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03226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 跨跨 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20112011 年年 0808 月月 0303 日日 11:0111:01 来源: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什么是跨学科?1.跨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在 1920 年代,当时美国社会 科学研究理事会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提出它的主要职 能是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当时该理事会共 有 7 个学会), “Int

2、erdisciplinary”是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使用的记录文字。1926 年,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 (R?S?Woodworth)首次公开使用了 “Interdisciplinary”这个概念,提出跨学科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 进行的涉及两个 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1937 年,新韦氏大辞典和 牛津英语词典补本首次收入“Interdisciplinary”一词。1950 年代这一 用语开始在科学界、教育界扩展和普及,到了 1960 年代,这个词风靡学术界。从“Interdisciplinary”一词看,它由 前缀 inter 和形容词 diseiplinary(学科

3、的、训练的)结合而成,直译为“交叉学科(的)”或“跨学 科(的)”,在 1985 年以前,我国学术 界把 Interdisciplinary 通常译为“跨 学科”,1985 年以后出现了“交叉科学”、“交叉学科”等说法。尽管有学者 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细微差 别,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将它们视为同义词。从总体 上看,跨学科是以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交叉融合为显著特征,以有效解决单门 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目的。关于跨学科研究,几个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定义为:(1)跨学科研究是由团队或个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他们把来自两个以上 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方法、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统合 起来,从根本上

4、加深理解或解决那些超出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实践领域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2)跨学科研究是指在处理一个课题时,研究人员穿越不同的学科,从不同 的角度和方法来理解这一课题的合作研究。在跨学科的研究中,通过各种不同 方法的联合以达共同的理解目标。(维基百科)(3)跨学科研究是是相对单一学科而言的,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 作用、相互结合的科学研究过程。(赵树智)(4)发生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自内部有关学科的交叉领域,而且也大量发生于这两大门类之间的边缘地带的研究活动称为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 科学研究。(金吾伦)以上定义表述方法各不相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但基本内涵

5、相同,都是指 跨越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据此我们可以将跨学科描述为:跨学 科研究是团 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mode of research),它把来自两个以 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观点、概念和(或)理论整 合起来以推进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来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通过综合多学科多方面社会力量开展的集成性研究,又反 过来导致跨 学科(包括跨技术)研究与“跨界行动”成为必然和普遍的模式, 使人类的研究规范从学科研究为主导阶段进展至学科间交叉渗透阶段进而跃进 到跨学科整合研究层 次,促进新的学科范式产生,创造出新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一般而言,

6、跨学科研究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互补性,即两个或多个 学科研 究同一个问题, 按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分工;(2)移植性,指的是一 个学科应用和引进某个学科的概念,或将这个学科的概念据为己有。这是一种 有助于概念更 新的知识流动;(3)融合性,主要指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创建 一个新学科。2.关于跨学科研究的科学认识首先,跨 学科研究是构筑在系统概念之上的学科融合。所谓“学科”是科 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知识服务的“标准科学”体系。学科在科 学范围内确定自己的研 究领域和特长,迎合科学各方面的需要。每一个学科由 于有自己特定的学科界限,有自建的学术用语、研究方法和理论,所以都是独 立的。

7、系统概念是把所有的基本 概念以及与周围的外部世界联系和整合在一起 的纽带,所有的学科和技术均需要参照系统概念。跨学科研究是从系统概念出 发,把伴随认识进步而产生的分散零乱的 知识综合在一起。其次,跨学科研究是概念的流动,思想和方法的结合,而不是把不同学科 拼凑起来。跨学科研究通过传播概念、“越位”渗 透和相互参照, 通过把学科 的复杂化转变成综合领域, 通过创建新认识和提出新的综合性的解释, 最后通 过建立一种能把各种不同学科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理论 体系中的组织概念, 达到 冲破学科樊篱, 实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第三,跨学科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是人类改变了对世界 的看 法, 将物体设

