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165753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17-20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2.学习第3、4句。(1)(出示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

3、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4、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3.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2)分组读、齐

5、读,注意停顿。4.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一)前两行晴景、写今1.自由诵读古诗,同桌互相交流对“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词语的理解。2.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明确: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其中“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二)后两行雨景、怀古1.师:诗歌的后两行还是在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指名答,雨景)2.默读后两行诗,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句。(

6、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3.体会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当时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世事变迁,当年的寺庙,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作者在赞美江南春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4.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5.练习背诵古诗。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1.小组交流探讨:古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师: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了解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今天,我

7、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诗题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课件出示)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2.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3.小组讨论、交流并反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正音。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净。畦:读音q,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排闼:读音t,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4.小组讨论,理解诗意。(1、2小组解释前两句诗,3、4小组解释后两句诗)明确前两句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后两句诗意:庭院外一条小河护

8、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课件出示)(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全诗哪一句诗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一句诗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

9、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清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10、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四、总结中心,升华主题1.课堂小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情。2.师: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教学板书】17.古诗三首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江南春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花木高雅院外:一水两山高洁【教学反思】在古诗教

11、学中,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内容,去想象诗歌的画面,走入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有限,对诗歌的诵读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18.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准确,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4.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

12、球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2.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播放从太空鸟瞰地球的视频片段)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反馈字词1.(出示地球图)大家看,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2.

13、师:那么,课文是怎样介绍我们的地球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本。根据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3.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2)思考:进入太空中的宇航员看见地球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4.反馈:(1)出示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2)(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自由说一说)三、梳理内容,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2.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交流反馈:(提示: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说一说。)第一部分:(12自然段)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二部分:(34自

14、然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三部分:(57自然段)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四部分:(89自然段)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4.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5.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文标题说“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课文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二、感悟地球的美丽与渺小(理解“可爱”)1.过渡: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感慨地球是那么的美丽壮观,

15、和蔼可亲。你们想知道地球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吗?(让学生回答)好的,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地球母亲的神秘面纱吧!2.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并尝试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地球可爱的一面。(学生自由举手回答)3.课件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思考:(1)读到“母亲”“摇篮”这两个词时,你会想起什么?(教师借机分析表示颜色的词以及“纱衣”等,以表现地球的美。)(2)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什么?(3)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句子在表达方面有哪些好处?4.宇航员说地球很可爱,不只是因为它很美丽,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原因呢?(1)学生自由

16、举手回答,教师相机写下“慷慨”,并引导学生理解词意。(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地球母亲是慷慨的。5.再次发出感叹。师引读:同学们,地球不仅是那么美丽,还那么慷慨,所以,它被人们称为“人类的母亲”。6.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有什么特点?(渺小)7.师:地球的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作者却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交流)8.师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类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三、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理解“易碎”)1.学

17、习第3自然段,理解矿产资源面临的危机。(1)明白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2)从“几百万年、几亿年”中体会矿产资源形成时间之长及它的来之不易。(3)从“不加节制”等词语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2.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1)理解“本来”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本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2)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3.师小结: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人提出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这样行

18、吗?为什么?四、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课件出示)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1)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四十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感悟范围,即“四十万亿千米”有多远?(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坐飞机去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千米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2.教师引导: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3.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指

19、名说)(因为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这些都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十分重要。)4.师:学了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思考: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地球?(学生自由交流)五、读写结合,提升情感教师: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教学板书】18.只有一个地球美、小自然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别处精心保护地球【教学反思】开课时,我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我们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也产生了兴趣。接着,我又

20、围绕“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来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不足之处在于,对课文中“本来、至少”等词语的体会不够到位。课后,我觉得直接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再来讲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可能会更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善这些不足之处。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4.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

2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2.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3.师: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用这五个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 肆虐

22、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2.感“奇迹”。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相关句子,齐读)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读课文并进行概括。(1)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

23、环境。(学习第2自然段)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和图片,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分享: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自己对老人的看法。4.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师:同学们,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再看看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用几句话写一写。【教学板书】19.*青山不老了不

24、起的奇迹 (对比) (险恶)大环境小环境(幽雅) 生活艰辛业绩不凡 青山常绿 精神永存【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深刻地理解老人身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教师也缺乏有感情地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20.*三黑和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3.体会农民对土地

25、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读诗题: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3.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

26、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

27、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1)重点句子

28、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

29、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四、体会诗歌语

30、言特色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五、拓展延伸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

31、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六、教师小结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板书】20*三黑和土地三黑热爱土地 比喻、拟人想象对比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32、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2.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3.懂得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4.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能围绕“意见不同怎么办”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生活中很多事需要大家协商才能解决,有时候意见会有分歧,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二、自读提示,

33、明确要求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呢?2.课件出示课文中列举的“事例”,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学生自由交流)示例:如春节该不该燃放爆竹?调查显示:人们还是更渴望以传统的方式过年,并且愿意为此承担部分环境压力。而在此情况下,除了环保意识的宣传,各级政府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既注重环境保护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的春节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环保和传统文化两方面进行思考。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明确:如表达观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等。三、合作交流

34、,组内练说1.选择一则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明确: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组间交流,充分练说。(分组表演,师生评议。就语言、态度、条理几方面进行评议。)3.全班展示,演中体会,其他学生评议。小结: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四、拓展练说,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说说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是怎么做的。2.知识内化,由说到演。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多数学生明白了与别人产生意见分歧时,该

