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567825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见教参教学时数:2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学习乡村四月一、导入课题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二、阅读诗歌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2、在班上沟通,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3、老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三、指导学生领悟诗的意思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3、老师指导学生领悟诗的大意。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

2、规:杜鹃鸟。了:结束。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起先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4、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酷爱。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娴熟地背诵。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自学自悟,随时登记自己的感悟和思索。二、点拨:1,题目,乡村四季的各种兴致2、联系诗意,哪个季节?(初夏)3、夏天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产生了怎样的兴致?(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

3、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领。(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仿照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4、 唱颂,观赏。比较阅读1、相同之处田园诗2、乡村四月中的哪句诗与四时田园杂兴的诗意是相通的?练习思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课后搜集)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陆游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

4、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业1、写诗歌并能默写。2、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其次课时教学内容:渔歌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二、初读,读顺词1. 出示渔歌子,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三、再读,明诗意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

5、这首词,细致品尝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3.生自主吟读,品尝词意。4.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郁的西塞山前,一群雪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翱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假如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当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安静给读出来。“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多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游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明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

6、)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由!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沉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由!5.此时此刻,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沟通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漂亮春景。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四、了解诗人,品尝诗情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究竟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专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学生自主探究。(1) 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似乎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2) 有可能是诗人。诗

7、人为这漂亮的山水所沉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2. 了解作者:(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家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经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静。国家处于动荡担心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然自由的渔家生活寄予了作者憧憬自由和酷爱自然的情怀。)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志向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憧憬自由,酷爱自然的情怀。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

8、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静的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恒久过着这样华蜜美妙的生活读(层层递进)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予了作者憧憬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妙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干脆嵌入其中:浣溪沙宋 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学生读通诗句。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

9、同?(比张词多了几句)既然仿照张的诗,有的甚至是干脆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洁说明,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愿。)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简洁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切人民疾苦,当时

10、,国家动荡担心,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才智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奇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六.总结,升华。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内里找寻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会计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