8、想为系统,把世界看作为一些错综复杂的系统的前提下,分析具 体问题、完成课题、研究某个主题或概念所必需的方法。它是从一个主题或问 题 出发, 将各方面的专家集中在一起,采用开放型思维方式, 改变由于学科封 闭和人为造成的知识断裂,设计促进知识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性的研究方法。第四,跨学科研究不是消除学科的专业性。每个学科揭示、发掘和建立了一个重要、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此锁定专业范围,否则学科知识会变得不固定 和过于宽 泛。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团体中,各学科的特点和作用 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会有加强的趋势, 因为交叉学科研究需要每个学科都有自 己的核心,各学 科会在交叉学科研究中, 找到了证明和

9、突出本学科特色的新方 法。最后,跨学科研究本身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跨学科学。这一学科 是对跨学科现象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的新领域。跨学科学的研究大都密切结 合科研和教育实际问题, 由具体的跨学科案例研究进行理论提升,自然转化为 跨学科学一般规律和方法探讨。二、国内外跨学科研究进展1.国外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古代,由于科学没有分化,没有跨学科研究的基础。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分类 16 世纪已开始进行了,17、18 世纪加速发展,19 世纪科学分类已初具规模。在学科形成过程中,交叉学科即 开始出现。1637 年,笛卡尔发表方法论,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解析几何,这种 跨学科的研究方

10、法,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示范。1791 年,伽伐尼发表了潜心十年研究的成果论电力对肌肉的作用,这 是交叉于电学与生物学之间的研究成果。从 1853 年开始,德国化学家本生利用光谱研究推动了天体物理、宇宙化学 的学科产生。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1887 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和荷 兰科学家范霍夫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开始形成研究物理化学这一交叉学 科,现今的学术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交叉学科萌芽的标志。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1897 年生物化学学科诞生。人们把这一时期两门学科的联系、渗透产生的新的交叉学科称为第一代交 叉学科。而物理化学正式创立,标志着跨学科研究有

11、了深入发展。但是至 20 世 纪 60 年代,这期间的跨学科研究,基本上是初级的、自发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纽约出现“跨学科”一词,其最初含义大致相当于 “合作研究”。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科学体系逐步形成,蓬勃发展的科学领 域激烈 分化,学科林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成了相当数量的新兴交叉学科、 研究领域的出现。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涉及到化学、 生物、物理、地学和工程学等多门学科。材料学需要的学科知 识至少包括物理、化学、热力学、电磁学、材料力学、结晶学、物理化学等学 科。1945 年,薛定愕 (Erwin Schrodinger)发表著名的生

12、命是什么? (What is Life?),开创了生命领域中物理学和生物科学学科交叉的先河。 二 战期间的曼哈顿工程是一项著名的跨学科科研运动,多个学科、多种行业的科 技人员共同参与这个工程,就此展开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从实践上推动了跨学 科研究 的发展。这种多门学科联系渗透产生的新的学科称为第二代交叉学科。二战之后大致而言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了第三代交叉学科发展。第三代 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流。它使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 学理论、突变论及耗散结构理论得以诞生。196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的专业跨学科运动, 此时跨学科研究正式登上学术研究的舞台。

13、欧洲国家的跨学科的机构及研究也 较深入。 如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CETSAP,1960),出版了交流,德国跨学 科研究中心(ZIF,1968),出版了年度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是早期 跨学科研 究成果,且主要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在这之前,还没有专业的跨学科著作。在 这之后,英、法、德等西力发达国家在跨学科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献,对跨 学科教育基本理论和模式做了全面的论述。1970 年 9 月,在法国尼斯大学第一 次召开了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21 个国家的代表和部分跨学科专 家 共 57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等问题作了系统、全 面的理论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大学中

14、的教学和研究问 题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versities),被称为跨学科学的经典之作,本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标志着跨学科研究进入到 一个系统化理论探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一些专业的跨学科学术期刊开始出 现,大大 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交叉科学的概念扩大了, 它不局限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 叉,而且还在数学科学、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行为科学、人体科学九大类科学及其分支科 学之间的交叉。除了学术界之外,一些政府机构和 基金会也开

