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2186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0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农经济】崭型震业轻营体系钓理论伙识与构建路话研宓张克俊,桑晚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内容提要: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快推进时期,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关键路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成的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特征的经营组织体系;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栽体,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专业化分工;交易费用中图分类号:彤

2、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f2014)02009405DOI:1013483jcnkikfyj201402023一、引言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成效,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转变所带来的要素大幅度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衍生、新的农业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日益突出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另一种趋向,产生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严重问题,这既暴露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小规模的分散

3、经营农户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冲突更加激烈,生存空间日益脆弱;又显露出变革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趋紧迫、时机更加成熟。可以说,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能否有效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路径。因此,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和构建问题在当前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自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来,学术界对此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胡德胜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表面上来看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创新,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经

4、营主体提出的新要求。孙中华【21指出,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李俊超1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阮文彪H o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要坚持一个基础农业家庭经营,围绕一个中心农业家庭经营组织效率持续增长,深化三大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交易组织制度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张晓山o指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展现代农业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些研究都具有

5、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科学内涵、发育机理做进一步的阐述,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特征目前,学术界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构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的背景来看,“新型”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来说的,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辩证否定和丰富发展,主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及其社会化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含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组织、经营体制、

6、经营模式及其之间的相互链接机制。由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产加销一体经营为组织原则,以当地农业基础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通过社会参与和政府引导,形成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专业化服务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新型万方数据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包括经营主体和组织的发展、经营体制和模式的创新,而且包括各利益主体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新四化”,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由于以众多的分散的小规模家庭为基本单位,

7、以科学文化素质很低的农民为主体,虽然有可能实现精耕细作,但很大程度上排斥了现代要素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产出率很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变革和创新,由于采取了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从而大量的现代要素不断被注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通过集成现代科学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单位投入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传统农业经营体系是小而全的,一个农户家庭生产众多农产品,很难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每一个农产品的产出量很小、商品率极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走向了专业化经营的道路

8、,每一个经营主体只从事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最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能够形成相当的规模化竞争能力。从区域层次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农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的生产可以通过对市场结构和生产者的影响而改善产业的发展条件,促进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M J。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是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单家独户的农户为主,由于规模小而对组织化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但农户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时,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从根本上实现了农业的组织化,以组

9、织而不是个体的形式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农业组织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一定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制度来协调农业经济分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有机整体J。农业组织化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包括横向上与农户自身的联合与合作,还包括纵向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中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主要由家庭内部成员完成,不需要社会服务就能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是高度社会化的,即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环节都进行了分解,每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完成。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具专业性、更富有效率、成本更

10、低,因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达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撑下,只需要专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者只发挥管理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作用,就能够把生产规模扩大到很高的程度,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应当指出,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这“新四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专业化是组织化、社会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就没有组织化和社会化的需求,集约化也难以实现。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从而大幅度获得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营效益。集约化则是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必然结果。通过“新四化”之间的耦合互动和协调发展,可以大幅度提

11、高农业生产效率,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根本缺陷。尽管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集约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不排斥家庭经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同样可以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户家庭经营不等于小农经济,农户家庭经营同样能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主体而不是公司。现实表明,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必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撑,必须建立在以农业为终生职业、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现代农民家庭群体合作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应以挤出农村劳动力为代价、不应照搬国外的超大经营规模、不应过度排斥家庭决策。(二)

1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我国农业基本经营翻度的完善和重大创新,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制度下农业发展面临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利润微薄、组织化程度低等缺陷。但是,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必须弄清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和发育机理,才能在实践中增强科学性,较少盲目性。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育机理,可从分工、交易费用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得到解读。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分工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选择。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的形成,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则是专业化分

13、工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型的,小农户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压11,,交易成本、社会化服务成本高,必然在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分化。农业分工加强了社会中人与人、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专业化联系,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这使得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生产领域,从而提高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专业化的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农业分工是如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呢?这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根

14、据不断重复的生产实践发现:分工确实能够给自己的经营带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等许多好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专业化分工领域,这样农业的整个分工就逐步展开起来。从水平方向上来说,首先,依附于农业的畜牧业、水产业,依附于粮食生产的蔬菜业、水果业等高价值的生产门类开始分离出来,演变成独立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一批专业大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簋第。鼽溺研究95万方数据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导力量,同时粮食生产也成了商品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其次,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技术的投入、农户对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追求,在上述部门

15、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基础上,农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更加细化,原来农业各部门内部的生产环节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产业,分化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产业系统。随着农业产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专门从事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中的农机、植保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储运加工服务的专业化组织纷纷出现,使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由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承担,而农业经营主体只从事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操作而专业化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特征日益显现,农业经营主体本身也成了社会化组织的一员,这时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是原有的什么事都由自己完成的传统主体,而演变成了集专业化、规模化、

16、社会化、组织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间以及与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纵横交错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的联结方式和经营组合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程度越高,农业一体化就越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越发达。但是,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也不是无限的,要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交易是人们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中心环节,而交易活动是有成本的,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构成了人们经济活动成本的主要部分。诺斯哺1在研究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时指出,交易费用的产生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交易源于分工,交易费用是源于分工的制度成本。盛洪归。在研究中

17、也指出,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两种费用,而分工程度揭示出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经济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程度又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及其发展。因此,农业的进一步分工深化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过高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降低农户经营所产生的市场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要降低交易费用,必须选择适当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交易费用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不同的制度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费用的高低。具体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户家庭自主经营、

