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优质.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233385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优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优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优质.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案板书中学语文教案板书1 篇一: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1、了解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缘由。 3、了解并驾驭“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详细内容。 两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

2、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斗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气,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闻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切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见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1、曳(y):拖着。 2、数(c) :密。 3、罟(g

3、):网。 4、洿(w) :凹地积水,池塘。 5、鳖(bi):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 :猪。 7、悌(t):尊敬兄长。 8、莩(pio) :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 参看课文。 四、解题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绽开探讨,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并在肯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同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

4、不足,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终于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 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迁移。 粟:小米,指谷类。 亦:也是。 其:代河东。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无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这是什么缘由呢无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

5、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详细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

6、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扬“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爱打仗。 以喻:用来比方。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 鼓:名作动。 之:助词,无义。 兵:武器。 刃:刀锋,借代。 兵刃:同义复词。 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或:有的凭(自己)嘲讽 。 而:表修饰。 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 直:只是,不过。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

7、之多于邻国(之民)也。 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无:同毋,不要。 之;取独。 其次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缘由: 孟子不干脆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识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简单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状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突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缘由,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

8、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分,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示意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需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其次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8、“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 违:违反。 谷:粮食。 数罟:细网。 入洿池:进入池塘。 胜:尽。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谷与鱼鳖不行胜食。 以:按。 时:时令。 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这就是开端。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见。 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5自然

9、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实行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行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劝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动词,种植。 之:助词,无义。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猪。 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时:时机。 其:代鸡、豚、狗、彘。 夺:耽搁。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农时。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 庠序:古代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讲解并描述。 孝:敬重父母。 悌:尊敬兄长。 义: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同斑。 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

11、百姓。 王:名作动,称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 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见,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实行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明显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见养民,还主见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见层层铺叙,渲染得绘声绘色,为梁惠王呈现出一幅美

12、妙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 涂:同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表转折。 岁:年成。 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什么不同。 于:与。 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看法。 孟子指责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见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这一段照

13、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显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同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方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犹如“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终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化,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三部分(57自然段)

14、阐述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依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说明,有时甚至可以揣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我们可以依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 3、依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依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15、 七、作业。 中学语文教案板书2 看了很多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的教案,我觉得好像都没有脱开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俗套,以这种姿态教此文,唯恐又会把文章教死,学生也不肯定会得到什么收益。我认为,要胜利教学这篇文章,应当抓住一个关键问题大做文章,那就是周瑜行使反间计。抓住这个核心,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探讨: 一、 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 二、 假如你是蒋干,你会怎样与周瑜斗智呢?你能否识破周瑜之计? 我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艺术,很快把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了出来。下边是课堂探讨的部分实录: 师:蒋干到东吴来干什么? 生:说降周瑜。 师:周瑜要做什么? 生:诱蒋干中计,

16、盗走书信,借曹操之手杀掉蔡瑁、张允。 师:本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生:写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行使反间之计。 师:那周瑜是怎样行使反间计的呢? 生:(思索,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假如周瑜与蒋干共叙一番友情,然后拉蒋干共寝蒋干会不会中计盗书? 生:(摇头)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纷纷)他不会信任。他肯定会分析这封信是真是假。他可能会睡着,根本看不到这封信。他会趁此机会劝周瑜倒戈曹操 师:对,这种状况下行反间计是确定行不通的。那么,要诱使蒋干盗书中计,必需具备什么条件? 生:(探讨、结论)有机会看到书信,并且不会产生任何怀疑,直至把书信盗回去献给曹操。 师:对。那么怎样才能让蒋干看到这封

17、信而又不会使他产生怀疑呢? 生:(思索、争论) 师:首先,这样一封重要的信,应当放在哪里最好? 生:(探讨、回答)应当放在“军机重地”,即周瑜的卧房。 师:所以首先要引蒋干进入周瑜的卧房。干脆拉他去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蒋干会怀疑。 师:对。为了不使蒋干怀疑,周瑜就设计了一出戏,奇妙地引蒋干进入了他的“军机重地”,给蒋干制造了一个“盗书”的机会。这出戏是什么? 生:群英大会,宴请蒋干,周瑜喝得“酩酊大醉”,借机拉蒋干入室共寝。 师:对,饮酒大醉是整个计谋的关键,它不会使蒋干对“入室共寝”产生怀疑。 但“入室共寝”就肯定会使蒋干盗书吗?“共寝”时有哪些状况他不会盗书? 生:(纷纷

