 ” 等 ) 因此,形成了德育研究多元化的局面,价值观教育即为其中 种。价值观是我们对万事万物看法的一个抽象概括,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会从根 本上指导个体的行动,而核心价值观念对人的作用具有自主、自发的特点,犹如 “ 潜意识 ” 一般表现出 “ 不言而喻 ” 、 “ 不假思索

21、” 的情形,在无形中被当作不证自明的东西,很少引起 关注和反思。价值观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在这 一 方面己产生不少的学术成果,但根据 研究者的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直接研究价值观的概念、形成与改变的, 有研究价值观教育的,有以不同群 体为研究对象的,如中学生、髙师生、大学生、研究生、 公务员、弱势群体、艺术类专业学生等;有以不同的价值观为研究对象的,如职业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际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儒家理学价值观等;有 以某一具体价值观为对象进行纵深方向研究的,如诚信价值观、关爱价值观、公正价值观、 人权价值观、责任心等。而在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研究者

22、多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 度与企业文化、对外政策及行政领导模式相结合进行研究,但对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研究 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所以,笔者选定这一主题,主要从道 德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概括地说,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中学阶段是 一 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初期,正是在这时, 价值观念的可塑性更大,在 “ 西风东渐 ” 所带来的价值多元的环境下,中学生对外界各种思 潮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目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会影响到包括道德品 质在内的方方面面,而经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更多地反映在道德品质层面, 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核心

23、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第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价值活动的 结构,从而使传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任务便提上日程,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确立 了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而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 A体内容之一,更是 有着基础作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的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要 支柱,它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处于转型期 的中国社会应该倡导 何种核心价值观念,不论对国家发展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来说,均意义非凡。同

24、时,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明确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 ,就是要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要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了解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现状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2. 研究现状 2.1品格教育视野下的 核心价值观念研究 品格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 是继道德认知发展、价值潑清理论之后,当今北美地区 乃至欧洲很多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己成为一

25、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学术影响和实 践价值的教育改革运动。目前,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一系 列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某些思想的启示 和借鉴平台。对品格教育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做法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继承其精 华之处,并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应该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状 况的改进有所助 益。 品格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两千多年的美德教育传统和近百年来西方道 德心理学的发展。深厚的心理学基础,使品格教育拥有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新的现代科学原 理的紧密结合,从而,道德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知识灌输的水平上 品格教

26、育通 过理论上的深化、实践上的创新,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因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作为一种价 值观教育的理论,品格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是有内容的,价值澄清和道德认知发展 理论所遵循的道德相对主义带来了社会道德状况特别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状况的恶化,因而, 提倡 和培养一些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基本的、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己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 的迫切需要。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公民良好品格的基础。 那么哪些才是核心价值观念呢,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呢? 2.1.1核心价值观的标准 价值观是个复杂的概念,是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研究的对象,直到 如今都没能有一个得到

27、大家公认的定义,不过,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价值观是指人们判断 哪些东丙值得拥有、什么事值得做、什么境界值得追求、有些价值观是人们想要的或渴望 的,如运动,与道德无关,只是个人的偏好问题,而价值观在道德上的反应即为道德价值观, 其中有些本来就是对的,如尊重生命,有些从杜会的角度看是对的,如对婚姻的忠贞,公共 场合请勿大声喧哗等。品格教育关心的是那些真正能帮助人们达到兴旺繁荣又不受地点和时 间限制的、能够得到认可的普遍价值观,那么,如何区分可能被普遍接受和可能不被普遍接 受的价值观呢?有研究者试图将毅力、同情和 G律等列为 “ 元道德特征 ” ( meta_moral 1国际教育基金会编著 .培养

28、心情与人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5-36. characteristics),这也许并不一定都符合道德,但它们都有助于道德观念发挥其功能 h因此, 需要给普遍价值观确定一个划分的标准,循着这一思路,首先要对价值观进行具体分析,这 就需要分析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虽然品格教育仍然是沿着传统的 “ 知情行 ” 的三分法对价值 观进行理论阐述的,但它并不是对传统分类方法的简单复制,而是注入了一些新的内容: 从认知方面看,道德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以及使整个人类更好地延续下去而制定的一些规 范,如社会上的一些行为标准等:从情感方 面看,核心价值观包

29、含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因为当我们认为某亊物有价值时也就 意味着对它 的关心,但同时,核心价值观本身有着理性的基础,不能被降低到单纯的欲望,从这一点看, 接近于信仰;从行为方面看,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美德 ( virtues),核心价值观必定要通过行 为表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去实践价值时,我们就说他具备了美德,因此品格教育常常把重点 放在培养个人美德上。 品格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核心价值观,它还吸收了东西方思想的某些精髓,给核心 价值观制定了如下五个标准 1 2: (1) 民主共识。品格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任何一个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得到教师、家 长、行政人员、社区和公民领袖的支持,这样做是为了使教育接近