15、始支持跨学科研 究。同时跨学科研究也引起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从而开始制订相应的发展跨 学科研究的政策,各国相继成立了大批跨学科研究的中心机 构。1979 年,德国成立国际跨学科研究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 earch), 这是关于跨学科研究的首个正式的专业学术组织,就高科技中的跨学 科问题展开研究,相继发表了关于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学术组织的跨学科研究、 高科技研发过程 中的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学术成果。1980 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成立,标志着跨学科研究体制进入国际化。1986

1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科学与知识的边界”为主题召开了首次跨 学科会议,1991 年 12 月在巴黎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主题为“科学的传统面向 21 世纪的跨学科展望”。与会专家围绕科学与传统,跨学科研究方法, 跨学科研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中统一理论的兴起等 问题展开了广 泛的讨论,会后发表了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对 未来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作了展望。1990 年,美国著名 的跨学科理论研究专家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出版其 首部跨学科理论专著跨学科:历史,理论和实 践 (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

17、actice),该部专著从历史 动态的视角梳理了跨学 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脉络;1994 年出版了今日之跨 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oday);1996 年出版了 边界互涉: 知识,学科和跨学 科 (Crossing Boundaries: Knowledge, 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 arities);1999 年出版了映射跨学科研究 (Mapp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边界互涉:知识,学科和跨学科 一书呼吁更加深 度的学科变迁、转移、扩大、交叉、跨界和融合(该书中译本

18、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 21 世纪,跨学科研究继续深化,跨学科研究广 受重视,现有多个跨 学科国际会议,包括:国际跨学科社会科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第六 届跨学科夏季 年会 (The Sixth Annual Summer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国际艺术、数 学与建筑学会会议 (International Art、Mathematics、Architecture)等。较 为有名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出版的期刊有:英国曼尼出版社 出版的交叉科学

19、评 论;辛辛那提大学国立人文教育协会出版的人文交叉学科;美国的兰德 公司出版的兰德公司研究评论;法国跨学科研究中心出版的 交流;德 国跨学科研究中心出版的年度报告等。美国学术机构的权威代表国家 科学院协会(the National Academies)就跨学 科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 2004 年发表的促进跨学科研究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报 告,对跨学科研究规律也进 行了分析,对跨学科的定义、障碍、动力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面深入 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 提出了深刻且富有 创见性的建议。该报告还对

20、大学中的跨学科行为展开研究,就本科生、研究生、 博士后及教职人员的跨学科学习、科研情况做了调查,并对如何促 进研究型大 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提出了建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其发展规划中 将“发展跨学科性”作为中心的首要任务。该中心明确表示:“发展跨学科 性” 并不是目的,从微观角度讲,是为了搞活课题,鼓励科研创新,激发人的科学 灵感,活跃学科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作用、交流和渗透,学科的多样性和研究组 织 方式的多元性;从宏观角度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科技和知识发展,解 决复杂的社会问题。2006 年秋季哈佛法学院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与基因、健康和技术发 展等相关法律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21、。2007 年,国际跨学科社会科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 2007 年年会于 7 月 10 日至 13 日在西班牙南部省份安达卢西亚的格拉纳达大学举行。 会议讨论了社会科学中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种种职业间的交 义学科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总之,有学者认为 20 世纪以来跨学科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它以一些初步的探 讨和实践为主要特征;第二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到 60 年代,出现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跨学 科研究和实践活动;

22、第三时期,从 60 年代末到现在,跨学科在科技、经济、社会、教育、文化 各领域蓬勃发展,同时出现专门性、职业化的跨学科研究,形成“跨学科学” 新的研究领域。当代跨学科运动实践与理论协调发展,标志着已从“自发”走向“自觉” 的新阶段。2.国内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跨学科运动萌芽于 1950 年代,当时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如运筹学、 技术经济学、科技史等相继创立,受到学界的重视。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 关于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控制论的研究领域。同时,一批 跨学科学会也应运而生,1983 年 12 月天津师范大学跨学科学会正式成立,随 后,东北工学 院、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23、等国内高校也成立了一批跨学 科学会或交叉科学研究会。1985 年 4 月 17 日,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 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全国 17 个交叉科学学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会议就当代交叉科学 的形成、历史、地位和未来发展展开深入讨论,会后出版 论文集迎接交叉科 学的时代。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就交叉科学的问题发 表了重要讲话。交叉科学一词在这次会议上正式使用,并迅速在国 内传播、普 及。这次会议推进了我国交叉科学的学科建设,自此我国交叉科学研究开始踏 进现代科学的研究殿堂。1985 年,从事跨学科理 论研究的刘仲林在国内首次提出并论述“跨学科 学”,许多学科词典