18、)蒋干也喝醉了,一觉睡到天亮;他只是一时没睡,不久就睡去了;他根本就没有从床上起来,他不去翻看周瑜的书桌, 师:对,肯定不要让他睡去,而且肯定要让他从床上起来。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生:(思索、探讨、一时答不上来) 师:(启发)蒋干到东吴是干什么来的? 生:说降周瑜。 师:临行时他向曹操表明白什么看法? 生:“干到江左,必要胜利。” 师:假如他做不到这一点呢? 生:他就很难回去向曹操交代。 师:对,他就没法给曹操一个交代。此时,他就如热锅里的蚂蚁一样不能入睡。于是,他就鬼使神差般地从床上起来去偷看周瑜放在桌上的文卷。这样看来,要达到让蒋干看书、盗书的目的,首先要做到什么? 生:使蒋干到东吴的目

19、的彻底化为泡影。 师:对,当蒋干无望之时,他才会到处找寻向曹操交代的方法。此时,诱饵早就放在周瑜的书桌上,专等鱼儿上钩。 但怎样才能使将干无望呢?三言两语能做到吗?周瑜是怎么做的? 生:(看课文、探讨、发言 )一起先就质问蒋干是否作说客;让太史慈作监酒;看军士、粮草,表明自己的看法;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现在,我们把这个过程放一个慢镜头,分析以下,周瑜一共堵了蒋干几次口? 生:(阅读、探讨、总结,老师板书)一共四次: 第一次:先发制人 其次次:让太史慈作监酒 第三次:看军士、粮草,表明看法 第四次:舞剑作歌,抒发志向 师:再看课文,周瑜每堵一次口,蒋干的反映怎样?

20、生:(看课文、回答)第一次,“愕然”;其次次:“惊愕,不敢多言”;第三次:“面无人色”;第四次:(没写) 师:很好,把这些地方加上着重号。(停一会儿)最终一次没写,你能想象出此时蒋干的样子吗? 生:确定是神情麻木,完全无望。 师:对。周瑜就是这样通过群英大会完全夺去了蒋干到东吴的目的,使蒋干彻底无望,最终诱使蒋干中计盗书,并进而骗过曹操,达到杀蔡瑁、张允的目的。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周瑜诱使蒋干中计盗书,一共走了几大步? 师生:(共同探讨、结论、板书)一共走了两大步: 第一步:夺蒋干之志; 其次步:诱蒋干盗书。 师:蒋干偷看周瑜书信,发觉所谓的蔡瑁、张允的倒戈书,便如获至宝。但是不是就可以肯定

21、的说,蒋干不再会对这封信产生怀疑呢? 生:(怀疑、不敢下结论) 师:周瑜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蒋干偷看书信之后,又做了什么? 生:(看课文、回答)说梦话,与来人做了一场假戏。 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这一段阅读一遍,看周瑜做得多么逼真。 就这样,周瑜自编自导,最终诱使蒋干中计盗书。这真是完美无缺。它步步紧凑,环环相扣,充溢着大智大慧。 生:(非常兴奋,愉悦,争论纷纷) 师:但是,在当时的状况之下,一切都是周瑜预先支配好的,而且有很多人协作;而蒋干是孤身一人,一切又都来得突然,结果蒋干就如傻瓜一般中了周瑜的圈套。现在我让同学们去充当一下蒋干,只身到东吴,说降周瑜。你该怎样去应付他呢?周瑜堵你的口的时候

22、,你怎么办?周瑜诱你盗书时,你会产生什么怀疑?书信本身有没有马脚呢?要知道,你的条件比蒋干优裕多了。你的思索时间 充裕的,你已经知道了周瑜的目的,而且你已经学了这篇课文,你还可以跟同学们相互探讨,这样,你应当拿出你的聪慧才智去战胜周瑜了吧。假如在这种状况之下,你依旧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那么你就跟蒋干差不多了。你们是否情愿试一试呢?请同学们打算好,下一节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非常兴奋、愉悦,跃跃欲试) 现在的语文教学动不动就讲模式,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达到即有招又无招的境界,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老师应依据它的特

