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2256445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6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以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为例A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Weariness of LearningTake P Middle School in Ning he District of Tianjin研究方向: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所在部门:社会工作系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宄工作及取 得的研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 青年政治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2、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S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 青年政治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研宄生签名:4於时间:年5月3丨日 导师签名:时间:/ 年5月曰近年来,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社会阶层固化,城乡之 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另一方面是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大学

3、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等等。这些都在 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 一补”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厌学问题,但是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的厌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 题。因此,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是社会工作需要投身的重要领域。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天津市P中学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 出发,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了解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一一学校、老师、家庭 等探究其厌学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对策。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

4、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 决厌学问题。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老师、同伴群体、 社会环境、互联网兴起等。面对农村中学生复杂的厌学情况,社工尝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 农村青少年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在成长小组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专业的情绪疏导和行为矫正; 链接资源,开阔农村中学生视野;提供优质的课业辅导;增强良性沟通,协调关系等等社会工作 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缓解和解决。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厌学;成长小组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rural ed

5、uc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is because of the solidification of social stratum and the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theory of uselessness of rea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aduat

6、ion and so 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se have promoted the problem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lthough the State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two exemptions and one subsidy for students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To a certain extent, it alleviates the problem of rur

7、al students weariness caused by economic problems, but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weariness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not been well solved, especially in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rebellious adolescence. Therefore, helping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alleviate or even solve th

8、e problem of weariness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which social work needs to engage.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aking the students who are tired of learning in P Middle School in Tianj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

9、nd interviews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Through understanding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schools, teachers, families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i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We try to help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lleviate or even solve the problem

10、 of weariness through the way of growing group.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blem of school weariness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school,teachers, peer group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so on. Faced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11、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social workers try to help rural adolescents alleviate or even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riness of learning by growing up groups. Dur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growth group, it is found that professional emotional guidance and behavior correction, li

12、nking resources, broadening the vis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viding quality homework guidance, strengthening good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ng relations and other social work methods are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Key words

13、: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weariness of learning, growth group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1第二节研究问题1第三节研究目的2第四节研究意义2第二章文献综述4第一节关于农村中学生的相关研究4第二节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相关研究5第三节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8第四节成长小组的相关研究8第五节文献述评9第三章理论框架11第四章研究设计12第一节研究概念界定12第二节研究方法的选取12第三节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13第五章研究过程15第一节天津市宁河区P中学的基本情况15第二节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15第三节成长小组的介入计

14、划与实施20第四节“向阳而生”成长小组工作的评估33第六章研究发现与反思37参考文献41附件一:访谈提纲43附录二:小组服务成效及满意度测评问卷44翻寸45ill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学生的教育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这虽然缓解了农村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学业问题, 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厌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目 前虽然有很多的教育学家对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做了很多的研究,研究成果也相

15、当丰富。但这 些研究成果对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实际情况的解决并没有很大的效果。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步入初中,学业压力增大和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出现等 原因促使了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如何帮助中学生解决厌学的问题,更顺利地完成青春期阶段 的学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在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成长 小组的方式。首先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每个人厌学的情况,寻找共同点。 然后制定小组方案,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农村中学生解决厌学的问题。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学生,之所以选取农村中学生作为厌学研究的研究对象, 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

16、于社会的分层,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占有社会资源较少。农村中学生的教育资源相对 匮乏,父母的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农村中学生比城市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厌学问题。 因为教育获得是由有一个阶层到达上一个阶层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学生只有通过教育获得才能实 现自我更好地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二是由于笔者的专业情怀。由于农村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并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虽然专家学者对此提出来许多意见建议,但是农村中学生厌学情况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直受到“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的影响,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 知识真正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