24、陆续收录这一新的学科领域。1989 年,李光和任定成出版 了交叉科学导论;1990 年,刘仲林主编的国内第一部“跨学科学”专著 跨学科学导论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就跨学科的概念界定、认识论、 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理论分析。目 前,国内的学者研究跨学科理论概括起来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的范式研究(汪丁丁,罗卫东,2004);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牟忠英,2002;朱现 平,200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鲁兴启, 2004)和国内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江小平,2003;秦国柱,2005;程如烟, 2005)。21 世纪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推动跨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如国 家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

25、举措,大力推动和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中也设立 了若干交叉科学的重大研究计划等。不仅如此,对跨学科的研究也 上升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高度,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明确指出:“微观与宇观的统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 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数学等基础科学向各领域的渗透,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 是当代科学发展前 沿的主要特征,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使人类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不断地超越和深化”、“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 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 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 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要给

26、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 。在此背景 下,国内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也不断涌现。山东大学创立 了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的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考古实验室、齐鲁证 券金融研究院和金融数 学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上海 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合作建立了“计算生物学研 究所”;北京大学建立了“前沿 交叉学科研究院”;浙江大学成立了“跨学科 社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学科的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 等等。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 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里运用学科 交叉的思维、方法展开研究和人才培养,代表了大科学时代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和人才培养模

27、式。三、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研究1.自然及社会的内在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自然界的各种现 象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 而人类对 于自然界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必然就具有整体化的特征。 现实世界是自然界与人、与社会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的统一体。以客观世界各种 物质运动形态、各 个层面为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科学研究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根 环环相连的链条,其任何一点都无法分开,科学是一个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的由众多学科组成的大系 统。只有在客观世界的大系统中去研究,才能适应 科学的发展。所以,世界的整体性和自然及社会的内在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研 究的必

28、要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历来存在两种趋向:一是力图反映世界的 整体,二是要更深入地去认识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与特征。前一种趋向表现为 知识的整体化、综合过程,后一种趋向表现为 知识的专门化、分化过程。学科 的分化带来专业化,令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深刻;但是,学科间孤立研 究的倾向也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分离,削弱了整体性研 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之 间留下了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制约着对相关科学问题和社 会问题的解决。对于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依赖于各学科之间相互 渗透、彼此借鉴, 以对方的理论和方法反思自己的研究,以自己的视角研究对方的问题。跨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准确的

29、跨学科形式,用统一的语 言解释到 目前为止仍局限在许多大大小小学科内的理论概念、热点问题和研究成果。这 种共同语言的建立将使人们希望的交流和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2跨学科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创新的动力。20 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发 展趋势是技术的融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这使科学更加变成了 一项社会 综合事业和工程。不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突 破。人们常说的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就是对这一新兴领域和研究方 式的集中概括。跨学科研究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其兴盛也映现了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 几个基本态势。首先,科学结构复杂化趋势。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典

30、时代 的科学统称 为简单科学,但与今天大科学时代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开放性、 非线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的极度复杂相比,分门别类的经典科学在基本 理念和存在形式上确 实属于简单性的范型,是按照“古老”的简单性原理构造 起来的。其次,科学活动有机化趋势。与近代之初的科学各自并立、彼此不相 往来的状况相比,当代科学表 现出了明显的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演化性等 “有机”特征;各门学科之间不仅相互联系增加,而且越来越多地按照自身的 “规律”自主地“成长”并对社会形成 影响,显示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再次, 理想目标的“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科学不再被简单地看做是价值无涉的, 而必须越来越多地顾及存在