23、点,实行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课文教活。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学方法,老师运用得再娴熟,但假如一模一样,学生也会听厌,课堂也会成为死水一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其核心是周瑜行使反间之计,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溢才智,假如不抓住这一中心,而照本宣科地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等,那就只会使教与学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文章原来的魅力。所以,我就抓住“反间计”这一关键点,以培育学生的智力、逻辑推理实力和创建思维实力等为切入点,支配这篇文章的教学,最终取得了很大胜利。而且在这样的分析之中,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学生自然而然地了然于胸,不必老师再过多地分析。尤其是其次节课,我让学生扮演蒋干,智斗周瑜,课堂

24、气氛更是活跃得很,许多地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同学说:“周瑜拉我出去看军士、粮草,正是我说降周瑜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将领在场”;有同学说:“周瑜舞剑作歌,我也舞剑作歌,我也会借酒醉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曹操之锐不行挡,东吴之军心涣散,即使不能达到说降周瑜的目的,也会动摇东吴的军心”;又有同学说:“假的终归是假的,周瑜的计谋再周密,也有马脚,甚至马脚百出。比如周瑜醉了,携蒋干共寝,但其他将领并没有都醉呀?他们为什么不阻挡呢?他们至少也应把周瑜卧房里的重要东西给收起来呀?又如,蒋干叫周瑜几声,周瑜都听不见,来人只叫周瑜一声,周瑜就听见了,不是很惊奇吗?”;还有同学说:“书信本身也有明显马

25、脚。蔡瑁、张允既已倒戈曹操,又为何倒戈东吴呢?要知道,曹操比东吴的势力大多了。而且既要杀曹操,又为何事先声张呢?不是很简单泄露的吗?”整个一节课学生踊跃发言,都显得特殊聪慧,课堂气氛非常热情。我原先预想的教学目的已完全达到了。 中学语文教案板书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相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2、通过学生收集,口头沟通,引导学生多角度视察生活,发觉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的运用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常见的、最簇新的和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收集、口

26、头沟通,引导学生多角度视察生活,发觉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教学用具: 洗衣粉包装袋、“美乐多”瓶、胡豆简介、广告语、警示语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让你去背诵圆周率,你们会背吗?可是,有一个故事里的主子公就会背。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学会背诵的吗?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成天不物正业,就喜爱到山上去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都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背诵圆周率。起先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慧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颠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哭煞吾(2

27、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乐尔乐(626) 先生一回来,大家都会背诵了。 由此,可见语文学得好,对数学也大有帮助的。不单如此,在生活当中,到处可见语文的影子。 二、收集,视察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电视、广告、校内横幅、对联。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简介等等都体现了语文学问。 广告:某石灰广告白手起家 某扮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对联: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条狗在河边啃骨头,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东坡诗(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广告、食品简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对自

28、己的期望。 飘柔、立白、美乐多、雪碧等熟识的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它们的广告语。 横幅:学校挂的、街道写的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广告语或者是横幅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学问问题。例如我曾见到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到: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自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让学生修改这则简介。 三、沟通介绍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语文现象。 你们收集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你们能举其他的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语文现象吗?

29、你可以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或者,你能说说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沟通,相互说一说。 四、布置作文。 范文讲解,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探讨。看到别人这么写,自己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写接着收集资料,以“生活到处有语文”为题,写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中学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根据依次,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巡游的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30、: 第一课时 一、习作打算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沟通。 (2) 大组汇报、沟通,老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供应学生思索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绽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31、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巡游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信任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肯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依次。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沟通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中学语文教案板书4 教学目标: 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 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 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 1.看对联,猜人物。

32、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2)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饮酒(其五)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3.知人论世 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4.预习检测 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状况。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接着梳理文言学问。 精彩的展示源于大家仔细的预习,值得赞许! 5.揭示学习目标 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 研读拓展,

33、感悟形象(难) 二、解题理思路 1.解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供应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 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 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索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一生答) 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 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 (一)归去之因 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

34、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志向,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缘由的句子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二)归去之悟 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 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 因为相识到昨天是错误的 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归去后的他又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呢我们来研读第四段。谁想将陶渊明的感悟读给大家(找一生读),请其余同学跟随朗读,画出陶渊明归去之悟的句子。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归去之情 过渡语:是啊,人生短暂,岂可受官场羁绊一生不如归隐田园,放飞心情、顺随心愿,寻求自由之乐吧。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自由之乐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研读二三段。请大家默读二三段,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赏析。 要求: 1.有感情地诵读所选语句; 2.用美丽的语言阐释所选语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和画面; 3.以“之乐”的形式概括大意,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怀。 时间3分钟,前面同学说过的句子不再说,但可补充。 赏析其次段 1.乃瞻衡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