17、。三是由于笔者的兴趣使然。笔者的弟弟和妹妹目前都正在就读于农村的中学,且有不同程度 的厌学情况。所以笔者能够了解到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状,笔者对于农村中学生的普遍的厌学情 况产生困惑,所以兴趣的导向让我选择农村中学生作为厌学的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对农村中学生 的发展提供帮助。第二节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农村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为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农村中学生的厌学现状第二、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原因第三、如何运用成长小组介入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第四、探索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三节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由于笔者关注到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到教育对于打破社会

18、 阶层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 要途径。鉴于教育在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中的特殊作用,它不仅是个人获得文化技术资源的有 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阶层呈现良性流动的主要动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最公平和最有效 的实现方式。索罗金在社会流动一书中也提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 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不难发现,提高教育程度成为了实 现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阶层流动的最有效的筹码。1:11为了提升农村中学生未来所处的社会阶 层,就要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教育程度。目前农村中学生存在厌学问题已经影响到农村中学生

19、的教 育提升。因此,了解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原因,帮助其缓解甚至解决农村的厌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上述发现,笔者产生了以调查农村中学生厌学原因,并尝试帮助其解决厌学问题为目的的研 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主要是通过对农村中学生的观察和访谈来了解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现状及原 因,探讨如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甚至解决厌学问题。本研究了解农村中学 生的厌学程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等现象。了解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寻找应对农村中学生 厌学的措施;有厌学情况出现时,农村中学生有没有什么有效的策略可以真实有效地解决厌学问 题;如何通过成长小组的方式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第四节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青

20、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逆反心 理等原因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业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 法解决农村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不仅能丰富对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还能为社会工作在农 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提供借鉴。二、实践意义纵观目前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教育学领域,而且都比较宏观,很少有 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帮助农村中学生解决厌学问题的。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 深入了解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原因,通过成长小组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农村中学生缓解厌学情绪,矫 正厌学行为,还能帮助农村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

21、观念,使其更好地学习,快乐地成长。通过与 老师、家长之间必要的沟通,缓解由于厌学问题而产生的师生问题,亲子问题,为农村中学生提1杨传昌,侯立元:教育与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9期。转引潘懋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政策意义在现有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中,没有心理辅导的教育,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加入,对于 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和促进农村中学生人格发展等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此类实务性研究 的开展,不仅为农村中学生现有服务体系提供完善建议,还为农村地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和购 买服务政策的出台建言献策。第二章文献综

22、述厌学不仅会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家庭、学校甚至其今后的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因此,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逐渐被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 2000年到2018年为时间段,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农村中学生厌学”进行全文搜索,共检 索到文献1551篇。这些文献中有硕士论文1292篇,期刊213篇,会议成果39篇,报纸7篇。 通过查看文献题目和摘要发现,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共有54篇。又以“农村中学生厌学”进行主 题搜索,共检索出文献55篇。这些文献中有硕士论文15篇,期刊36篇,会议成果3篇,报纸1 篇,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共有29篇。第一节关于农村中学生的相关研究关

23、于农村中学生这一群体,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农村中学生的卫 生健康、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等方面。根据与本研究的相关程度,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的交 叉研究对本研究的影响较大。熊建萍研究发现,积极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 学生体验到的积极学业情绪越多其学业成就可能越好,相反消极学业情绪越多其学业成就可能越 差。1 * 111梁好翠等研究发现学生如果具有优良的学业自我概念,他一般都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较 高的自我效能感,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他们会努力学习,采取各种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索新问题,完成各项学习任务。:Sl苏丽君调查发现农村的孩

24、子们到了中 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也理的发育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不良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只有单一的不良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有多种不良 心理问题,也有多个学生具有共同的一种或多种不良心理问题。#石晓磊和胡荣华调查发现农村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大部分生活事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尽管每种生活事件都可能引发心理健 康问题,但由于各个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及对个体的意义不同,因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也就各不相同。1:1熊建萍:农村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3期。;梁好翠,刘卩日,黄乃佳: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