30、人民并争取社区的支持, 因此 ,一种价值观要想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就应该把民主的共识看作是建立核心价值观 的起点 (2) 哲学验证。主要有四点 : 可逆性 ( 当我对别人做某事时,如果别人也对我做同样 的事的话,我会有怎样的感受 ); 广泛性(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的话,世界将会怎样 ); 应能 产生良好的结果 ( 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长期好处 ): 对良知应有强烈的吸引力 ( 无论从直觉还 是理性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 (3) 文化的对比 .每一种文化中共同具有的价值观,这只需要研究各种传统文化就可 以了。 (4) 人类的本性。所有人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具有共同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特征和功 能,同样,

31、也会具有共同的道德特征和功能。 (5) 自然法则。人类共同存在于整个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作的基本原理,那么,人 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然和自己才能更有利于生存,也许从中可以推断出一些伦理 原则。 2.1.2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有五个,如果分别考虑的话,其中每一个都能加以批判,但结合起来 看的话,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根据,据此进一步推断,核心价值观有以下特征: (1) 普适性。核心价值观是得到普遍认可的道德价值观,因此,经过上述五个标准检 验后的价值观首先具有普适性,跨文化、跨国籍,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面对价值的多 元化,品格教育并不否认,在尊重多元价值的前提下,认为无论社会

32、怎样发展,仍有值得人 1 Marvin W. Berkowitz, The Education of the Complete Moral Person (Aberdeen, Scotland: Gordon Book Foundation, 1995: 37-41.) 2国 h教育基金会编著 .培养心情与人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946. 们普遍崇尚的价值观。例如,一个谦恭有礼的人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得到人们的 认可,即使他可能在文化上会犯小错误。 (2) 基础性。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期积淀下来的共识,证明了其作为人类 继续存在的需要,因此,相对于较高范畴的信仰

33、层次来说,属于较低的道德要求,对于个人 来说是最基本的品质。换句话说,是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要求的道德底线。 2. L3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有了以上认识,学者们都努力试图列出一份核心价值观的清单。我国学者也进行过相关 探索,如叶澜 1教授认为在 “ 为人之德 ” 方面应以 “ 诚实守信 ” 为核心,在 “ 为事之德 ” 方 面应以 “ 责任心 ” 为核心,在 “ 为民之德 ” 方面应以 “ 爱国 ” 为核心。朱小蔓 2教授指出, 道德范畴中最核心的有两个: 一 是尊重(主要指生命 ); 二是公正,有益于人生长的社会性 生活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丁锦宏 3教授则认为, “ 尊重和责任 ” 是生命个

34、体的一切品格的 基础。据笔者归纳,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有如下几种: (1) 美国纽 约州立大学考特兰德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第四和第五种 R中心负责 人托马斯 里克纳 ( Thomas Lichona)认为,主要有十种重要的美德 4,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与他人相关的美德,包括公平、诚实、感激、爱 , 其二,与己相关的美德,包括忍耐、 节制、勤奋、积极的态度、谦逊、智慧。而所有这些美德的基础就是尊重 ( respect) 和责任 (responsibaity),并将其作为除最基本的读、写、算这三个 R之外的第四和第五个 R在学 校里进行讲授。 (2) 约瑟夫森研究所

35、 5 (Josephson Institute)于 1992年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宣布了他们列 出的 “ 品格六栋梁 ” ( SixPilkisof Character):信任、尊重、责任、公正、关爱、民主意识。 (3) 全球伦理学研究所的拉什沃斯 基德尔 6 (Rushworth Kidder)调査了来自多种文 化背景的国际领导人,发现大多数人选择以下七种价值观念为最重要的价值观:真理、责任、 同情、尊重生命、自由、自尊以及公正。 (4) Aspen品格教育宣言 7提出了八条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可靠、关心、公 正、正义、公民美德和公民素质。 (5) 美国的品格教育联盟 8认为,核心价值观包括

36、:勇敢、自信、慷慨、善良、热心助 人、诚实、荣誉、公正、容忍、对时间和才能的合理运用、选择自由、议论自由、良好的公 民素质、个人权利、机会平等的权利。 (6 Gibbs和 Earley9认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 1叶澜 .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件构成 .教育研究 .2001(9): 4*7. 2朱小蔓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科 .2004(10): 32-39. 3 丁锦宏 .品格教育论一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取向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3:170. 1美】托马斯 里克纳著 .施李华译 .培养品格 .中国社会科学 !li版社 .2005: 8-11. 5郭 &春 .品格教育与学校道德课程建设 .首都师范人学硕丄学位论文 .2006:14-15. 6同上 . 7同匕 8 http: / 9 Gibbs, L. & Earley.(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s. Phi Delta Kappa Fastback(Whole No.3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