31、的影响和应用的后 果,科学也不再被普遍地看做是 唯一的话语权威,虽然科学依然是科学,科学主义也还是一种强势话语,但来 自科学内外的批评之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和浩 大。而社会各界对科学的 某种人文化诠释如对科学发展观所作的“以人为本”的内涵界定,也是在人文 的意义上扩展对科学的理解。这使得“让科学回归人文”成为 未来科学发展中 不可逆转的一种社会潮流。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要以问题为核心、跨学科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当代 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 题,几乎都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汇流而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问题,因而 其研究中要求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

32、密切结合,需要进行有效的跨学科研究。3跨学科研究是解决科学问题需要,是科学研究的趋势。科学问题产生于 客观世界,是非人 为的、客观存在的,科学问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而学科作 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人为的假设,更多的是具有方法论意义而非客观世 界的本来面目。学科是为获 取科学知识服务的工具,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存 在从出现到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发展和成熟,最后逐渐变得迟钝的内在规律。 因此许多科学问题不是单个学科可 以解决的,它需要多学科综合地研究,需要 学科之间的渗透、合作、交流。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跨学科研究战略解决各 种现实 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变得日益复杂,研究

33、的问题不断增多,范围不断 扩大,研究人员在本学科内已感受到局限,迫切需要到学科之外寻找与自己的 研 究有关的灵感、思想和方法。根据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的分类统计,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若以严格的一级学科交叉为标准, 普遍存在着 跨学科研究现象,获奖项目属于此类的占 1 /3 以上,并且呈逐年 上升趋势,它意味着科学研究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的集 群特点已初步形 成。因此学科开放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势所趋。跨学科已经逐渐变成了科学 研究的规则,成为这个科学时代标准的研究范式。4跨学科研究可以拓宽专业教育人员的视野,有利培养创新型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摆在中国

34、教育事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无疑是杰出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关键因素之一,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教育的结果。跨学科研究有助于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员完善知识结构,开阔研究 视野。从世界范围 看, 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 顿大学等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 心, 集中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不同学科的专家 的智慧, 以促进专业研究和教育的交叉和渗透。5突破传统学科观和相应体 制,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以 1985 年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起点,交叉科学正式进入中国 科研和

35、教育的视野己达二十余年。在 26 年前的这次会议上,钱三强院士提出 我们正在迈入“交叉科学的时代”。但是,必须看到,尽管 26 年过去了,尽管 我们已身处“交叉科学的时代”,然而交叉 科学的发展并不尽人意。目前,在 我国科学、教育、管理界的多数场合,虽然交叉科学一词频频使用,然而止于 现象、经验甚至口号层面的提法居多,具体落实却很 难。目前,我国的教育体 制、科研体制仍囿于传统的单学科体制,传统的学科观和学科分类体制仍占统 治地。纵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没有设置专门 的交叉学科门类, 也没有在目录名称和代码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同样,在学 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中,我们同样

36、找不到跨学科研究的位子。单学科的 科研和教 育体制导致从资源配置、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评审、人才培养、成果鉴定到职 称评定等各个环节都是分门别类地对号入座,使得许多交叉学科因其跨学科性 无法找到自己的“座位”,科研经费、研究条件、学术环境等难以得到制度和 体制上的鼓励和保障,难以形成跨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 平台,也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无法适应人才培养、 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探索有利于交叉科学 发展的灵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科学研究 中的作用,必须从深层上突破单学科的科研教育体制,突破现行学科专业分类, 增加交叉科学门类。

37、目前,国务 院学位办己经就学科专业目录的改革展开广泛 讨论,打破学科专业的各自为政,构建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的培养环境势在必 行。以科学研究见 长的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资源,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中聚集着众多学科高水平的专 家,他们肩负科学探索、引 领学科发展的职能。以科研创新为特色的国家自然、社科基金同样必须突破单学科的传统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多学科交 叉和融合的科研、教育环境与机 制,关注学科协同、交叉、融合,以学科群落 或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 境中加大科研原创力度,注重培养科研者 的创新能力,