25、投入影响的研究,钦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5:苏丽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一一以天津市五所农村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与科学学院,2016年,第18-19页。1:石晓磊,胡荣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10 期。第二节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相关研究一、关于厌学概念的相关研究国外一般很少直接讨论“厌学”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辍学”、“逃学”的研究,国外用 “逃学”表达厌学这种行为。国内研究者们对厌学的概念尚无统一观点。经过文献梳理,比较有典型性的观点有:学生 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

26、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 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学生的行动中 表现出来。如朱爱所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 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情感;1:11傅安球等认为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gl高兵利指出, 厌学具有普遍性,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共同存在的问题。厌学是指,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活动缺乏 兴趣,产生厌倦、冷漠等不良心理及在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体现。#二、关于中学生厌学的研究(一)国外中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

27、生厌学现象普遍,森田洋司教授的“不登校”(学生没有正当理由缺 席、早退或迟到的现象)问卷调查显示,在校生中有60. 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i德国印象网介绍了心理学教授罗斯特(2008)领导了一项最新调查,罗斯特认为,“厌学是 德国中学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几乎高达50%的初中学生在课堂上走神,这些年轻人在学校里 简直度日如年。大约三分之二走神的学生是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和成绩好的学生相比,成绩 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几率更高。81在法国,一家调查机构受法国城市学生联合会的委托,对法国700名中小学生展开了一项 关于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长期处于厌

28、学状 态,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对上学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Dl(二)国内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的调查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占52%, 其中近18%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聂金菊用三年的时间对农村中学生做了三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 11朱爱所,张彩芬,史秀琴:初中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2年第1期。5: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7期。1:王英斌:日本中学生厌学数理,外国中小学教

29、育,2006年,第4期。:5:罗斯特:德国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德国印象网,2008年10月29日, http:/ p?id=4255B尚栩:调查显示:法国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厌学,中国网,2008年9月26日, http:/ 1:112006年12月25日三晋都市报讯,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公布了针对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 段中途辍学现象的专题调查。调查表明,有70%左右的初中学生是因为厌学而中途辍学。2008 年广东省马化鸦(2008)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城乡多所中学了解,厌学学生所占学生比例大都在 5060%之间,少数乡镇中学甚至达7080%,人数之多,比例之重,令人吃惊。s2013年秦世荣

30、对吉林省龙井市15所农村中小学校的2253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 2253名中小学生中,厌学中小学生为497人,厌学率达到22. 059%。#(三)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原因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主要从学生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因 素来探讨农村中学生出现厌学这一现象的成因及策略。首先从个人因素方面,美国学者哈维曼德尔(2010)在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发现,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原因产生的。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会落后于别人,因此 就感到力不从心,没有动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哈维曼德尔,2010)。:il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 究所的前

31、所长Jere Brophy认为适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很好地抑制厌学。他反对老师过 分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应该坚持适度激发的原则。同时他提出要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调 节措施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s旧本教育家依田新研究发现,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 力和怠惰产生沮丧,并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依田新,2010)。:Dl寻舒珊和邓李梅调查发现学生自 身是导致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家庭是导致农村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客观条件,学校教育是 导致农村中学生厌学的主导客观条件,社会环境是导致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次要客观条件。造成厌 学的主要个人因素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薄;人际关系恶劣;学生心理复

32、杂敏感等。(壬 胜涛表明影响青少年厌学的个人原因是学业基础差与底子薄;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思想认识 和心理存在问题等。v其次,就是家庭因素。在已有研究中发现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Bell A, Lee A. Rosen, and Dionne Dynla.c.ht.认为高中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老师教学方法不足、家 庭期望过高等原因,从而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引发青少年的一系列问题 (Bell A, Lee A. Rosen, and Dionne Dynlacht,2016)。卢翠红(2013)对厌学原因进行实地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造成中学生厌学主要来自家

33、庭,家庭中家长的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科1聂金菊: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2期。;马化鸦:中学生厌学情况分析及相应对策,客巴巴网,2012年3月24日。 http:/www. paper800. com/paper88/DE7C2DB0/S:垄燕:学习本质观视角下中小学生厌学的反思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2016 年,第4页。胡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学生厌学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2年,第2页。:5:罗斯特:德国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德国印象网,2008年10月29日, http:/ p?id=4255B王英斌:日本