35、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是个别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不能迅速进行角色转换,不能进行换位思考,所以沟通效果不明显。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总结出化解分歧的方法。习作:学写倡议书【教学目标】1.了解倡议书的含义、特点。掌握倡议书的格式,会写倡议书。2.能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或联系社会的需要,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内容要具体。3.能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4.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掌握倡议书的格式,会写倡议书,能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能写出目

36、的性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我们就可以写一份倡议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写倡议书。二、介绍倡议书,明确写作要求1.倡议书的概念。课件出示:倡议书是个人或集体提出建议并公开发起,希望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开展某项公益活动所运用的一种专用书信。2.倡议书的特点。明确:广泛的群众性、公开性、响应者的不确定性。3.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并归纳要点。(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三、了解倡议书的格式、

37、内容1.课件出示“节约用水”倡议书的内容。(学生自由交流)2.通过阅读“节约用水”倡议书,小组合作探究倡议书的特点和格式。明确:(1)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2)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件名单独组成,即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也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件名共同组成,如“节约用水”倡议书。(3)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并加冒号。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4)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5)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注意: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6)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

38、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3.师:倡议书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写清楚发倡议的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四、开拓思路,搜集问题1.(课件出示环境被破坏,被污染以及自然资源被浪费的图片)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你都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自由交流)示例:生活中,人们浪费水,水资源被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电,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的滥用,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等问题。2.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1)有学生说:“反正我家不缺少水,我家花了钱的,浪费不浪费和

39、别人没有关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试着分析。(学生自由交流,发表看法)(2)师:生活中有许多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吗?(学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并予以指导)五、仿照例文,自主成文1.仿照例文,就你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2.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六、习作欣赏1.学生通过阅读习作内容,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习作中的亮点。2.教师推荐优秀习作,集体评议学习习作的优点。七、习作修改1.小组内成员交换阅读习作草稿,提出修改建议。2.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和修改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习作内容的具体,倡议书的格式,以及语句的通顺等。3.修改

40、完后誊抄到作文本上。八、作品展览1.小组成员可采取互评的形式,为习作写一段评语。2.每小组可推选一份优秀的倡议书,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如校园的公布栏、小区布告栏、网络论坛。【教学反思】本节课,意在让学生了解倡议书的特点、格式,并掌握倡议书的具体写法。多数学生能够针对身边发现的问题提出倡议,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阅读“节约用水”倡议书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倡议书的特点,并能够按照倡议书的特点和格式写倡议书。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倡议书的写法,还需要熟悉格式,加强训练。另外,学生在习作修改阶段,能发现所写倡议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同时能够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

41、布在合适的地方。范文一:节能环保倡议书各位同学: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更残酷的事实:地球上的能源正在一天天地减少,环境正在一天天地遭受着污染,地球的生态圈正在不断遭受着破坏,我们干净美丽的地球村正日益变得污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作为地球村的成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维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倡议:1.日常生活中,建议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尽量选择绿色环保型的新能源产品,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灯等。2.时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灯。3

42、.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一水多用。4.要注意爱护森林资源;节约用纸,尽量两面都用;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白色污染;爱护花草树木。5.注意垃圾分类投放。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并及时纠正和规劝别人的不环保行为。美丽的地球、安宁的家园、洁净的环境是我们建设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各位同学,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吧!王萌4月27日名师点评:小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提醒人们浪费能源、破坏环境会使我们的地球村变得污浊和混乱,并结合具体的生活习惯,向大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五条倡议,号召大家参与

43、到节能环保中来。倡议书条理清晰,情感真切,很有感染力!范文二:关于感恩父母的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古诗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尽的。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在家里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父母稍有不满足他要求的时候,就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动不动就“威胁”父母要离家出走同学们,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与帮助,为了感恩父母,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倡议:1.每天坚持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扫地等。2.每天早晚上下学时,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节假日时给父母写贺卡表示祝福。3.父母下班回家后,主动为他们捶捶背,倒杯水。4.注意和父

44、母说话时的语气,不要随意对父母发脾气。5.与父母意见不和时,要耐心地和父母多商量,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或顶撞了父母后,主动向他们道歉认错。6.在学校认真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在嬉戏玩乐的时候是否注意过父母疲倦的面容,及他们两鬓悄悄长出的白发。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地孝顺我们的父母吧!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李明5月20日名师点评:小作者开篇用诗句引出话题,接着写了生活中的一些不懂得感恩父母的现象,由此入手,引出后文的倡议,结尾呼吁同学们孝顺父母,言辞恳切,是一篇感情充沛的倡议书。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和文学常识积

45、累,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有画面感的诗句要善于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美。2.学习如何从一段话中,提取作者所表达的观点。3.乘坐公交时,能根据出行路线和时间要求,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4.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教学重难点】1.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诗歌的美。2.能够从一段话中,提取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如何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体会诗歌的美,如何从一段话中提炼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怎样根据自己的出行路线,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等都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交流。二、交流平台1.师: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不理解古诗词

46、的意思,你是怎样做的?(学生自由交流)明确:借助注释,查字典词典和相关资料等。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师:如果读到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课件出示,学生自由交流)三、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一)思考: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明确: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应该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2.师:读下面文段,提取中心意思。示例: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