38、造就勇于探索的创新性 人才。目前国家自然、社科基金中跨学科研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当前最为 重要的是消除国家基金中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促进 跨学科研究的体制建设,推 进跨学科范式革命,从而推动国家基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四、如果设立国家社科基金跨学科项目,如何操作?机制如何?1.美国在跨学科门类设置中的经验在国外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中,美国的设置方法最有代表性。美国的学科 专业目录 2000 版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 CIP2000)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2000 年 4 月发布 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最新版 本,是在 1985 年的初

39、版和 1990 的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目前被广泛用于各 种教育、科技信息调查和数据库,是美国学科分类的指 导性标准。CIP2000 共 分三大类,分别是学术型学位教育类(13 个)、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类(13 个)、 和职业技术教育类(12 个),17 个学科大 类(相当于我国的学科门类)共有 38 个 学科群,分别用两位数代码(*,如 13 教育学)表示,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 科。38 个学科群下是 362 个学科, 用四位数代码表示(如 13.04 教育管理学), 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二级学科,学科下用六位数代码表示具体专业(如 13.0402 特 殊教育管理),具体参见表 1。美国学科

40、专业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收录的领 域具体见表 2。表 1 CIP2000 学科群设置总表序号 CIP2000 学科群名称所含学科数学科大类1 交叉学科 2122 交叉学科2 文理综合 13 英语语言学 828 人文科学4 外国语言学 175 哲学与宗教 36 社会科学 1239 社会科学7 心理学 238 历史学 19 区域、种族、文化与性别研究 310 自然科学 735 理学11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1112 数学与统计学 413 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科学 1314 工学 3434 工学15 医疗卫生与临床科学 3434 医学16 工商管理学 2121 工商管理17 教育学 1515 教育学18

41、 农业与农业经营 1420 农学19 自然资源与保护 620 法学与法律职业 55 法学21 建筑学 88 建筑学22 艺术学 99 艺术学23 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 66 公共管理24 传播与新闻学 66 新闻学25 图书馆学 33 图书馆学26 神学 77 神学27 工程技术 1770 职业技术28 科学技术 429 通信技术 430 精密制造技术 631 军事技术 132 机械与维修技术 733 建造技术 734 交通与运输服务 435 家庭科学 936 公园、娱乐、休闲、健身 437 个人与烹饪服务 438 安全与防护服务 3表 2 CIP2000 交叉学科门类简表CIP 编号 30 交

42、叉学科门类30.01 生物与物质科学30.05 和平研究与化解冲突30.06 系统科学与理论30.08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30.10 生物心理学30.11 老年学30.12 有历史价值的保存与保护30.13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30.14 博物馆学30.15 科学、技术与社会30.16 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30.17 行为科学30.18 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30.19 营养科学30.20 国际/全球研究30.21 重大灾难与相关研究30.22 古典和古老文明研究30.23 跨文化/多元文化和差异研究30.24 神经科学30.25 认知科学30.99 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其他领域)比较中美两国学科设置

43、可以看出,美国设置的最鲜明特色就是考虑到了学 科发展的外延性以及学科交叉的普遍性,在名称和代码设置上为新兴学科、交 叉学科留有 独立而充分的发展空间。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破天荒设置 了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并列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 大门 类。(2)CIP2000 不仅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而且专门考虑了一级学 科内部和二级学科内部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问题。在一个学科群(一级学科或二 级 学科)内的开始处预留“综合”位置,并在末尾处预留“其他”位置,随时 容纳其他新学科、新领域。这样当新兴学科或专业发展成熟后就可以获得独立 的新代码而 不至于徘徊在学科体制的门外,这

44、从制度上保证和促进了交叉科学 的发展,也为名正言顺地培养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表 2 可 以看出,CIP2000 中交叉学科大幅增长:首先,跨学科群交叉是 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交叉学科群内的学科数量从 1985 年版的 9 个增至 CIP2000 的 21 个。其次,学科群内部的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又一趋势,占学科群 总数 66%。第三,绝大多数学科设置了交叉专业。此外,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 学科群,交叉学 科群的学科变化率最高,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 交叉学科门类的研究内容五花八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 科学交叉相关,其学科 专业的唯一共同点就是跨学科性,即