34、中学生厌学数理,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S寻舒珊,邓李梅: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剖析一一基于对湖北省X市的调查,基础 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5:任胜涛: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青年现象,2016年,第4期。5: Bell A.Lee A.Rosen,Dionne Dynlacht :逃学干预,教育研究与发现杂志,2004年。 https:/ 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第一因素。主要的家庭因素包括:家长要求过于严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过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长有意或无意识地消极教育的影响等。111张霁舒(2013)研究发现,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

35、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厌学问题产生影响。:Sl孙 炳才(2015)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厌学和其家庭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理 念偏差;家庭教养氛围不良;家庭自身结构不稳定;家校合作与人不密切等。#再者,就是学校因素。卢翠红(2013)指出,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中, 学校教育形式单一、刻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重智育,轻德育, 不注重学生内心的发展;师生关系紧张,常常发生师生冲突,双方都没有相互尊重。:il王琼和田 澜(2012)研究发现师源性因素是直接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学教师 教学态度偏差、教师

36、的教学方法欠佳等原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81张耀庭、韩业伟 等(2012)认为造成厌学的学校因素主要为素质教学理念未落实到位,中学生学习生活单一枯燥; 教师缺乏教学技巧,教学评价方式不当。:Dl吕艳平(2004)指出导致农村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 学校原因主要为教师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态度恶劣;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 “学业成绩”,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11最后,社会因素。学者们研究发现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主要是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不良诱惑过多和法律法规不健全。龙智基(2007)研究发现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知识 贬值”成为某些学生的口头禅。有些中学生不

37、是以村里能考上大学的人做榜样,而是以外出打工 挣到钱的人做榜样。p靳建洲(2011)研究发现不良风气的侵蚀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农村中 学生辍学的主要社会原因。学生过早的做起了发财致富的美梦,认为在学校学习反而是浪费时间。 对于中途辍学的学生,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处,同样,也无法对其监护人采取更有力 的措施(四)关于农村中学生厌学策略的研究第一,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包书怡(2017)研究发现要防止中学生厌学的出现就要培养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我学习动力;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 方法等等。#第二,从家庭方面来讲,张耀庭、韩业伟等(2013)认为父母要注重家

38、庭教育,积极为孩子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农村中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动机;身体力行,为孩 子做好榜样。第三,从学校方面来讲,卢翠红(2013)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曹茂启:浅谈形成农村中学生厌学心理之家庭因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张霁舒: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家庭因素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孙炳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科技资讯2015年,第13期。卢翠红:初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一一以莱阳市三所中学为例,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0期。 王琼,田澜:中学生厌学的师源性因素及其消解,现代中小学教

39、育,2012年第12期。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 吕燕平:试析农村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适当问题;教育探索;2004年,第11期。龙智基:农村中学生厌学心态探讨,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靳建洲: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社会与法制;2011年,第6期。包书怡: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科教导刊,2017年第9期。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新理念,确定“主人、主体、主角”的学生观;教育评价多元化,科学化。建立和谐关系,让师 生共处的天空更蓝。蔡慧(2014)提出

40、学校是解决农村中学生厌学的主导。学校应成为学生与 家长的连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空间发挥特长;利用多种 途径,提高课堂教育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四,从社会方面来讲,研究学者提出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为农村中学生学习提供良好 的氛围。李福英(2017)提出:要树立正气、正风,实现社会的公平竞争;政府加大力度,改变 大学的就业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真正走科教兴国之路。第三节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在社会工作的本土介入研宄方面,虽然国内学者的研宄尚不充分,但也有一些尝试。主要是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农村中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矫治。李建平认为通过个案专

