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001].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325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4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00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00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00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001].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IJA SOCIAL SCIENCESMaL 2008V01292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铁锴(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由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公民文化培育之问不相协调的时滞效应,因此,在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下,应该通过完善和创新制度,在民主制度供给下使公民在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实践中养成公民精神,以期民主制度在公民精神的关照下得到更加理性的建构。为此,当下应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稍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

2、书创新基层民主,在民主帝j度建构中化育公民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和谐社会;民主制度供给;公民精神;时滞效应【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08)02-0010-04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宏大的综合工程,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是要从更深层面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创新建设形成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稳态社会秩序。从这一点上讲,和谐社会建构的核心在于完善和创新民主制度,彻底摆脱依附性臣属文化的束缚,形成一种参与式、协调型的现代民主政治文化,造就出具有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的能动政治主体和具有公共美德的现代公民。但在民

3、主制度与公民文化的关系上始终存在个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时下就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公民的素质太低,没有养成公民精神,所以不能搞太多的民主,不能提高直接选举的程度,否则会把社会搞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在此境遇下,面对建构公民文化与发展民主政治的重任,人们不禁要同:公民文化如何培育?公民精神何以养成?中国的民主政治如何推进?10公民文化的灵魂是公民精神,它蕴含自由、自主、平等、宽容、妥协、理性、德性、责任与公共利益等内容。在应然状态下,由公民文化孕育而建立的民主制度与由民主制度化育而成的公民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建构的“神”与“形”的关系,“神形”兼备乃是民主运行的良好状态。但在现实的政

4、治生活中,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与公民文化的形成却并非是理想状态的,在制度供给(即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与公民文化养成之问往往存在着时滞效应,即民主制度或是在权威政治的传统下仅仅建立起来了其形式,不民主的制度只是在社会民主浪潮的冲击下走向崩溃。总之,在公民文化与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步性。在先建立民主制度而后培育公民文化的情形本文系2007年宝鸡文理学院重点项目“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建构”(项目编号:ZK0732)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0711-09作者简介铁锴,男,宝鸡文理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下,初期的民主制度往往会因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撑而显得脆弱不稳,

5、难以显现其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但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转型证明,在坚定的民主信念的支持下,艰难的民主实践也会慢慢启动。即使在反反复复的挫折与失败中,人民也会在民主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逐渐培养出公民精神,壮大民主的力量,巩固民主制度并显现出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在公民文化发育充分的情形中,民主制度的初期发展进程也相对顺利并能较快地固定成形,使民主制度的优势得以体现,但成熟制度下的公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却容易出现相对的停滞,对制度化的认同定势往往会导致制度创新不足。既有制度的延缓、局限和新生问题的产生、积聚,最终会引发新的矛盾,继而发展成为潜在的社会危机。惟有经过反

6、思与超越,发展民主的要求才会在新制度的供给中得到回应。目前,西方国家面临的政治困境及民主理论的复兴即是证明。关于民主制度供给和公民精神化育的关系问题,密尔早就有过论述。他认为,一个政治体制的良善与否,不仅在于该社会人民的素质,更重要的还在于该体制是否能经由各种制度的安排、规划让公民得以亲身参与,并由此逐渐培养、陶冶一种公共情操。密尔十分崇拜美国的乡镇自治制度,并盛赞它是化育公民精神的典范,因此他期许的代议政体是“主权或最后、最高的统治权赋予整个社会团体的一种政治形式;每个公民不但对最后主权的应用具有发言权,而且至少有时会被征召去亲身参与那个政府,担任某些地方性或一般性的公共职务竹【1(P枷。他

7、认为,要振兴公民精神,首先,必须适时适地开放选举权,尤其是对于那些还被排拒在投票亭之外的劳工阶级和妇女;其次,必须在制度上做些变革,让人民除了定期投票之外,还有更多机会参与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惟有经历亲身参与实践,他们的德性、才能、情感、视野才会有所增长。他所主张的复票制、比例代表制、专司立法的立法委员会以及所谓的政治家议院等制度设计,都是想从制度供给的视角来化育公民精神。密尔的这些思想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仍不乏借鉴意义。以时滞效应审视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与公民文化,应该说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公民平等的身分与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

8、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从几千年专制制度的子民、臣民、顺民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封建残余思想的尚未肃清,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运动时期的动员体制和工作思维方式仍有影响,曾经过度宣扬的忘我、无我和绝对服从的大集体主义侵蚀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现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和膨胀了人的利己与自私。相比较而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参与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多种途径与平台,但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来看,这些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现阶段,如何维护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9、需要制度保障,如何保证人民选举出自己的代表并使代表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制度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党的监督、群众监督以及民主党派的监督需要制度推进,如何加快基层民主、确保在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和谐更需要制度创新。概言之,中国要在公民文化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时滞效应中走出民主政治发展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下首先需要及时合理的制度供给,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在嵌入式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来培育和养成公民精神。(一)建设社会主义宪政是化育公民精神的前提。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

10、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2】(m作为确立非暴政的法治的规则和公认的制度,宪政通过确认公民身分和限制公权而赋予了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和参与政治的权利。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宪政的最终目标不在于民主,而在于民主所承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等实质性正义价值。正是在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的过程中,宪政将化育“为了共同善”的公民精神,并为公民自治奠定制度性基础。因为不尊重宪政的国家大多压制公民自治。公民自治的建立需要宪政保】1万方数据护。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主要形态,是现代国家的根本