18、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9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分散的小农户被推向市场,由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主观认识能力较低、信息不完全、经济实力弱、谈判地位低,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必然推动着小规模农户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转变,然而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往往意味着交易的范围扩大、交易频率大幅增加,面临日益上升的交易费用趋向,这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由生产上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效率提高的好处。96黼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的创新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当潜在的利润大于改革所付出的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就会实现,这样,

19、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时,将会产生一种内化了管理费用的新型组织形式如专业合作社、产供销联合体、公司+农户等,这些组织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把一个个农户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服务,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使得农户经营由分散入市转变为组织入市,即减少了双方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从而推动农户进一步向专业化分工发展。农户由分散的小规模向专业化经营越发展,这种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就越更明显。因此,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来降低农业经营的交易费用。分工、交易费用、制度变迁之间的

20、持续相互作用,驱动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路径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模式可能不一样。根据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我们认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促进农业的社会分工,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和模式。(一)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农业生产具有高度的空间分散性、区位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显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成长在空间上一定是非均衡的,那些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产业

21、基础较好的农业区域,有可能率先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成为现代农业发达的区域。这就是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培育必须首先选择在农业的优势区域,才能更有效地取得突破。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一般处在农业发展的优势区域位置,具有较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充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育成长的有效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是指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根据区域优势、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突出以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建设要素高度集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在政府统一规划、加强投入、政策支持和进行标准化建设下,与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潜在优势相

22、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势能和引力,不断吸纳资金、技术、信息和不同经营主体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推进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不仅激活了要素活力、促进了现代要素聚集,而且更有利于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经营组织模式、发展专业化服务。我国较成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均具有土地流转程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快、经营组织模式先进、专业化服务万方数据比较发达的特征。因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区、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23、对园区和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应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土地整理,实施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改造基地农田基本条件,实现基地农田的标准化。(二)同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还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就是要促进土地流转。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曾经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一家一户

24、均分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突出桎梏。然而,从根本上否定家庭均分的土地承包模式不现实,关键的途径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分散、零碎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才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空间,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登记颁证,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反租倒包、土地信托、土地合作社、土地流转股份制等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要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交易所”等中

25、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收集、整理、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土地资产评估等业务,接受供求双方咨询,为供求双方提供流转平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三)同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是对原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系统集成。近年来,我国优势农业产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主体数量仍然较少,很多农户还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中大力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家庭农场

26、、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此,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鼓励各区域的产业基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品牌、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领域内的农业经营主体。其次,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主导产业为指向,加大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育,这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键。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农村中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因此各地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生产结构情况,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新技术应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品牌意识、抗风险意识等,使农户接受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加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7、第三,加大各种强农惠农支持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力度,如设立专款专用资金,金融部门适当降低门槛、创新信贷方式,土地流转优先向种养大户集中等。(四)同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将各种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有机的联合起来,以市场信息为依据,指导生产者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农业规模生产,规范统一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扩大农产品在区域之间以及国际市场的流通范围,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应该多样化,既包括龙头企业牵头的企业组织,也包括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合作组织,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运转有效的组

28、织模式都鼓励尝试。要因地制宜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率先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的产业联动。要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特别要重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和政策扶持,激发农户探索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的积极性,强化其动力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之间的深度融合。(五)同步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服务组织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提高了家庭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保障了产品安全。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需要专业化

29、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发展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要瞄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需求,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大推广、大示范、大培训”的行动,通过建立专家大院、专家下乡人户、科技大篷车、产学研相结合、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推广创新服务,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0l。构建发达的农机专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应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引导农机人员通过机械联合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办各类合作组织、专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并且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不断扩宽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农机作业向农业生产的产前、

30、产中、产后延伸。植保专业服务是有效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抓手,应加大对植保专业合作组织财政支持及补贴力度,加强专业化防治的技术支撑,加强植保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更好的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流通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应在有计划发展农产品大中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支持和鼓励专。蛳彻,溺研究97万方数据业合作社进社区、校区等直销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形成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要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管体系和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真正由

31、“小餐桌走向大市场”。四、主要结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丰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既要深刻认识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性,尊重各地区的实践和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还要深刻认识到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推进。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要素市场的特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和抓手;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

32、场,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规范有序的流转;必须抓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着力点,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发展,切实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管理能力;必须积极构建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头作用;必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涉农企业发展,建立高度发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总之,只有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核心,以现代

33、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才能构建起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紧密连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基金项目: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5)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胡德胜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农业经济管理,2013(3):782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3李俊超农业经营形式“三大新趋势”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9114阮文彪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长期战略和总体构想J现代经济探讨,2

34、004(9):23255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6王继权、姚寿福专业化、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J农业技术经济,2005(5):13一167温琦我国农业组织化研究:一个文献回顾与评估J学术探讨,2008(6):45468美道格拉斯c诺斯交易成本、制度和经济史M杜瑞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23289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5610黄锡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广西新农村,2009(4):56作者简介张克俊11966一)。男博士,I基lJII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35、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桑晚睛(1988一),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生。收稿日期201402一08Research on Theory and Build Path of New System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ZHANG Ke-jun,SANG Wanqing(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Chengdu 61007 1,China)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accelerating period

36、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theefforts to build a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critical path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consists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model of agricultural man-age

37、ment system,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which has intensive,professional,organized,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Carri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parks and bases,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land circulation,synchronous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

38、tural management subject,development of a咖一cultural management mode,diversified professional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 to construct the new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modern agriculture;specialization;transaction costs责编:启方:校对:林月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