41、业方法介入中 学生厌学问题,根据案主具体问题,结合运用行为治疗模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 模式三种不同的个案治疗模式进行干预。郭一欣在微观层面对青少年厌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通过个案会谈和家庭探访,对初中生的厌学问题进行干预,首先从行为上进行矫治,然后用理性 情绪疗法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同时配合对案主家长的访谈,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对案主的厌 学问题进行干预。81李莹莹认为,案主的厌学问题实际来自于长期受挫和环境不适应带来的失败 体验,通过对旧有叙事的解构,探索案主不受问题控制的特殊事件,可以帮助案主重新审视自己, 发展出自己是一个“努力的孩子”的自我认知,认知改变的基础上,案主的

42、厌学问题也得到改善。 :Dl肖英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只是在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的一个协助者,只能帮助个别存在厌学问 题的案主,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青少年的厌学问题。1 11第四节成长小组的相关研究一、成长小组的概念研究虽然目前成长小组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推广。但是学者们对于成长小组并没有一 个统一的定义。刘华丽(2003)认为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 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成长小组。但是相较于一 般的小组活动而言,成长小组更侧重于人生阶段的改变,其成长主要是指个人内在能力与人格的 改变。51成

43、长小组的目标在于为组员提供一定的机会,促进个人的正常发展或者行为的改变,协 助个人完成和适应人生正常的发展阶段,其重点并不在于治疗病态的主体,而在于诸如问题解决、1卢翠红:初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0期。;蔡慧:浅析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5:李富英:谈学生厌学之原因及解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1期。1:李建平: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第20页。:5:郭一欣: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一以初中生小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年,第 43页。B李莹莹:留守中学

44、生厌学的叙事治疗:小娟的故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第24页。 f肖英:青少年厌学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第42页。5:刘华丽:浅析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沟通、人际交往、价值观等成长性的主题上,以此来达到促进小组成员了解自我、发掘潜能、实 现自我的目的。11刘梦(2003)则认为,成长小组是指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引发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觉醒与反思,从而不断获得成长,其重点在于通过对组员人际关系、价值观等 方面内容的探讨,帮助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个人的正常发展。:Sl文军(2013)则认为

45、成长小组旨在通过积极正向的团体干预,促进小组成员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改进,提升其社会情绪 的健康,发展其最佳的能力。#国外学者从成长小组的目标出发,对其进行界定。目前比较权威的是柯瑞(Corey)和依根 (Egan)的观点,他们从成长小组的目标出发对其进行界定,认为成长小组模式的目标可以划分 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小组总目标为“促进组员成长发展”,为组员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 通过小组的努力,组员能正式现实、增强能力、突破局限、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培养集体荣誉感 和责任感,帮助组员制定改进计划并监督其行动,使其能够真正的改变自我,得到提高;个人目 标为组员不仅要在小组的帮助下学会自信、自尊和自我接

46、纳,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培养自我表 达、自我审视以及自我解放的能力,努力做到勇于信任、勇于宽容,学会关心他人并为其提供帮 助与支持。:il二、成长小组的应用领域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成长小组的工作方法帮助弱势群 体。李松(2015)将成长小组模式运用于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以儿童绘本为立足点,形成以亲 子绘本剧为基础并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亲子成长小组。以此来提高家长沟通的技能,进而改 善亲子关系。并发现成长小组模式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具有其独特优势,主要是为亲子提供一 个沟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引发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深刻反思,从而促进亲子关系 的良性发展

47、。81马胜添(2015)经过实践发现对警校新生开展成长小组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警 校新生在适应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制度的管理下有亟著的作用,通过同辈学长学姐的小组带领,警 校新生能够很好地接受学校既定的规定。:Dl宋亚平(2017)在对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研究中发 现成长小组模式虽然对于人际、社交等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不宜适用于年龄较小 的小组成员。11第五节文献述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研究农村中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问题和围绕在农村 中学生的卫生健康、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等方面。其中关于研究农村中学生厌学的研究主要:1_刘华丽:团体社会工作,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页。5:文军:西方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对策研究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