11、标志。社会主义宪政是以社会主义宪法为前提,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切实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实质性正义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社会主义宪法第一次以宪政的高度确定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地位,确认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同时,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把党依法执政与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高度中国化的政治文明成果,是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后发展社会相契合的,其整个制度架构有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根据,蕴涵着人民民主的基本精神。但也应该看到。在政治体制的具体构建和现实运行方面,还存在种种背离民主和法治精神的缺陷和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当家作主权

12、利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通过确立人权在国家宪法中的地位,将人权保障作为国家权力设置、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首要内容,以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不断丰富、提升人权内涵,完善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通过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升党的领导权威和执政能力;通过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政府,保障国家繁荣发展与社会公正;通过民主的制度建设,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创制出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实现形式。(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化育公民精神的关键,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

13、关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此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参与国是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大平台。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人民政治主体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重建和发展。20多年来,无论是对人大制度的认识,还是人大制度本身的制度建设,以及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人大制度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有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比如,人大制度的理论构想与实际运作、宪法的有关规定与宪法的有效实施等都有一定的差距;有相当一部12分人对人大制度还不

14、了解、不关心。这些问题既与我国缺乏民主法制传统和长期人治因素的影响有关,也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和不到位有关。因此,。坚持”和。完善”是人大制度建设的永恒主题。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把人大制度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功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尽管创新和完善的方面有很多,但从化育公民精神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改革人大的选举制度。一是扩大直接选举。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代表机关选举的基本原则瞪(也是民意表达的根本途径。赋予公民直接选举的权利是确认公民身分、提升公民责任意识的前提。与直接选举比较而言,“间接选举不是由选民亲自表达意愿,它模糊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责任

15、关系,削弱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使选民不能对代表实行直接监督。间接选举也使选举的普遍性大打折扣。”【】(P-螂目前,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只限于县乡两级这与马克思主义直接选举的民主理论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很不相称。由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实践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民主热情和民主智慧证明,农村村民完全有能力、有动力、也有愿望进行直接选举。规范、公开、公正的民主选举使很多地方由乱走向了治,民主极大激发了公民的选举热情和提高了公民的参与能力。民主实践是最好的民主培训班,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选举水平也只有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提高。扩大民主选举是解决官员腐败,建立真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制政府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

16、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措施】。二是逐步实行公开、公正的竞争选举。在优胜劣汰的竞争选举中,候选人自我介绍,相互竞争,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竞争选举是解决当前选举缺乏活力、选民厌选,搞活选举,激发选民热情,并产生对人民负责的代表或国家机构领导人的最好途径。这一点已经被民主选举的实践所证明。很多人担心竞选会产生种种弊端从而会污染政治。民主国家的实践证明,竞选的弊端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的规范加以消除或控制,只要制定公正、透明的选举规则,是完全可以做到公平、有序的选举。(三)培育协作型公民社会是化育公民精神的重点公民社会是指存在于国家之外的、以公共利益为纽带而自愿成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团体和万方数据网络。

17、在其中,共同的公益性目标往往使人们较为团结和谦逊,具有理想抱负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从而为了公共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积极参与中培养自觉思考、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能力的主体性自治精神,培育协调平等主体间的宽容精神和消除矛盾冲突的妥协精神。在这种增长公共利益的人际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横向联系的互助性不断增强。从内部的效应上看,社团培养了其他成员合作与团结的习惯,培养了公共精神。”【6】(nm)。只有在公民社会的杜团网络中才能学会使民主政治得以可能的公民礼仪。”【7(积极负责、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能够发挥社会治理的重大作用,它可以担当平衡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中介,动员和集中大量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

18、参与国家建设,成为哺育“公民精神的苗床”(seedbed of civic virtue)8】(o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政府推动培育这样个协作型的公民社会。首先,通过宪政建设,依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确保公民能以平等的公民身分进入公共领域;其次,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取消对民间组织活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公民社会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再次,通过市场经济平等、契约的理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培养具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为自愿组织的社团提供所需的公共理性;最后,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动员与吸纳最广泛的民众参与到开放性的社会网络中。(四)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是化育公民

19、精神的有效途径乡村、社区、企事业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公民真正能够实现当家作主的直接场域。基层民主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身处其中的公民的生活福利和精神状况。从政治生活的意义上讲,基层民主更具有实质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

20、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十七大阐述的这些大政方针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同题。其中,公民主体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是普遍现象。实践经验证明,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在制度供给的嵌入式参与中,教会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和培育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公共责任,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化育公民精神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浙江等地在探索和实践协商民主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

21、新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必将拓展更广的领域,迈出更大的步子,公民精神化育必将得到更快的促进,最终趋向民主制度与公民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李步云走向法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 3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5蔡定剑论人民代表大会的改革和完普J政法论坛2004(6)6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WaJzer,Michael。The Civil Society Argument”。Dimen-aiom of Radical DemocracyM】Moufle。19928Gahtton,WiiliamLiberal PIl耳lo嘲:Gods,Virtues,andDuties in the Liberal S龇M】:Cambridge:Cambad即University。1991(责任编辑李静丽)13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民主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