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285673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含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试卷第 1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2页(共 8 页)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 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 植物栖息地丧失、 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

2、,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 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 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 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 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 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 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

3、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 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C 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 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 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

4、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材料二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 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 “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 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 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 “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 况下还有宏观进化。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

5、, “我们 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 万 平方千米;到 2050 年,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 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 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 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

6、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 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 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 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 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 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 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 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7、) 3.材料二说, 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 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 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试卷第 3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4页(共 18页)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

8、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 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 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含弃了释放氣化物的能力。 释放氧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 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 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 出夜

9、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 力的降低等。关于组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 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 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 1940 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 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 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 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投马克约翰逊强调说: “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 全世界大部分

10、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 前还不得而知” 。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钢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増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 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7 分) 答:_ _ _ 二

11、、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共 19 分)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 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 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 语 。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 【1】曰: “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 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 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 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 乃灭,周乃东迁。

12、 非曰:山川者,特 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 流,是恶乎 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 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 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 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 【2】乎其中, 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 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 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 陈于前矣; 人也, 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 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 “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 ” 愈甚手哉!吾无取

13、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 注释: 【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不概 于圣概:大略 不得由 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特 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是恶乎 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必涌溢蒸郁以糜 百物糜:使熟烂 抑 人事乎抑:还是 吾既 陈于前矣既:既然 不有他术 乎术:途径、原因 A.B.C.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文深闳杰异 语文试卷第 5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6页(共 8 页)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

14、.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 、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认之者不塞则惑 译文:_ _ 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_ _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

15、驳, 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6 分) 答:_ _ _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 (共 5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 【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 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 论语里仁 ) 注释: 【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 想? 答:_ _ _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 “得之”应改为“去之” ;

16、 也有学者认为, “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 分别解释句意。 答:_ _ _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15 题。 (共 12 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 【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 【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 【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5】 。 注释: 【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 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

17、下,梅花落在额 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 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 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 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 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18、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 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 分)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 语文试卷第 7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8页(共 18页) 答:_ _ _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 8 分) 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 “桃花落,闲池阁。_, _。 ” 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_,_,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有一位

19、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 ,将自己狭 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 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 _” 。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1 题。 北京的北京的“大大”与与“深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 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 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 ,其中说,若是旅行 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

20、 ,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 情” ,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 本国旅游者, 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 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 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 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 事有怎

21、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 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 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 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 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 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说“北大的大 ,不是校 舍

22、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 。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 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 ,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 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 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 ;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见惯了大山巨 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 ,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 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 。于薄幕时分,华 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 走在马路

23、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 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 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 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 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 “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 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 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 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

24、退。 ”这种关系结构, 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 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 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 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 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 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 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 人家

25、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 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 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也只 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 。今天的人们,或许 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 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 北方天地之高旷, 语文试卷第 9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0页(共 8 页) 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 【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 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吻。 我有时的确将北京

26、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 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 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 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 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 “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 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 冷了。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 【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27、,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 之地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 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 ,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 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 ,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 “重浊有力” 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 D

28、.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 ,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 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 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 分) 答:_ _ _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

29、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 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 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 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7 分) 答:_ _ _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2.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 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 字左右。 在红岩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 “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 字左右。

30、 在边城 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 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 150 字。 23.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 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 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 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31、: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 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 动 100 周年, 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 你会赋予 2019 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 的色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_ _ 语文试卷第 11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2页(共 18页)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 (本大题共 6

32、小题,共 22 分) 1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知,A、B、C 三项都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材料第 二段说“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指出了城市开发中一部分 动植物生存的无奈,D 项“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并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 。 【考查能力】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2 【答案】B 【解析】A 项,材料第一段指出“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存在动植物牺息地丧 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间题,并不“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C 项,材料最后说“城 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而其关注的焦点并不 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

33、来哪些损失” ;D 项,材料并没有给出“应对策略”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 【答案】B 【解析】B 项,无中生有。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第四段,其中并没有休现“生物得到 了精心保护”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 【答案】C 【解析】A 项, “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不正确,材料一只是说城市化对生物多样 性有影响;B 项,材料二中的引文表达的是科学家对部分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感到 惊诧;D 项,材料一认为热岛效应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材料二则相反。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 【答案】A 【解析】A 项,表述错误。材料第二段开头说的是“为提

34、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 的能力” ,并不是为了“抵御积雪的覆盖”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6 【答案】答案要点:观点: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 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 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 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 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 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35、【解析】回答第一问,可根据每则材料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行文中带有结论性质的 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回答第二问,要注意立足材料的观点来谈启发,切不可脱离材料。 【考查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7 【答案】A 【解析】“概”应解释为“平、齐、符合” 。“既”应解释为“已经” 。 【考查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8 【答案】B 【解析】 “诬淫”应解释为“荒诞虚浮” 。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9 【答案】C 【解析】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不是为了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 以被认识的,而是为了引出下文“

36、天理难以被人感知”的观点。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0 【答案】参考答案: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我对于国话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解析】“塞” “惑”各 1 分; “塞”译为“孤陋寡闻” , “惑”译为“糊涂” 。“取” “尔”各 1 分; “取”译为“采纳,采取” , “尔”代指国语的上述说法。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语文试卷第 13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4页(共 8 页) 11 【答案】参考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 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

37、 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 前者。 【解析】结合原文“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其孰能知之”可知,文段首先阐述山川 只是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自动自休,不是与人商量、替人安排的,从而批驳了川震亡 国说。结合原文“且日而日是川之为尤”可知,文段接着指出缺乏财物用度有其他 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批教了源塞造成财用既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最后批驳了“天之 所弃,不过其纪”观点的荒谬。 【考查能力】分析文章论述思路。 12 【答案】参考答案:“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 该离开仁的思想。 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

38、就不离开贫殿,根据第二种 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因此这里的“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结合下 文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可知,孔子主张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 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无论是杨伯峻还是 其他学者,皆在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这句 话。第一种解读:将“得之”改为“去之” , “去”译为“脱离” ,整句的意思为“不是 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第二种解读

39、:将“不”删去,整句的意思为 “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 【考查能力】把握文学经典的内容。 三、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3 【答案】C 【解析】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题梅图中并无桃李,诗 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 【考查能力】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4 【答案】A 【解析】B 项,第一首诗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妹,并不是对“颠 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C 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 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

40、质” 。D 项,将“艺术来源 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考查能力】理解诗歌内容。 15 【答案】答案要点: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 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 不同: 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 不拘泥于形貌; 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 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 “清姝” , 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考查能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6 【答案】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中通外直

41、不蔓不枝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示例: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易错字:蔓;寄。 【考查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四、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7 【答案】B 【解析】形胜:地势优越壮美。 【考查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18 【答案】C 【解析】 “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 错。引用老舍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之“深” ;引用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 为了说明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偏爱北京的冬天。 【考查能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19 【答案】B 【解析】 “京城气象的森严 ”不属于北京的“大” ,应属于北京的“深” 。 【考查能力】理解文章内容。 语文试卷第 15页(共 18页)语文试卷第 16页(共 18页) 20 【答案】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