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44295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349 大小:8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9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doc(3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

2、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难点】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

3、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

4、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本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多音字:闷(mn)雷、薄(bo)雾、风号(ho)浪吼(hu)、涨(zhng)起、颤(

5、chn)动(2)读一读,写一写:罩、亭、昂、闷、鼎、沸踮、崩、号、恢、涨盐、据、屹、腾、横、浩、荡 震、涌。(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4)指名读课文,正音。(5)同桌互读,评定等级。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3)说说各段的段意。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潮来时

6、、潮过后(时间顺序)【第二课时】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

7、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A交流感受,品读佳句。B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C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A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B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

8、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C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D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

9、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作业布置】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第2课 走月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

10、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课时安排】1课

11、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问: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今天我们恰好要学习一篇有关月夜的文章走月亮。(用多媒体出示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穿越时光隧道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1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2问:欣赏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三、伴乐朗读,品味语言美1指名逐段朗读。(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文字。)2请学生来评价,教师加以指导。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地融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各种感官上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课文的

12、兴趣。巧抓时机,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谈感受,培养说话的能力。回顾课文内容,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悟优美的语言描写,在读中品味。四、以画促学,自主探究1小组交流。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画表现了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好?2全班交流。找学生到讲台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请其他同学评价并与展示画的同学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散步时所获得的无限乐趣。五、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

13、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六、扩展阅读,延伸感悟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七、小练笔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写在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小组内交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

14、会。全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是口语交际的良机。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可拓展学生视野,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分析。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后,学生心里会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定会有话可写。写的过程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第3课*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

15、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情境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

16、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

17、岁。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

18、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板书设计鸟儿 驮着斜阳秋晚的江上 鸟儿翻翅 夕阳掉落 唯美的意境 真挚的感情芦苇 妆成 红颜第4课 繁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亲近文学”专题,目的是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繁星这一课既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又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与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19、,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二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三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受。【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巴金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晴朗的夜空,面对满天的星斗,如此美景,你有何种感受?试着把你心中的感受写出来,来记录下你心灵的感悟吧。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

20、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三、课文解析: 1、先有师范读课文,再指名由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是什么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3、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

21、: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3)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第一句写作者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句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第三句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侧重于表现星星的知心之情。 总之,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这情,这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领悟文中所蕴含的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和

2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1、提学生默写生字词。 2、提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二、课文解析: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星光是“微小”的,为什么它又“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3、第三段中的“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4、能把“船在动,星与在动”调换成“星在动,船也在动”吗?为什么?5、“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里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在母亲的怀里了。”照应了前文的哪一句话? 6、文中有几处写星星在跑(走),请找出来。 7、文章末段写的“巨人”是什么星

23、座?请夜空中找出。你是什么星座?请观察后把它描述出来。8、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什么季节天上的星星最多?观察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简要写下来。以上问题主要有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有各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三、写法简析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四、总结: 这篇课文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五、布置作业: 1、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也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

24、些感受?比较一下,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没有什么不同。 2、熟练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5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个童话故事,首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

25、,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1.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2.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1交流精彩导读:了解安

26、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3检查初读情况。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3全班交流:(1)你体会到了什么?(2)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一、角色体验,品读感悟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3)小组分角色朗读。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1)师演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四、放飞想象,延伸拓

27、展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2小豆荚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豆们说,先说一说。3把你说的写下来。板书设计囚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愉快和生机 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雷达、安全、蚊子”等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的本领。【重点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敏锐”等词语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今天,我们一

28、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个字。二、朗读课文,学习新字。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知道。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3.指明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2.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得到了启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

29、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3自然段。3.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讲段意。(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

30、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赞叹、佩服)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六、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3.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板书设计蝙蝠和雷达蝙蝠雷达 第二课时教学导航【课时目标】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2.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教学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

31、系吗?(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第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4、5、6自然段。1.学习第

32、4、5、6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2)边默读第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3)小组讨论填表格。(4)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5)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6)过渡语:你们这个班的小科学家真棒!我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你们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2.学习第7自然段(1)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7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

33、子,并把句子读一读。(2)汇报句子。(3)男女同学赛读。(4)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5)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超声波 嘴 ) ) ) )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 ( ( ( ( (6)同桌看着板书,相互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7)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齐读句子,说体会。齐读第7自然段。(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的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

34、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3.学习第8自然段(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2)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3)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4)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无线电波 天线 ) 飞机(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5)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6)指名讲答案。(7)齐读。三、拓展延伸。1.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

35、了( )。”的句式来说。3.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4.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5.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四、作业布置。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板书设计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教学导航【设计理念】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参与

36、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

37、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解题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神仙)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出示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25自然段意)?3学生交流。(现代科学技

38、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三、细读理解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句子体会一下。(3)板书: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4)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2学习第三自然段:(1)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回答。(

39、3)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4)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5)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3学习第四自然段:(1)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2)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如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图片等)。(3)人类取

40、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4)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5)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第二课时】一、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二、畅谈收获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

41、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作业布置】1小练笔: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2办一张科技手抄报。第8课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理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

42、生的探索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策略与方法】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师:在

43、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明确自学要求。()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 盈”等字。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第二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