45、必须涉及两门或两 门以上的传统学科领域。2.关于我国跨学科门类设置的构想跨 学科(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原则,应是现有 12 个学科门类无法包容 的大跨度交叉学科领域或特殊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设置方法可以参考美国 CIP2000 以及其他国家学科专业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科研、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建设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交叉学科门类。笔者对这一门类的设 计主要有如下构 想。跨学科门类是一个与通常学科门类完全不同的门类。如果说一般学科群是 纵向的,则跨学科是横向的;一般学科群是界域清楚、成熟性 强,则跨学科是 界域广阔、成长性强。从一定意义上说,跨学科门类更像一个新兴学科的“孵 化器”,起着

46、促进交叉学科成长、壮大的作用。因此,跨学科门类的内 在结构 会和其他门类不同,怎样把握其创新灵活性和科学规范性的统一,是交叉学科 门类设置的核心问题。跨学科可以大致包含两大方面内 容:一是学科交叉问题的整体性一般性研 究领域的设置。这一研究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专门人才,增强交叉 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具体的交叉 学科(或研究领域)设置。这方面 设置既要防止一哄而起,过宽过泛;又要防止门槛太高,过紧过严。新兴交叉 学科的成熟程度不一,宜分类对待,制定不同标准。 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性交 叉学科(孵化阶段学科专业);成长性交叉学科(中试阶段学科专业);成熟性交 叉学科(推广阶段学科专

47、业)等三个层次。学科交叉的整体性一般性研究是跨学科门类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学 科交叉现象、历史、政策、体制、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这一专门领域设置,对 交叉科学深入、有序、前瞻性发展,特别是交叉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 战略和全局的意义。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外对学科现象整体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已形成一门 方兴未艾的新领域“跨学科学”。密切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实际和全局需求, 发展我 国的学科交叉理论(跨学科学)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科交叉发展的整 体特点和普遍规律,使我们对学科交叉认识由现象层面深入本质,为建立科学、 规范、灵活 的交叉科学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贮备,是推动我国交叉科

48、学 变革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少而精的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 养学位点,形成交叉 科学专业理论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在深入推进交叉科学 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培养交叉科学理论和政策研究高级专门人才,逐渐建 立交叉学科的立项、评估、鉴 定、管理、教学、普及的专门队伍,改变目前完 全用传统学科专家评价交叉学科的被动状况。新兴交叉学科和交叉研究领域众多,许多研究处 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不 可能一下都上学科目录。为了鼓励交叉科学发展,鼓励原创,我们可以通过 “探索性交叉学科”的方式扶植新的交叉学科。“探索性交叉学 科”一般是指 由我国学者原创或国外已有但我国尚属空白的学科专业,具有“宽进严出

49、”的 特点,只要符合一定的入门标准(如该领域前期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 性、 学科带头人研究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理论或实践可行性等),都可以进行试验。 不求队伍庞大和项目成果众多,鼓励新兴和原创。“探索性交叉学科”是交叉 学 科门类下的一个大项,但不收录具体的学科专业名称。“探索性交叉学科” 的设置,如同一个交叉新学科孵化器,是一个伸缩性大、包含面广、充分调动 多学科综合 力量、供各种最新交叉学科或专业进行试办、实验的平台,是新的交叉学科走向成熟的摇篮。成长性交叉学科(中试阶段学科专业)是“探索 性交叉学科”通过试验和评 价以后,筛选、提炼而成的进入中间试验阶段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经过新兴交 叉学科骨干部分。该领域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可,但尚不够成 熟和完善,它们以 打星号的方式列入学科目录,鼓励更多学者进一步进行中间试验,探索走向成 熟和完善的途径、机制和方法。“中试阶段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学 科从“个 例”走向“普遍”的中介和桥梁,具有“规模适度,走向规范”的特点。它们 一般是从“孵化阶段学科专业”筛选而来,这些学科专业个性鲜明,成熟性 差, 具有成长中常有的瓶颈和烦恼,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化实践探索。因此,中试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